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信息技术>>案例集锦>>文章内容
《认识数字身份》——常州市怀德苑小学 王晴燕
信息时间:2023-12-05     阅读次数:

【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知道数字身份对个人学习和生活的作用与意义,能够分辨不同数字身份信息的价值。

信息社会责任:认识数字身份的唯一性与信用价值,领会维持在线社会健康生态的重要性,了解每个人的在线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此,在网络世界中,也要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第四单元《我的数字身份》中的第一课《认识数字身份》,属于《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可提取出“数字身份的概念和含义”、“数字身份的唯一性”和“数字身份的信用价值”三大主要学习内容。从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来看,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在线生活与学习的巩固与升华,也为形成遵守网络在线行为规范意识和提升在线社会中自我管理能力打下基础。

虽然在当下极其丰富的在线学习和生活的大环境中,“数字身份”无处不在,但其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名词走进教材还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对于初次接触“数字身份”这一概念的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更加贴近其真实生活经历的讨论、交流、总结和实践才真正具有吸引力。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融入到真实活动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并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社会认知和社交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身份认知和管理,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该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互联网学习与生活的经验,对于数字身份有有一定的体验基础,但由于学生自身的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仍然有限,对于数字身份的理解和认知水平都不高,需要通过生活化的引导帮助其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数字身份,知道数字身份的组成;

2.理解数字身份的唯一性,明确数字身份在在线生活与学习中的信用价值与作用;

3.知道保护数字身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会合理运用数字身份展开线上学习与生活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字身份的概念及其组成;数字身份唯一性的理解;数字身份的信用价值。

难点:数字身份的信用价值;合理利用数字身份进行线上学习与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小礼物,想要送给大家,可是老师对大家还没有那么了解,你们帮老师推荐推荐该送给谁才算合适。

分别出示运动类、音乐类、读书类小贺卡。让学生帮忙推荐送给谁比较合适,并追问为什么。

师:谢谢你们的推荐,礼物都找到了合适的主人

师:老师的第二波礼物想要送给不在现场的小慧,可是老师不知道她 喜欢什么呀,还是请大家帮忙分析分析。

下图是小慧上网后留下的部分信息,你能从中看出她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吗?你会建议老师挑一份什么样的小礼物送给她呢?同桌之间先进行讨论,互相说一说。

IMG_256

学生先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集体汇报,教师提供汇报支架:我推荐您送,因为我发现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老师的这两波礼物师怎么送出去的。现实世界,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了解她的现实身份;网络世界,我们根据她的网络活动痕迹来刻画出一个更立体的数字身份。

引出课题:认识数字身份

设计意图:创设“送礼物”的真实情境,在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的同时,实现由现实世界到网络世界中“数字身份”的认识与应用的自然过渡。

二、数字身份认一认

师:对于“数字身份”你有什么好奇的地方吗?

生:什么是“数字身份”,“数字身份”可以用来做什么?

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走进“数字身份”,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江苏省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平台中“我的数字身份”视频。

学生说一说在视频中的发现,教师总结:我们通过注册或认证等方式获得数字身份,利用数字身份进行各种各样的网络活动。这些静态的账号、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再加上动态的网络活动痕迹就组成了“数字身份”。

设计意图:利用江苏省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平台中的视频对学生进行科普,一方面视频素材来源相对具有权威性,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比较口头或者文字的说教,视频素材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三、数字身份用一用

认识“数字身份”以后,我们要用起来,刚好老师的第三波礼物要送给前段时间“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一)数字身份的唯一性

要想查看成绩需要登录“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要登录普法网,需要学校下发的账号和密码。

IMG_256

(出示该班级登录普法网所用的学生账号名单)

师:学校管理员发来了大家的账号信息,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后,分享讨论结果:这些账号逐渐加一,但又不完全相同。

师:我们发现,因为是同一个班级,系统分配给的账号相近,后一个比前一个大一;但就算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平台,账号相似但是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师:我们在这个平台上的登录账号是不一样的,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具有唯一的。(板书  唯一性)

师: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你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老师眼中都是闪闪发光的,独特的个体,映射到网络世界的数字身份也是唯一的。

(二)登陆方式的多样性

师:数字身份是唯一的,但登录方式却多种多样。除了我们说的账号密码登录,你还遇到过怎样的登录方式?

学生说一说:扫码、手机验证码……

师:经过和大家的交流,老师不得不感叹大家果然是数字时代原住民,经历的网络活动如此丰富。想不想看看老师老师日常上下班过程中,都能遇到哪些登录方式呢?

生:想!

播放“教师日常上下班vlog”视频

师:你看到了哪些登录方式?

学生讨论汇报,师总结:验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数字身份登录方式,使在线生活更加安全可靠。

(三)利用账号密码登录网站

师:今天我们登陆普法网查看成绩用的是哪种登陆方式?

生:账号密码。

师:对的,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看自己的表现能不能获得奖励了,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老师下发的账号登陆普法网吧,查看自己在之前“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中的综合评价吧。

学生打开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在老师下发的名单中找到自己对应的账号密码进行登陆,查看“学宪法 讲宪法”综合评价。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了解了“数字身份”之后,课堂上安排用一用“数字身份”的环节来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使用“数字身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现数字身份的唯一性以及登录方式的多样性,教学围绕事件发展依序推进,学生知识构建真实发生。

四、数字身份比一比

(一)商铺的信用价值

师:同学们都看到自己的综合评价了,获得奖牌的请举手。

获得奖牌的同学举手回应。

师:这么多同学都能得到奖励啊!可是,老师要对大家说声抱歉了,有同学也发现老师根本没有带礼物奖品过来!对不起,不是老师不想带,是老师在下单购买的时候是在犹豫不决。

对比这两家商铺的数字身份信息,你推荐老师在哪家下单?为什么

此处放图片

学生思考后回答。

1:我推荐第二家店铺,因为它有好5.9万粉丝,第一家才几千个人。

2:我也推荐第二家,因为它的评分有五颗星,第一家才3星半。

3:我推荐第二家,因为它下面各种服务都高于第一家。

师总结:无论是从粉丝数、评分、评论等方面都显示出第二家商铺更可靠,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第二家商铺更具有更高的信用价值。

(二)个人的信用价值

师:商铺有信用价值,个人有没有呢?

(教师展示两位同学的综合评价情况)

师:这是老师刚刚随机截取的两位同学“学宪法 讲宪法”综合评价情况,现在区里组织决赛,根据这两位同学的数字身份情况,选谁去参加决赛?为什么?

生:我选A同学去参加决赛,因为她综合评价获得了金牌,而B同学只获得了铜牌。

师:用我们刚刚学到知识来说就是A同学在该平台的数字身份拥有更高的信用价值。我会选择她晋级决赛。

教师总结:不同的数字身份拥有不同的信用价值,不同的信用价值又给每个人(商家)带来不同的影响。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数字身份,在网络上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

五、学习评价与总结

师:谢谢你们的推荐,老师已经下单了,等奖品到了就发给大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宪法知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买奖品这是对大家“学宪法 讲宪法”学习情况的奖励,那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对“数字身份”认识得怎么样了呢?请大家填写调查问卷。

学生填写问卷星调查问卷,教师展示反馈学习结果。

请还没来得及提交问卷的同学说一说今天学到了什么,对照板书来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认识数字身份

账号、用户名……                    唯一性

数字身份

网络活动痕迹                        信用价值

七、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是数字时代原住民,他们经历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实实在在拥有数字身份,但对于专业名词“数字身份”却又是陌生的。如何从现实身份过渡到数字身份成为教师教学中需要反复斟酌考究的问题。本节课中,从三年级小朋友较为感兴趣的送礼物活动切入,通过三波礼物的赠送,分别实现了从现实身份的了解自然过渡到对“数字身份”的认识,理解数字身份的唯一性以及对数字身份信用价值的热烈讨论三大教学难点的突破。整个教学过程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将“数字身份认一认”、“数字身份用一用”和“数字身份比一比”穿插在“送礼物”活动的教学情境中,在亲切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