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信息资讯>>最新资讯>>文章内容
切磋琢磨方成玉 深耕历练奋楫时——记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常州实验区活动(8)
信息时间:2024-05-17     阅读次数:

岁序常易,时盛岁新,聚力前行,征程再启。为了更好地在实际教学中践行新课标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的“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514日上午,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化学组教师参加了《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试讲指导活动,丁鸣老师和李扬老师分享了该课程试讲过程中的思路与反思,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陈颖老师和北京教育学院何彩霞老师对课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图片1.jpg 

首先,丁鸣老师和李杨老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专家们前期的改进建议,介绍了《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堂落实情况。丁老师的课程围绕任务线的开展和四个功能要素的明确,构建出原电池模型,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环节一包含四个任务,任务一以科学史“伽尔伐尼与伏打之争”提出“电从哪里来?”这一问题,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启发学生思考,明确电能的来源;任务二以驱动性问题“如何让看不见的电子定向动起来”为引导,结合实验教学,初步构建原电池模型;任务三是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任务四是根据实验材料设计简单原电池;教学环节二是初步应用原电池模型,此环节也为李杨老师第2课时的开展起到铺垫作用。丁老师也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原电池模型的建构过程不够清晰,原电池的概念要更加明确。接着,李杨老师先介绍了电的起源,从古代的闪电到摩擦起电,然后再到法拉第的电池效应,再引出课程主题原电池,回顾原电池的组成要素,自主设计原电池实验,接着引入燃料电池,明确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最后介绍了燃料电池的最新应用。李杨老师也反思了现存的问题:时间把握不够精准,教学节奏需要加快。

项目指导专家陈颖老师、何彩霞老师针对丁老师和李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细心的指导。陈老师指出单元教学设计时要突出两点:科学史的引入和学生必做实验的设计。陈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从科学史的导入到原电池概念的建立、完善以及实际应用,情境线索丰富,与学生活动充分融合。陈老师强调在学生实验中,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是让学生的思路外显出来,让学生自主去经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与追问,学生的回答内容便于教师辨别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在教学活动的初期,学生未对原电池装置形成整体认识,仅能意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电能,所以该阶段先不强调氧化还原反应是构成原电池的要素之一,后续学生活动再整体分析、整体概括。对于丁老师任务二中的驱动性问题“如何让看不见的电子定向动起来”,陈老师建议增强活动的整体性,丁老师需要整合现有表格,细化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使其更具逻辑性、更直观,让学生去做一个完整的分析解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外显。在根据实验事实引导学生思考时,教师应提供思考的方向,比如解释铜片上冒气泡这一现象时,应提示学生从化学方程式推断可能的电极反应,进而得出电极反应式并概括反应类型,锌片上现象的解释也遵循同样证据推理的思路。另外,在引导学生总结原电池的构成要素时,应与新课标保持一致,即“电极反应、电极材料、离子导体和电子导体是构成电化学体系的基本要素”。在设计原电池环节,拆解氧化还原反应之后,进一步选择电极材料,明确电极材料在原电池中承担的角色,比如对于锌铜原电池,锌片既是负极电极材料又是负极的反应物,所以锌片不能替换,正极铜片只作为导体,正极材料有多种选择。对于李老师的分享,何彩霞老师和陈颖老师也提出了比较一致的指导意见。何老师指出,在引领学生设计实验时,应追问哪一种方案能量利用率高,学生实验环节应细化,指引学生选择反应、拆开反应、选电极材料和反应物、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画图展示汇报等完整的环节,在一步步的证据推理中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指导活动结束后,省武高的化学老师们讨论热烈,纷纷表示在提升学科理论上大有裨益,两位专家细致耐心的指点也令两位青年教师十分感动,表示正是前辈们的指引,自己才得以快速成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也会坚持新课程为指引,致力于提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求一堂好课必须磨,而磨课的过程如破茧成蝶,虽然过程艰辛,但化蝶那一刻,一切都是值得的!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