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信息资讯>>最新资讯>>文章内容
聚焦单元整体设计,AI赋能教学新生态——2025-2026学年度秋季学期开学初中英语教研活动
信息时间:2025-09-02     阅读次数:

为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探索新时代学科教研方向,2025829日至30日,初中英语各年级教研活动在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赋能”教师成长为核心,以AI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导向,深度探究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单元整体设计的路径与方法,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来自全市各初中的英语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代表近千人次参加了系列会议。

 3刘芸.jpg

以智赋能,共享科技创新学科教学       

829日上午,全市各初中校的英语教研组长齐聚一堂,共享科技赋能学科教学的教学实验成果。会议伊始,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程璇主任以“人工智能+”的概念带领各位与会者进入了AI赋能学科教学的世界。程主任向大家推荐并演示了几款人工智能生成式备课软件,在语音教学和词汇教学上显示出了较为独特的优势,寓教于乐,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辅助学生课后的自主复习。

  1程璇.jpg

明德中学的戴界蕾校长也和与会者一起分享了如何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借助AI之力,解锁初中英语教学新场景。她重点阐述了技术赋能适配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提升教师素养和校准育人方向,重构初中英语的课堂新生态。从智能体建设到AI助推沉浸式学习,戴校长以亲历的课堂教学实践来告知AI 焕活我们的教育实践,坚持标准导向。

 2戴界蕾.jpg

初中英语教研员刘芸老师强调,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教师的角色亟需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赋能者。教研组长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的“领头雁”,应率先拥抱变化,积极学习并利用AI工具,为自身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赋能,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成长赋能,促单元整体与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同时,刘芸老师聚焦单元整体设计展开深入的交流。以单元为例,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多维度搭建起单元知识与能力体系,构建单元核心问题矩阵,助力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为教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范例。    

 以思赋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向度    

829日下午,常州市七年级教师教研活动齐聚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蓝厅,一起开启赋能启迪的教研活动。常州市区、新区的七年级英语教师近300人到场参与,刘黎敏老师主持此次会议。

           

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吴旭裕主任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发展路径”为主题,从精神向度、专业向度和生命向度三个维度详细地讲述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涵和价值,向各位教师分享了自己在教学教学研究中的所见所得所感,鼓励各位老师始终以教育家的精神来追求终身成长、达到自我超越。

                           1吴旭裕.jpg                                   

作为青年教师代表,来自实验初级中学的曹华栋老师全面解析了译林7A新教材。从对比新旧教材在模块话题、单元话题、语法、词汇等的不同之处作为抓手,曹老师提出了新教材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曹老师细致地分析了新教材单元任务的特点,进一步介绍了单元任务的不同实施路径。

2曹华栋.jpg

来自实验初级中学的郑洁老师分享的主题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她通过新教材7AU6-U8的课例分享,向大家讲述了如何利用新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的不同思路,并开展融合文化元素的主题探究活动。

 3郑洁.jpg

来自正衡中学的蒋徐叶老师,以新教材7AU3为例,分享了大观念视角下的英语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蒋老师表达了目前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面临的难题,强调了利用大观念设计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教学建议。

最后,常州市初中英语教研员刘芸老师强调了单元整体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刘老师详细阐述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步骤,通过7AU4的具体课例设计,具体介绍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际运用。本次七年级教师教研活动中,各位讲者从不同视角出发,给在座的各位教师更好地指明新教材教学的方向,提出了可操作、有建设性的建议,为新学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研赋能,提升教材思维育人功能 

夏意渐消,秋声将至,新学期的序幕即将拉开。为夯实教师专业素养,明晰教学方向,市八年级英语教研活动于8月30日下午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外国语学校赵刚老师主持。

在活动的第一部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何锋书记开设了题为《落实课标精神,提高教学效益》的专题讲座。何教授从新课标理念出发,系统解析八年级上册教材的整体结构与编写意图,结合典型单元案例提出具体使用建议,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言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融合培养。何教授在第二章关于教学建议与课例分析的讲解,为青年教师有效开展新教材教学提供了实用指导。他强调,教师需准确把握教材单元特点,特别关注内容增加和词汇扩展带来的教学挑战。此外,何教授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语篇意识”的重要性。八年级上册教材中语篇类型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结构、逻辑关系和文体特征,避免孤立地教授词汇和句型,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语言"到"运用语言"的真正转变。何教授最后指出,教师在实际使用教材时应注意实施差异化教学,增强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层次性。同时,要善于利用Further Study板块推荐的图书、影视及线上资源等配套材料,全面落实"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

  何锋.jpg

活动的第二板块是常州市外国语学校的张程佳老师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考》为题开设了讲座。张老师以第三单元“To be a good learner”为例,阐释单元各模块之间紧密的功能衔接与逻辑递进关系,并且分享了reading和integration两个课时的教学课例,体现了将核心素养培养放在首位,将单元视为有机整体的理念。

此次教研活动为全市英语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加深了教师们对新教材的理解,帮助大家掌握前沿课堂实践策略,为未来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以评赋能,精准素养育人教学方向

为深入贯彻课程标准,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助力九年级教师精准把握中考命题趋势、创新单元教学模式,8月30日上午,九年级英语教研活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汇聚区域内九年级英语教师,通过试题分析、教学策略分享、课例研讨等形式,为新学期教学工作搭建了高效交流平台。

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王丽君老师以近四年常州市中考英语阅读试题为切入点,展开深度分析。从语篇类型来看,中考阅读以说明文和记叙文为主,覆盖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三大主题范畴,内容兼具前沿性与文化性 —— 既包含智能服装、火星探测、月球地质图集等科技类题材,也涵盖中国茶道、陕西快板、武侠文化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融入季札赠剑、人与动物温情互动等人文叙事,全面考查学生对多元信息的理解与整合能力。

  1王丽君.jpg

在题型分布上,事实性理解题占比稳定是基础考查重点;推断题、词汇题、主旨题及作者意图 / 态度题考查持续发力,共同检测学生综合理解、逻辑推理、概括提炼等高阶思维能力。基于此,王丽君老师提出阅读教学四大优化策略:一是关注语篇类型,结合教材单元提取文本主线,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逻辑;二是厘清文本框架,通过 “总-分”“倒金字塔” 等结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宏观认知;三是巧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提炼关键信息,聚焦代词指称、词汇衔接等语篇连贯要素;四是挖掘语言与非语言特征,从排比修辞、形容词运用到插图辅助,多维度解读文本内涵。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陈静老师围绕 “新课标背景下九年级英语单元教学的重构与创新”展开分享,强调单元整体教学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陈老师指出,当前单元教学存在碎片化、重知识轻素养、活动关联性不足等问题,需以 “整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方面进行系统重构。

  2陈静.jpg

陈老师强调从目标设计上要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分层设定认知(记忆、理解、分析、创造)与情感目标,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同步培养;在活动设计环节上,陈老师提出“学习理解 - 应用实践 - 迁移创新” 三阶模式,配套整体评价体系,结合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从“语言准确性”“逻辑连贯性”“创新合理性” 等维度,全面评估学习成效;

陈老师特别强调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建议通过课前前测、课中观察、课后反思,精准把握学生认知起点,例如针对一模考试中“细节题减少、分析题增多”的趋势,调整阅读训练重心,加强“文本整体解读”“逻辑链梳理”等能力培养,帮助学生适应中考命题新要求。

活动最后,刘芸老师依据课标,对2025年中考试卷的设计思路和反馈结果和九年级老师做了交流。刘老师强调九年级英语教学需以课标为镜,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单元为纲,在整体设计中落实素养目标;以学生为本,在精准施教中激发学习潜能。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教材单元间主题意义的关联、跨文化对比与文化自信的培育,落实英语教学课程育人的目标。

此次系列活动凝聚了区域教学智慧,为新学期的初中英语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不仅给大家提供了清晰的教学改进路径,而且为新学期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全体英语教师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以教研赋能教学,用技术赋能课堂,共同推动我市初中英语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