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学前教育>>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教研计划
信息时间:2024-02-20     阅读次数: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常州市深入推进“常有优学”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相关要求,落实高质量教育发展根本任务,2024上半年,全市学前教育教研将继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为指引,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简称《评估指南》)为自评依据,继续推动基于园所实际的园本化课程建设,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锤炼青年教师基本功,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研究游戏与教学一体化融合,优化一日活动,搭建各类交流展示平台,促进各级各类园所协同发展。

  二、工作要点 

(一)关注幼儿关键经验,促进幼儿各领域全面发展

《指南》中指出“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但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一线教师虽然对游戏的关注度较高、研究较多,但对不同类别的游戏缺乏整体的认识,对于游戏中蕴含的多领域经验关注不全面,表现为对美工区、建构区等关注较多,对阅读区、角色区、音乐区等研究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线教师对各领域的经验缺乏系统的了解,对于如何将领域经验融于游戏中缺乏实践策略,导致幼儿经验发展的不均衡。园所要基于常态化的观察评价了解幼儿整体的发展情况,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要基于学习,加强幼儿领域关键经验的研究。尤其要关注园所和教师研究较少、能力偏弱的领域,通过系列化教研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基础上提升一日活动质量。

本学期,市教科院将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现场教研活动,引导园所和教师关注一日活动中音乐元素的有机融合,教师的音乐游戏、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

(二)基于幼儿经验生长,探索游戏教学一体化融合

当前,自主游戏、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等是幼儿园主要的活动形式,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将游戏与教学剥离,游戏是游戏、教学是教学,无法进行有机融合。儿童的经验生长是连续性的,教师应基于幼儿经验生长灵活采用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支持幼儿的发展。

游戏与教学的相互融合、互为生成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需要教师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有意义学习,给与适宜有效的支持。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关键就是游戏与教学互为生成。这种互为生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学生成的游戏,即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提供游戏经历。教学生成游戏要求教师具备以下能力,一是目标,教师要善于把发展目标设计成玩法,体现教育性;二是趣味,教师要用可变化的过程来刺激兴趣,体现可玩性;三是适宜,要求教师基于发展的内在动机激发玩智,体现适宜性。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另一个方面是游戏生成教学。教师要观察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从游戏经历中捕捉教学的契机,包括即时指导和延伸活动两种主要形式。即时指导是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及时介入,延伸活动是教师看到了游戏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把它延伸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游戏生成教学要关注三点要求,一是经验连续性,注重已有经验与发展可能性的联结;二是敏感于教学的契机,能够通过价值判断和时机判断将游戏体验向教学转化;三是平衡性互动,注意游戏与现实之间的协调。

市区园三级联动锤炼教师专业基本功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给学前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关乎学前教育的质量,还关乎教师的职业生存。我市幼儿教师队伍目前存在优秀人才少、本专业比例不高、年龄结构存在断层等问题,这些现状与新时代对学前教育的高要求不匹配,也无法应对高质量教育对教师的新挑战。各辖市区教研、各幼儿园要根据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对教师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制定教师培养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教师培养工作;要根据教师的现有水平、发展需要、个人风格等制定分层分类的队伍培养机制,重点抓好新教师培训,通过系列化的、参与式的培训使《纲要》《指南》精神以及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与新教师无缝对接;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档案,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定期开展目标达成度考核;要开展系列化的读书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要立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和园本教研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另一方面,各区域要关注骨干教师培养,要建立一支金种子队伍,制定长程培养计划,用3-5年的周期培养一批有专业理想、有较高理论素养、较强专业能力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2024上半年,市教科院将组织开展全市幼儿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各辖市区教研在5月30日前完成区域内的选拔。

  (四)加强入学准备教育研究,科学推进幼小衔接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布以来,我市已经确立了省、市级幼小衔接试验区和试点校,开展科学幼小衔接的研究和实践,并积累了一批经验。但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园所存在对衔接内容把握不准的情况,注重外在形式,不注重幼儿阅读能力、思维发展、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等提升,部分园所衔接方式机械化,简单复制小学活动,没有根据3-6岁儿童的发展规律开展相应的衔接活动。2024上半年,教科院学前和小学教研将进一步加强协同研究,开展联合教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科学幼小衔接工作:一是开展相关培训,进一步解读《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帮助广大园所和教师深入明晰幼小衔接的理念;二是开展幼小衔接专题调研,小、幼教研一起走进幼儿园,了解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情况;三是围绕部分重点问题开展系列教研;四是发放家长问卷,及时了解家长幼小衔接理念与做法。

各园所要认真学习《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幼儿园指导要点》),引导教师关注幼儿身心准备、社会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四大板块内容,科学调整幼儿一日作息安排,有效创设班级游戏,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我服务能力,通过走进小学、了解小学等系列活动帮助幼儿增进对小学生活的积极向往,根据家长的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家长课堂”,引导家长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观念,为幼儿顺利入学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五)加强课题项目培育孵化教育改革成果

2024上半年,市教科院将进一步促进各类研究项目的开放研讨和互动交流,加强过程指导和引领。一是推动“STEM”项目研究。基于融合理念带领第一、第二批市级STEM项目幼儿园进行“早期儿童工程活动启蒙”的实践研究,将对第二批项目园进行专项调研,及时了解各项目园实践情况;将重点聚焦早期工程活动的环境创设、活动开发、评价机制等开展系列教研;梳理已经开发的优秀案例,形成区域早期工程活动优秀案例。二是开展市级规划课题 “基于儿童经验视角的园本化课程建设案例研究”,深入研究去教材化的背景下,幼儿园如何基于幼儿园的经验去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课题组研讨探究如何建构科学、有效的园本化课程实施方案,如何统整现有的课程,将园本课程从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三是基于评估指南实践园联盟深入研究评估指南在园所日常活动中的渗透落实。此外,以2023年常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为抓手,梳理和提炼近年来常州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优秀经验,培育教学成果。

 

 三、具体安排(以下安排根据具体情况动态调整)

  月份 

1. 发布2024春学期学前教育教研工作计划。

2. 开展期初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

3. 幼儿园半日常规调研。

月份

1. 省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开题论证。

2. 幼儿园半日常规调研、STEM项目园调研。

3. 评估指南试点园研讨活动。

4. 第六届常州市学前教育学科中心组启动。

月份

1. 幼儿园半日常规调研、STEM项目园调研。

2. 幼小衔接专题调研。

3. 园本化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研讨。

4. 民办园教研联盟活动。

5. 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

月份  

1. 幼小衔接专题调研。

2. STEM项目幼儿园现场研讨。

3. 幼儿园音乐教育现场研讨活动。

4. 评估指南试点园现场研讨。

月份

1. 幼小衔接专题调研。

2. 全市幼儿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3. 园本化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研讨活动。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