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伴随一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时代进退自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及落实,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1月14日,常州市乡村历史教师培育站以“让理解发生 让素养落地”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围绕如何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与学习活动等问题,进行研究课展示、主题交流分享。本次研修活动由培育站领衔人黄天庆老师主持,邀请了常州市历史兼职教研员徐波老师点评研究课,培育站全体成员参与。
上午,培育站成员观摩了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的吴晓朋、白林林、吴昊老师的三节研究课。吴晓朋老师执教的是八年级《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吴老师的课设计了国民革命之兴、国民革命之盛、国民革命之败三个板块,围绕国民革命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史料和地图结合,指导学生用历史的表述方法讲述北伐战争的故事。
白林林老师执教的是九年级《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白老师充分挖掘、整合教材资源,以王权和议会的矛盾贯穿课堂,以多样化的表格梳理英国资产阶级的重大时间,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统治者和议会的关系,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
吴昊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吴老师基于教材和学情运用跨学科教学,设计了丰富的学生活动,如发挥历史想象设计汉武帝和张骞的对话,说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及张骞主动请缨出使西域的原因;用英文选段翻译说明丝绸之路的路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氛围活跃。
随后,培育站成员谈了各自的听课感受,徐波老师对三节课进行了点评。徐老师肯定了三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紧扣新课标,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重整、运用,教学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落实。
下午,黄天庆老师为培育站成员做了《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专题培训讲座。黄老师围绕历史时空观念的教学重点、时空观念的培养方法,运用历史地图、思维导图等,结合课例做了详细阐述。黄老师指出要利用地图激发时空思维,活化历史过程;利用地图深入浅出,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地图总结归纳,升华主题。黄老师还指导培育站老师基于时空观念修改、优化各自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真实情境是任务载体,领域知识是必要基础,学习方式变革是实现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理解本轮课改中关于“学科育人”、“素养导向”等关键概念,要以课堂教学创新进一步诠释新时代价值导向,助力学生素养发展。
(撰稿:柳林;摄影:吴昊;审核:宋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