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育人方式转型,全面提升育人质量。3月13日下午,常州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联盟工作研讨会在局前街小学举行。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宝华、常州市教科院院长韩志祥以及常州市教科院高中教育研究所所长丁静出席并指导工作。常州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联盟的成员校校长与项目负责人参与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由常州市教科院高中教育研究所所长丁静主持
擘画蓝图 开启课改“新篇章”
15所中小学校依次展示年度建设措施,呈现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探索转型之路。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以学科实践为核心,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明确课堂核心要素,创建特色教学模型。结合儿童学习方式,创新跨学科主题学习,优化评价体系,确保校本教研,构建以“生命关怀”理念为指导的学科实践育人新方式。
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构建“学园制”的三级治理体系,升级“1+1+π”课程体系,积极推行星式课堂变革,创新学习方式,促进新技术的深度整合。通过迭代教研模式,研发精品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此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转型。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从思维激发、实践活动、分享与享受三个维度,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原则,研制“想・做・享”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积极开展联盟校活动,从教学展示、评课交流到总结反馈。旨在通过“想・做・享”,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课堂变革研究。
常州市荆川小学:以“学为中心”为核心,围绕“六大行动”,聚焦课堂转型、跨学科实践、评价优化等重点领域,深化校本化课程实施,完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量化目标、细化举措、固化成果,旨在形成可推广的学科实践范式和“荆川经验”。
常州市勤业中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以真实情境和学科问题为核心的“问究”课堂教学模型,强调知识整合与实践操作。积累教学资源,完善管理机制,通过项目组、专家团队和信息技术培训,定期开展课例研究,旨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行为,培育核心素养。
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改革“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构建“学习·游戏·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新模型,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新生态。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深度教研活动,探索利用技术支持的数字化教研,深化“数字智能赋能”的教研模式。建立“育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师生的素养。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依托课题,通过学科实践、智能技术和创新素养的协同推进,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构建“1+4+N”研究网络和三阶研训计划,形成示范性典型案例,促进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开展“觅渡好课堂”实践探索,提供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实践样本。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通过构建课堂教学规则、设计教与学的载体、推进课例研究,聚焦主题教研内容,以“素养导向下的雅.活课堂建构及评价研究”建设为抓手,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围绕“容·智”课堂改革的核心目标,聚焦五大关键领域,以“懂会悟”为改革主线,通过模式深化、课程重构、评价创新、数字赋能和区域辐射五大行动,推动“容·智”课堂从理念到实践的突破,助力学校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以“浚源养品,赓续华罗庚精神”为核心目标,推动“全人”教育,构建“七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施“三段八步”的教学框架,引领教学改革。深化课堂内涵研究,拓展教学改革内容。致力于在“三新”背景下开创教学新局,促进学生全面高质量发展。
常州市正衡中学:基于学科,聚焦“五线融合”,明确与单元教学设计六环节的联系,构建单元教学理论框架,制定实施纲要。开展常态教研活动,通过课例实践提炼课堂教学范式,创建单元教学评价方式,构建专题资源网站,展示“五线融合”的单元教学实践研究成果。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推行“体验式生长课堂”,强调学生参与和经验积累。构建“新荷文化”,创建“体验式学习体系”,重视个性化教学。运用“三环四步”教学法,促进教师创新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特色校本课程和跨学科教研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品质,培养全面发展学生。
常州市第二中学:以“文化立校,人文树人”为理念,培养高阶思维新文人,推出“学·竞”课堂,提出5E赋能课堂理念(情感、鼓励、探索、表达和数字化学习)。通过重构治理协同体系,重建教师教学观念,创建优质学习场域,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明确“学·竞”课堂内涵和实践途径,完善新范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常州市同济中学:聚焦核心素养,实施“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以跨学科学习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优化管理文化,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规则,并构建“绿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升级校本教研模式,探索“双新”改革路径,提升教育质量。
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启动“沉浸式学习场域的建构与实践——初中理科实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创建理科实验学习课程体系,实施范导式教学,举办科技节等活动,以及资源信息化和三螺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形成。在“双新”背景下为“常有优学”贡献“附系列”的教育智慧。
经验交流 焕发教学“新活力”
接下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和局前街小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分享。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分享了“想·做·享”项目,针对教育面临的困境和目标迭代的挑战,推动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教研组研讨以及教学范式的构建。通过公开课、联合教研、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革新,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创新精神。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成果,起到了辐射联动的作用。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分享了课堂教学研究课例——《三角形的稳定性》。基于新课标明确课堂教学的起点,通过具体环节,阐述学科实践的学习路径,从“坐而论道”走向学科实践,体现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自能、自悟、自创”的学习方式,构建课堂模型,促进学生思维逐层递进,能力螺旋上升,凸显课堂教学改革的育人价值。
专家引领 明晰实践“新路径”
常州市教科院院长韩志祥:首先肯定了各个联盟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都具有良好的基础,融入育人理念,关注课堂范式构建,注重要素协同。找准支点,进一步优化,来撬动整个学校的质量建设。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
1.明确方向性 核心素养的培育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要研究如何把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水平要求有机融入到课堂的全要素。
2.关注学理性 在规律支配下,优化课堂教学要素与结构,特别是要素优化渗透至各环节、合理分配时间、优化问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以及前置性评价等。
3.坚守实践性 强调通提过真实问题和情境题促进学生在做中学,并细化评价量表,注重课堂改革和理论落地。
4.重视前瞻性 关注伦理安全,创新实践以及学生思维的提升,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赋能学生的学习。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宝华:在基础教育中,学生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需通过教学改革来提升。他指出,学校年度建设举措具体任务明、推进行动实、引发思考深。但也存在“三多三少”问题:考试科目关注多,体育美育关注少;实践操作多,理论研究少;碎片化方法多,体系机制少。他强调实验校应注重“自转”:制定“1+N”课程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强化“五个一”原则,加强监测和改进。构建结合自上而下引导与自下而上创新的课堂教学研究机制。联盟校应注重“公转”:通过活动推动实施,建立考核细则,形成简报年报,提升组织化水平。让大家想清楚、说明白、干实在、写精彩!
本次研讨会为常州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各联盟校将携手并进,共同探索和实践,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科技为支撑,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习环境,从而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