思想的光芒,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绽放;理论的价值,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彰显,知之愈明,行之愈笃。2025年10月17日下午,江苏省2024年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科学工程实践的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携手常州市高中化学学科领军教师团队成员、溧阳市周春美中学化学名师成长工作室,以及局属、新北区、经开区的高二化学教师,共同走进常州市第三中学开展了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展示、交流、研讨基于科学工程实践的项目式学习在高二化学反应原理课堂上的实践与探索。


活动第一环节,常州市第三中学王寅老师与课题组成员常州市第一中学奚小玲老师围绕苏教版高二化学《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内容进行同题异构研究课。
王寅老师以《乳酸工人的“旧墙翻新”》为题,选去角质产品为情境,用弱酸乳酸作为载体,紧扣“成分-电离-功效”的应用链条,实现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从理论到实验的立体化解析。首先,王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去角质产品的主要成分,并从平衡特征、平衡常数视角类比化学平衡,同中求异,建立电离平衡的分析模型,明确电离平衡的本质。其次,王老师围绕条件对乳酸去角质效果的影响,以猪皮模拟人皮,设计系列对比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最后是学以致用环节,同学们基于平衡移动分析得出:提高c(OH-)虽能加快中和H⁺的速度,但碱性过强易灼伤皮肤、破坏角质层,并提出替代“终止刷酸的试剂”的方案,用化学理论指导生活实践,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提升思维。王老师整节课“一境到底”,环环相扣,实现了平衡理论与护肤实践的精准衔接,引领学生在复杂中寻找规律,在变化中把握本质,破译了平衡的“密码”,顺利实现了从化学平衡到电离平衡的知识跃迁。
 
奚小玲老师从识别真假黑枸杞导入,联系主题,设计四个教学环节、围绕四个核心问题、活用四大实验手段,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了强弱电解质的差异、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特征、电离平衡的移动和电离平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整节课问题驱动、证据推理、实验验证、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一套流程行如流水,以“弱”示强,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技赋能、学科育人的观念。恰到好处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视频实验、数字化实验,除了带给学生视觉的冲击、触觉的刺激,更是将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到了极致,让学生在体验中正确理解强弱电解质的相关概念,解开弱电解质电离的常见误区,突破弱电解质电离的认知瓶颈,在构建离子反应知识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的一体化。
 
活动第二环节,全体参会人员紧扣研究主题,以问题为导向,以证据和文献为支撑,对两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堂实践成效展开深度研讨。教师们立足多元观课视角各抒己见,既对情境创设的趣味性、互动环节的有效性等教学亮点充分肯定,也在教学节奏把控、重难点拆解、评价方式优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充分展现了课堂互动设计的多样性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为老师们、尤其是几十位高二的年轻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升课堂质效提供了宝贵借鉴。在热烈的思想碰撞与充分的交流探讨中,研究的核心问题愈发明确,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也逐步清晰,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中催生创造。
 
课题组核心成员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吴风琴老师从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点评了王寅老师的课。第一、情境创设:让学习“有意思”。该情境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社会流行文化“刷酸”切入,瞬间将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人兴趣紧密连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内驱力,实现了从“生活现象”到“科学问题”的精准升华。第二、实验设计:让探究“有深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外显、深度碰撞,而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的结合让实验教学更智能更高效。第三、模型建构:让概念“有意义”。始于建构模型,终于完善模型,成于应用模型,完美地诠释了化学学科核心素中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多重表征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第四、教学逻辑:让思维 “有路径”。采用问题串,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一步步建构完整知识体系。
 
课题组核心成员江苏省溧阳中学王澄老师对奚小玲老师的课做了精辟的点评。王老师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既紧扣课标且落实课标,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在教材原有实验基础上,添加电导率测定,并重视电离过程微观解释的探究讨论,利用电离假说——实验验证等手段,沟通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结构化的设计有力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节课能以多种方式呈现实验,如对比用的稀释实验、探究用的平衡移动实验、提高精准度用的数字化实验,分步骤逐步推进,强化实验设计的逻辑性。本节课能围绕四大学习任务,凝练学习重点,设计梯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凸显了学生地位的主体性。
 
活动最后,课题主持人、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化学教研员金剑锋老师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金老师指出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能基于本课题的研究主题,从科学工程中寻找合适的项目,分别探讨了去角质产品中的主要酸性成分有何用?如何选择?如何使用?以及真假黑枸杞的鉴别方法和鉴别原理,都是在真实问题中带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并学会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金老师还特别指出,两节课都能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实验特色与功能,放手学生真做实验、做真实验,老师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基本的实验原则和方法,如实验变量的控制、空白实验的使用等。这些环节都是当前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
最后,金老师还针对本次教学课题在教学序列中的地位以及高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目标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是学科问题,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教学要和学生“讲理”,电离平衡是上一专题化学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之一,要让学生自主构建“建立平衡——影响平衡——移动结果”的分析思路和模型,让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探究什么是电离平衡、如何建立电离平衡?哪些因素会影响电离平衡、如何影响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什么?其次是教学问题,教学的重点显然是“学”,“学”的前提是教师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学”?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给于一定的“静默”时间,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做出“回应”,复述学生的答案既是表示对回答问题学生的尊重,同时让所有学生清晰地听到答案,也是把学生的答案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手段。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分解目标任务?如何寻找有力证据?如何进行规范表达?
 
作为新时代的化学人,我们当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以理论筑基,以实践淬火,用思想指引方向,用行动检验真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让我们携手并进,用思想之翼与实干之足共同丈量高中化学真理的疆域,用实际行动推动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