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化教学与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中学地理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倡导全面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终身数字教育”以及全面推进评价方式改革,“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经历对提升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020年常州市成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实验区。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背景和依托,以“国家级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和抓手,作为“数字化学习先锋学科”的初中地理,充分考虑本区域各校具体实践,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为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的进行、为实验区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细致的服务与保障;同时,在大量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层面、细节与路径,不断理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断完善本区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不断总结本区域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具体案例。教师们运用弱连接理论、联通主义理论构架信息技术新型生态系统,运用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和数字布鲁姆理论构架新型教学结构,形成“学生主体、学教并重”的课堂教学结构,结合最新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包容并蓄地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推动本地区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为了进一步在实际课堂中深入研究这些实践模式,2023年11月1日,结合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中学地理)研讨活动和初高中衔接教学市级课题活动,常州市初中地理新课标培训系列活动(九)在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举行。
为了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践模式的有效性与关联性,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潘亚波老师和常州市第三中学武晨旭老师对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内容进行了同题异构,呈现出初高中教师视角下独特的精彩课堂。潘亚波老师从身边气温切入,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测量,对气温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剖析,课堂层层深入,引人入胜。武晨旭老师则从高中老师的视角,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有服饰的差异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差异,武老师对气温分布的差异及原因的讲解细致入微,充分体现出高中教师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原理的细致分析。
两位老师有效利用了多种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促进交流、增进合作、鼓励创新,有力支撑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和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深度高效学习,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业质量,为提升学生和地理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在说课环节,两位老师基于常州市“范导式教学范式”展开,详细解释“范导式教学”四环节的具体构成与内在关联。评课议课环节,老师们普遍认为,两位上课老师虽然思路和方法有差异,教学风格也有差异,但都能创设复杂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激发学生兴趣,紧扣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十分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传统技术手段与新技术手段相互结合,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湖塘实验中学的潘亚波老师从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背景、衔接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有效衔接的对策三个方面作了题为《基于新课标聚焦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主题讲座。常州市第三中学的张佳怡老师从初高中教材教材中地图比较、教材中的进阶地图、考题中的地图和读图技巧等方面作了《初高中衔接背景下地理图表的判读及教学建议》主题讲座。常州市地理教研员朱志刚老师作了活动总结。通过此次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初中地理教师对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地理教学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朱老师进一步鼓励所有课题组成员和城乡牵手的骨干教师们,继续钻研、保持领先,将中学地理数字化学习持续开展下去,争取出现更多成果。
各校教研组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总体范式的引领下,选择不同的模式或模式组合,请努力创新实践模式,让数字化学习成为中学地理永远明亮的名片,为常州市教育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