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常州市区高二地理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和合作,打造高效课堂,探索“三新”背景下高二地理选修课堂的高效教学模式,10月18日,常州市区高二地理教学研讨活动在常州市第五中学举行,活动取得预期成效。
同题异构,揭开自然地理神秘的面纱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自然地理基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模块内容单元性较强,各教学单元相对完整,与地理1的内容紧密联系,宜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各单元内知识的相关性,构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本次活动聚焦第四单元:水的运动,拟定“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响应”大概念教学目标,深度研究自然地理现象与原理的耦合机制。
常州市第五中学冉娜老师执教《洋流》一课。冉老师以日本排放核污水的时事新闻引入,将地理学习探索情境与时事热点联系在一起,一石激起千层浪。整节课以洋流的时空之旅为线索,层层递进。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以实例引导学生探寻洋流的类型,发现其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将模式迁移到各大洋中,找出异同,总结规律,加深理解。以郑和、麦哲伦的航行路线为载体,深化对洋流的理解与认知,并以世界著名渔场为着眼点,探讨洋流产生的影响,展望未来,强调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让学生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常州市第一中学王华权老师带来《海—气相互作用》一课,王老师教态严谨、大方,教学思维清晰;注重学生的即时反馈,采用“一境到底”的方式,结合直观的课件,呈示利马和霍尼亚拉的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通过呈现生活在两地居民的日常对话,让学生从“热力环流”自然迁移到“沃克环流”,延伸出厄尔尼诺现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讨论厄尔尼诺产生的影响。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读材料、角色扮演,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未雨绸缪,落实知识与认知逻辑的耦合
研究课结束后,两位教师分别阐述了对此次授课的思路与教学反思。常州一中高二地理备课组长韩涛老师作为代表发言,充分表达了单元教学与地理学科的适切性话题,研读课标要求,明确单元目标;整合单元内容,精选教学素材;搭建课时梯度,逐级突破重难;及时反馈评价,形成单元闭环。
如何深化学生对自然地理过程及其影响的理解?地理教研员顾松明老师作了探究性思考,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角度,亟待深化对地理关键问题的解决途径研究,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将地理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师生共同完成自然地理过程的探究,以图像、思维导图、模型、考察报告等具象事物作为学习成果。
同时,本次活动还针对目前高二地理教学中深度与进度的调适进行了探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