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日下午,江苏省第十四期教研重点课题“学科理解视域下构建高中化学育人新样态的实践研究”系列活动(13)暨常州市高中化学学科领军教师培养项目活动在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顺利进行,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学科理解构建学科育人新样态的学科内融合教学研究”。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李淑敏老师和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陈怡老师围绕高二新授课《配合物的形成》分别开展了教学实践。课题组全体成员、高中化学学科领军教师团队全体成员、局属和新北区、经开区高二化学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李淑敏老师从学情出发,以“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而硫酸铜溶液却是蓝色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用简明、直观的实验现象突破学生对含铜化合物颜色的认知冲突,在认知冲突后帮助学生建立“配合物”概念。课堂教学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平衡移动理论、配位键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在变化平衡的视角对配合物模型形成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
陈怡老师从一氧化碳中毒这一真实情境出发,通过“一氧化碳为什么会使人中毒”“氧气和血红蛋白如何结合”“急救中毒患者的化学原理是什么”三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展开对陌生物质——深蓝色溶液的探索之旅,引导学生对深蓝色溶液成分进行一系列实验探究,学生在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认识简单配位化合物的成键特征,形成对配合物的基本认识。陈老师问题设置灵活多样又指向明确,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节的处理,时刻关注学科探究和科学研究思维方法的渗透。
公开课后,全体听课教师齐聚一堂,再次对两节研究课进行了深度研讨。常州市第一中学赵一鹏校长和江苏省溧阳中学卞海燕老师分别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赵一鹏校长基于活动主题,从知识结构、方法和观念三个角度说明了配合物教学如何开展学科融合。赵校长指出,两位老师虽然在教学设计上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都较好的做到了三点:第一,“三重”。重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及符号的规范表达;重实验,通过“问题串”和“实验串”解释实验现象,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重分析,引导学生以类比和对比的方式分析证据和数据,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二,“二深”。备课有深度,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结构的奥秘,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综合运用平衡的相关知识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第三,“四有”。学有所问,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培养学生严谨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
卞海燕老师认为《配合物的形成》是《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而配位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长久以来老师们的教学都是重结论,轻过程,而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于知识的抽象性。两位老师的课堂都注重真实问题分析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的独特功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同时卞老师就李老师的课堂板书提出建议,可以对板书内容进行一些调整,更有利于学生复习、总结配合物的相关知识。
活动最后,常州市教科院高中化学教研员金剑锋老师作了精彩总结。金老师首先对两位老师的研究课教学效果予以高度肯定,他指出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呈现出“真实的、讲道理的”学科育人样态。课堂问题从真实的实验中来、从学生的疑问中来,教师用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科本质,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配位键的内容。李老师能基于学情,关注基础,善于研究文献资料,采用了“由多到一”的归纳学习法;陈老师善于带领学生对实验进行严密的“系统性推理”,特别关注实验细节,耐心等待学生回应。金老师还特别指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研究深几度,再多也不为过。建议老师们从课标、教材、学科内容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二,放手多几分,绝对胜过多讲。我们要给足学生时间、允许犯错、耐心等待,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第三,学习勤几点,往往事半功倍。呼吁全体教师要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
教无涯,研不止。教学研究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课程标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不断厚实自身学科理解的知识积淀,主动开展基于学科本质理解的课堂教学实践,关注过程,勤于反思,逐步提升学科理解的能力与水平,为打造高中化学学科育人新样态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