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常州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赋能实验校联盟工作启动会在常州市明德实验中学举行。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刘高平和常州市教科院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徐展,常州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赋能实验校联盟成员校校长与项目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旨在探索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学教研的实践路径,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分享举措,明晰发展方向
15所数字化赋能实验校依次展示年度建设方案,呈现各校的特色发展路径。
常州市第三中学:本着“立足课堂,赋能教学”、“AI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工作原则,聚焦重点应用场景,包括AI工具包梳理、教学设计、实验教学、作业设计与个性化学习、科学项目与创新实践。围绕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课堂互动与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与课后辅导和科学项目与创新实践四个方面,结合具体学科探讨实施步骤。
常州市正行中学:在建好“一支队伍”、用好“三个挂钩”和抓好“三个保障”的工作思路下,分阶段开展平台优化与升级、实践运用与培训、课堂教学与改革、数字画像与评价、总结评价与反馈的重点工作,彰显数字化赋能学校发展的“正行力量”。
常州市明德实验中学:开启数字化赋能“三基三跨三学”融合式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重点聚焦新课程改革理念浸润行动、优质数智资源共建共享行动、智创课堂创建与实践行动、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行动和数据赋能教学评价行动“五大行动”。以“数字纽带”串联校际资源,以“跨校教研网络”联通校际教师,以“数据驱动学习”打通校际共学,实现校际教学、教研资源的精准流转。
常州外国语学校:开展教学效能提升、数字素养提升、教学模式提炼和数字素养评估四大行动,全域数字化转型,赋能常外智慧教育加速进阶。借助希沃信鸽平台、DeepSeek、豆包等AI教学辅助平台,开展基于实证数据的数字化教研,形成“AI+教研”新范式,提升教师在备课、观课、评课、命题等教研场景中的工作效能,推动教研从经验导向转向数据驱动,促进“备—教—学—评”一体化改革。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从“培训、学习、竞赛”多措并举,开展师生数字素养培训、教育数字化理论学习、教学数字化应用能力比赛等活动,形成开放协同的数字能力培育生态,激励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创新与发展,全面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VR/AR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打造智能化、互动式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为教研赋平台,实验和探索“6+1”(教学研测评补+管)教学系统,将数字技术与学校教学、教研深度融合,实现备课、授课、教研、作业、考试、评价、纠错、补弱等教学各个环节的重构优化,为学校实施精准教学与教研管理,提供系统性、校本化、智能的综合服务方案。
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初级中学:将结合元宇宙技术(VR)、人工智能技术(AI)、智慧云实验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筛选出适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内容,形成了适合数字化背景下的初中课堂学习内容体系。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打造数字化教学新生态,赋能集团课堂变革。学校将联合其余三所成员校(戴溪小学、刘海粟小学、学府小学),共建资源平台并自主构建教学资源,让集团教师运用资源的过程中提升数字素养。
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滨湖分校:学校将完成人工智能实验室改造规划,配置开源硬件设备及专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人工智能学习体验,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支架。此外,与河海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金坛区科协建立战略合作,构建科普研学基地与实验室资源共享通道,为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第二实验小学:开发学生数字素养成长档案袋系统,依托“爱学智慧”数字评价系统,记录学习轨迹、作品集和能力雷达图。采用“AI分析+教师诊断”的双重评估方式,最终形成可视化成长报告并生成个性化提升建议,实现“个体精准画像-群体教学决策-动态发展追踪”的过程性评价支持系统。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分析等方式,评估创新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优化创新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和教学策略。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建立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库,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并跟踪实施效果。
常州市五星实验小学:多学科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打造典型案例。聚焦沉浸式学习场景、互动式学习活动、个性化学习路径、系统性内容组织,探索全景视频、增强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增强身体感知层面的应用,推进日常教学的常态化应用。
常州市教科院附属高级中学:通过云教云研系统,教师可以方便地进行在线听课、AI教学分析、资源共享、教学反思和在线教研活动。系统中的海量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工具,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系统还支持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和协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团队合作。
常州市北环中学:引入先进的智能辅导系统,为学生提供 7×24 小时在线互动辅导服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可通过学习终端以文字输入或语音提问的方式向智能辅导系统求助。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准确理解学生问题含义,迅速从知识图谱中检索答案,给出详细、准确的解答。
常州市翠竹中学:构建对分课堂“四环互动”数智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实现教学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反馈,为教师精准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观摩课堂,数字赋能
常州市明德实验中学谭文老师开设了八年级历史《对外开放》的展示课,她选择了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来体现对外开放的过程,设置了蓄势、造势和顺势三个模块,在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尤其是醍摩豆的“词汇云”和“AI心智图”功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即时分析,在问题基础上进行追问学习,助力于学生的深度思考。她在授课过程中同步使用了醍摩豆的“苏格拉底平台”进行实时评课,教师们可以随时扫码对教学内容进行点评,充分彰显了跨学科、跨时空和跨区域的“三跨”教研机制。
常州市教科院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初中历史教研员黄天庆博士给予本节课高度评价,他从充分调动学习资源、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充分提升学科素养三个维度来概括谭老师的课堂特点,数字化手段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推动历史课堂转型,也培育了学生素养。
专家引领,精准指导启新程
常州市教科院教育技术中心徐展副主任首先带领大家解读了《常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校遴选工作的通知》中关于数字化赋能实验校建设的五大重点任务:技术应用、构建模式、数字画像、人工智能、平台应用,并结合国家信息化实验区建设成果,给各联盟校后续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思路和做法,他建议各校要将数字化赋能融合到教育教学的日常,同时还要写好活动案例和教学片段案例,讲好我们的故事。在研讨环节,各校就后续月活动主题及安排以及联盟年度工作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明确了联盟工作机制、年度工作计划、预期成果和保障措施。
常州市教科院刘高平副院长就实验校建设工作进行点评,他认为15所学校本学年的建设举措体现了三个“有”:有意义、有可为、有挑战,也给出了实施过程中的三点建议:求稳、求准、求实,提升实验校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此次启动会为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数字新动能。未来,联盟校成员将同侪共进、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在数字化赋能的具体实践中,坚守教育本真,以数智革新为引擎,赋能常州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