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相长显功力,课堂精琢见匠心。10月15日,以“素养导向,AI赋能:深化地理整体性教学与评价的创新实践”为主题的高三地理教学研讨活动在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常州市高中地理教研员顾松明老师主持,来自常州市区各高中校地理教师走进新桥高中课堂,交流探讨,推动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深处落地生根。
首先,新桥高中孙思老师呈现了主题为《解锁植被演替的秘密——以长白山为钥》的研究课。
孙思老师以长白山火山喷发的震撼视频创设情境,生动展现了该地区从“地狱之火”到“生命绿洲”的环境巨变,自然切入主题。学生朗读植被演替的概念,巧妙运用两段短视频及校园水生植物的实景照片,清晰阐释了初生演替的主要类型——陆生演替与水生演替。课堂核心环节,孙老师以典型试题为例,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植被演替的“幕后推手”,系统剖析了水分、盐度、肥力等关键地理要素的作用,并引导完成总结归纳,最后课堂升华至植被演替对生态的深远意义,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孙思老师的课堂教学基于地理、主动跨界,充分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整节课板块明晰,既有知识的深度,更有育人的温度,展现了执教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力与创新的课程设计。
而后,常州市第一中学罗寅昊老师执教《要素联动塑造高原,生物适应诠释整体—以青藏高原为例》的研究课。罗老师以青藏高原面与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景观对比以及青藏铁路的修建为引,巧妙地将学生带入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探究。他紧跟时代,借助当下热门的AI技术,提出一个新颖问题:“若要用AI生成一张真实的青藏高原图片,需要输入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关键词?”该教学设计瞬间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过渡到核心环节。
学生分为两组,开展“探秘高原之舟——牦牛;风之信使——蒲公英”的小组合作任务。同学们利用课前下发的资料卡,通过热烈讨论,成功推演出牦牛与蒲公英在藏北高原与藏南河谷如何与当地环境相适应,并进一步探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科学推测二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探究活动后,罗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解决真实问题,实现了学以致用。课程尾声充满诗意与温情:学生手中的任务卡片中藏有真实的蒲公英种子,可以带回家播种,静待花开,将课堂所学与生命体验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罗老师的设计新颖,启发性强,教学设计不落俗套,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课程超越了知识讲授,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体悟“整体性原理”,并应用于预测未来情景,显著提升了综合思维与推理能力。他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具象为生命的成长,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科学与人文关怀的种子,深刻体现了地理课堂的育人温度。
最后,地理教研员顾松明老师开设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地理试题编制与教学探究》的专题讲座。他强调了地理学科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思想,试题设计需融入探究元素,强调学生的思考和素养提升,提出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三个转变:从教师主讲向学生主思转变、从覆盖教材向提升素养转变、从机械刷题向精准突破转变,强调地理试题编制能力的重要性,包括试题编制素养、地理学科素养、综合能力素养等。
本次地理教研活动,不仅是常州地理教师团队“读懂课标、读透教材、读准学情”的一次集中检验,更是老师们共修课堂之道、共研教学之法的有力实践。走进新学期,常州地理教育人将坚持把研讨成果转化为备课常规、课堂常态与评价常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核心素养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