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研途路,芳菲四月教学时。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学段衔接协同育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与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加强小初衔接的探索与实践,2024年4月19日,常州市数学学科小初衔接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在常州市解放路小学顺利举行。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数学教研员杨波老师,小学数学教研员蒋敏杰老师,各辖市区教师发展中心数学教研员及各小学、初中数学学科骨干教师共聚一堂,围绕“小初数学衔接教学的逻辑与行动路径”这一主题展开探究与研讨。
立足课堂,教以共进
上午三位老师给大家送上了三节扎实高效的衔接课教学展示。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陆卫华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动手做——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借由对基础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经验,通过尺规测量与验证,逐步带领学生在操作与验证、交流与分析中清晰感知把一个图形放大其边和对角线都会按比例放大,且角始终保证不变;再引领学生借助“转化”的方法逐渐推理迁移研究多边形的放大,设计巧妙,指导细致,有效衔接了初中“相似图形”的探究。
常州外国语学校李慧老师执教九年级下册《相似图形》。通过放大镜和拍照的生活情境,巧妙融合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中指导学生迁移认知数学中的放大与缩小,初步感受形状相同的概念;再将生活中的形象图形逐步抽象为几何图形,在观察、测量、猜想、归纳的过程中,自然促进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实现了数学抽象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常州市朝阳中学沙青未老师执教七年级下册《生活中的不等式》。从熟悉的翘翘板问题入手,学生初悟生活中有相等关系,也有不等关系,再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学习路径,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学习路径,结合丰富情境感受不等关系从而明晰不等式概念并加以辨析和巩固。同时借由例题,引领再悟生活中的不等关系可用不等式模型表达且同一不等式可表示不同实际意义,由此理解不断深化。
课后,蒋敏杰老师和杨波老师分别围绕“小初数学衔接教学的关键问题与教学思考”主题,结合3节精彩的课堂进行了精准点评和高位引领。蒋老师指出数学的教学要从直观操作走向理性认识并兼具学科本质,提倡关注数学教学中同一领域在小初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关注衔接过程中学生表现形式的不同;也要关注表达的整体性。杨老师则进一步明晰了学段融通是小初衔接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提出要关注学科逻辑,建构生活逻辑;重视操作实践,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教材研究,适时整体建构;引导情境阅读,提升建模能力。
畅所欲言,研以致远
精彩的课堂展示后,下午参加活动的老师们分三个会场举行了主题交流活动。
主题1:“小初课堂形式、学习方式的差异和衔接——聚焦教与学衔接”。本主题由经开区教师发展中心金建斌老师主持,多位初中、小学的专家老师作论坛交流。从小初的内容、学生认知的差异出发,以成功的案例入手,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探讨了小初在教学方式上如何有效衔接的策略,从而有效助力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历程。
主题2:小初衔接之学生学习内容和课程实践衔接——聚焦课程内容衔接。一直以来,小学与初中的教学内容衔接在教学上是一大挑战。本主题由市教科院杨波老师主持。在活动过程中,初中与小学老师各抒己见,大家通过对比小学与初中教材内容,纵观小初知识,感受整体差异,聚焦内容领域,找寻衔接渡口,结合衔接现状,形成教学合力。
主题3:小初衔接学生学习管理和教学管理衔接——聚焦教学评价衔接。小初数学衔接,难点在于衔接教学评的一致性,本主题由市科院蒋敏杰老师主持。老师们分析了衔接小初课堂教学管理的理念,认为应整合教材原有内容,重构作业项目评价,适度提高衔接期的数学难度与广度,增加评价次数,或将更有利于学生快速迈过衔接期。
专题引领,精准赋能
活动的最后,常州外国语学校郑小娇老师作了《搭建思维衔接桥梁,探索小初数学衔接教学》的主题报告。她指出小学到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纵向延伸,数学思维的需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数”到“形”,从“算术”到“代数”等。初中老师需要知道学生在小学时对知识有哪些掌握,小学老师则要把学生送到学习初中知识所要达到的起点,两者之间不能产生断层。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衔接有“先接”,双向奔赴,需要小学教师手“伸出去”,初中教师手“伸过来”。让我们共同探索中小学教学衔接的有效路径,打通小初衔接的壁垒和盲区,实现数学教学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