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江苏省朱志刚网络名师工作室和常州市姚炳华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了以“人工智能时代初中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为主题的研修活动。本次活动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陆丽云教授、龚倩教授,常州市教科院朱志刚老师,明德实验刘霞老师前来指导,全市初中地理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姚炳华副校长开设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示范课。
姚老师通过“水淹法”实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坡度的陡缓、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的方法。
借助VR眼镜提供的虚拟场景和“六只脚”APP提供的等高线地形图,运用判读方法尝试解决“泰山柏洞和十八盘位于什么山体部位?”“桃花峪索道修建在什么山体部位?”“天街修建在什么山体部位?”运用AI和数字人,从地理角度探究这样修建的深层次原因。
整堂课“动手—虚拟—AI追问”三阶递进,学生兴趣盎然,深度参与,学习效果良好。
听课老师们评课十分热烈,总结了本节课多条值得借鉴的经验:“水淹法”实验让等高线教学从抽象变直观,材料简单,但非常实用;VR实景+“六只脚”地图双屏同步,学生边“爬”泰山边读图,学科实践迅速落地;AI数字人追问“为什么修在这儿”,把工程选址拉回地理原理,学科思维培养有深度;任务链条清晰,小组抢答热烈,学习目标当堂可见。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陆丽云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初中地理教师基本素养”为题,与所有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指导。陆教授以本次示范课为例,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了“双新”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操作方法。她提出,教师须先精准诊断地理教学的真实需求,再据此筛选并整合AI等新技术资源。
陆教授认为,在教学设计上,应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准绳,立足单元整体建构,按“授方法—融大众—深探究”的阶梯递进实施,并在课标更新时依托专业支持即时重构教案。教师既要持续提升AI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也要强化学生AI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双向驱动方能适应未来课堂。
常州市教科院初中地理教研员朱志刚老师进行了活动总结:把“真实问题”放在技术前面,把“学生实践”放在课堂中央,用VR、AI等工具为地理学习打开新的维度,让“双新”理念真正落地。本次活动非常有价值,以“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为支点,为地理教师提供了“真场景—真任务—真评价”的完整范式。朱老师鼓励所有年轻地理教师,把握时代脉搏,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提升教研效益,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