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30日,常州市初中地理开学初教研活动(暨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系列活动)在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召开。本次开学初教研活动的主题是“AI赋能地理教学与研究”,这也是本学年“AI赋能”系列研究的开端。常州原市区、武进区、金坛区、新北区、经开区200多位地理教师参与本次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研讨内容包括:①常州地区初中地理学科近年来AI赋能的典型案例分享②分小组讨论常州市地理学科AI赋能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地③安徽省地理教研员吴儒敏基于教育部学业监测的宏观角度与老师们研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1.典型案例分享与研讨
(1) AI赋能地理班主任的德育课程
【常州市虹景中学 时金婷】
(2) AI赋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省教育新时空专题研讨活动总结)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万 蓓】
(3) AI赋能地理学科实践行动的教学探索——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常州市新北区飞龙中学 徐 锋】
(4)AI赋能《中国地形模型的设计与制作》——202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课例分享
【常州市卜弋中学 杨志光】
(5)AI赋能地理教学的底层基础——数字地图的绘制与优化
【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戴文斌】
2.《学业质量监测视域下的中学地理命题研究》
全国学业质量监测专家·中学地理课标组成员·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吴儒敏老师,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吴老师鼓励所有地理学科同仁,在AI流行的时代,不为单纯技术所累,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培育素养,智慧地运用AI赋能地理“评学教”一体化发展,强化学科实践,提升学生能力与素养。
经过一天半的研讨,老师们理解常州市、教育局“AI赋能教学”的三年规划,并努力结合学科特点、区域特征和学校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实践研究。
初中地理学科的各位同志,将不断深入研究,构建“AI赋能的中学地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模型,阐明模型基本概念、相互关系、运行机制和实施策略。期望花费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构建一个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的“AI赋能的中学地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探索形成一套集成多种AI技术(VR/AR、基于规则的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的AI赋能地理教学实操指南(基本理论、应用路径、AI工具集、评价量规、典型案例等)。 ① 理论基础研究:梳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分层、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建构主义、人机协同智能等理论,为模型构建奠定理论基石。② 模型框架设计:设计包含“AI辅助目标精准叙写 → AI驱动情境智能创设与资源推送 → AI支持探究过程动态监测与支架 → AI生成多元综合性评价与诊断反馈 → AI助力教学迭代优化”五个环节的闭环模型。③ 核心要素研究:深入研究模型各环节的AI作用机制。最终提出本课题的核心理论创新,为后续的技术实现和教学实践提供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