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艺角度看《觅渡》
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孔繁鹏
三天时间,二刷红色主旋律影片《觅渡》,感受颇深。
作为常州人,对于“三杰”的人物生平和英雄事迹,我们通过纪念馆讲解、网络图文、纪录片等多种渠道和形式都有所了解。影片《觅渡》在结合史实的基础上,创新地将“三杰”的光辉形象一同搬上大银幕,让我们耳目一新。
今天,我想结合取景、转场、音乐与音效、影调这四个技艺层面的呈现方式,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知。
先说说【转场】和【取景】。《觅渡》讲了三个人的故事,以瞿秋白被捕入狱后的回忆为主线展开场景描述。
场景间运用了“蒙太奇式”的软切手法。如少年秋白与青年秋白在母亲棺椁前的跪拜,以一根柱子为中心,从少年过渡到青年;再如少年秋白与父亲合作完成一幅书画作品后的印章转到秋白在狱中为国民党厨师刻印章;再如中山先生抵达上海的影像过渡到报刊上的图片;还如张太雷广州起义后第二天遇袭中枪与秋白狱中口吐鲜血的叠化过渡等,每一次转场都让人印象深刻。
场景内的转场大多采用硬切手法。借助推、拉、摇、移、跟的取景手法,远、全、中、近、特的景别转换,俯、平、仰的角度选择,让整个叙事显得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在让观众看明白的同时,有效加速了情节的发展。
其次说说【音乐与音效】。一部致敬百年前先烈为寻求劳苦大众之永远幸福的影片,如何让观众共情共鸣,除了剧情和演绎,我想音乐、音效的运用也非常关键。
整部电影的音乐创作采取了唯美大气的风格,瞿秋白的忧郁、张太雷的热烈、恽代英的理性在《觅渡者》咏叹调式的情绪铺垫中,实现了过去和现在的时空对话。青年张太雷领导广州起义时的身先士卒、青年恽代英行刑前的慷慨激昂、瞿秋白唱着中文版《国际歌》既豪迈又不舍地走向生命的终点,音乐助观众共情。
风声、雷声、枪炮声;人声、鸟声,脚步声……电影中对于每一处细节的音效演绎上都下足了功夫,让观众身临其境,代入感更强,音效助观众共鸣。
最后来说说【影调】。电影画面表现出影像的明暗层次,简称影调。根据画面明暗所占的比例可分为:高调(亮调)、低调(暗调)、中间调;同时,电影艺术又被称之为“用光的艺术”,根据光线的性质可分为:硬调、软调、中间调。
从高中低调的角度分析,《觅渡》整体偏中间调,它的亮度反差接近于人眼在正常情况下观察事物的感受。因此, 它所表现的情绪一般是正常、平和、客观的,这也是主旋律电影共有的特征之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但同时,它又是一部革命题材的影片,过程中会伴有高调和低调。如王杰夫劝降瞿秋白,在交代环境时用了低调,凸显劝降者的侥幸心理;如杨之华紧握瞿秋白之手,深情凝视并表述“过去我们分离了六次,不是每次都见面了吗”的时候用了高调,刻画了她对未来的期许。
从软硬中调的角度分析,《觅渡》整体也是偏中间调,不过做了柔和画面的整体处理,增加了些许朦胧和唯美感。我想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全片涉及的战争场面不多,重在刻画三杰在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思考和探索救国存亡之道的心路历程。但同时,在展现瞿秋白不惧酷刑、《多余的话》被误解为反革命思维后又采用了硬调处理,表现了他内心的强大。
觅渡,觅渡,渡何处。我觉得《觅渡》值得我们反复观看,透过“三杰”的视角去感知那个激荡人心的年代,革命者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虽千万人吾往矣——观《觅渡》有感
常州市第一中学 余慕婷
漫天花海中,“砰”一声枪响。穿着黑褂白裤,黑袜黑鞋的瞿秋白倒下了。一个伟大的生命就此逝去,但与此同时,在这片草地上,无数的生命正在绽放;在辽阔的中国大地,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几千年前,孟子就探讨过个体生命与理想信念的抉择取舍:“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对于我们的常州三杰,对于千万名为了国家大义牺牲的烈士们,这是一个确定的答案。为了劝降瞿秋白,国民党给出了种种优厚的条件:只要瞿秋白能够从政坛退隐,不论是去山清水秀之地疗养,抑或是前往任何一所大学任教,他们都能满足。难道瞿秋白不想继续活下去吗?他的妻子还在远方等他,他的女儿只有14岁,他付出了无数心血的事业和战友都需要他!但面对这些诱惑,瞿秋白早已坦然,他在狱中题写:“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在千千万万的烈士们心中,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信仰,那就是如张太雷所言的——谋将来永远幸福,故不苟且偷生,故不躲避灾祸。即使前方道路艰险,即使,“吾往矣”!
而在这些可歌可敬可爱的人周围,同样围绕着一群心存善意的人们:为瞿秋白夫妻提供庇护、并在其被捕后积极营救的鲁迅许广平夫妇、仰慕瞿秋白才华,拜托其为自己刻章的厨师、看着瞿秋白远赴刑场默默下拜的戏剧演员们……点滴星火汇聚,托举起一个又一个高尚的灵魂,让英雄不再陌路,使烈士不再心寒。
在走向刑场的路上,瞿秋白、恽代英,不同的面孔不断闪回,但都是一样地神情坚毅、坚定从容,高声唱着国际歌。现在的我们,接过历史的交接棒,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用崇高信仰照亮民族复兴之路,我们将始终充满力量,战胜风险挑战、抵达梦想彼岸。
觅 渡
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 孔令春
近些日子一直听闻各大单位在组织《觅渡》观影活动,心中神往不已,奈何一直寻不到机会,不免有些失落。直至常州市教科院影视教研员范希亮老师组织的教研活动,彻底满足了我的观影欲望。《觅渡》由江苏省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广播电视台等共同出品。电影将历史中的“常州三杰”搬到了荧幕之上,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真实的故事与艰难的征程感染了观众,收获好评如潮。
“觅”艰难征程,“渡”爱国情怀
在这部电影中,历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化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让我们直接面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历史的温度。剧中三杰的革命历程扣人心弦,让我们体验到了先辈们抛头颅的热血,也激起了我们内心的那一抹红色巨浪。
“觅”历史事实,“渡”艺术情节
故事整体尊重历史,但不显呆板,人物性格的塑造不靠喊口号,而是精于细节的把握,一系列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将一个个历史革命先辈们有血有肉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回味无穷。
“觅”影视教育,“渡”影视情怀
影视对于人们的思想、情感、审美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影视教育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如何借助一步步优秀影片,落实影视教育,需要我们敢想敢做,有“常州三杰”一样的开创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觅渡》观后感
教科院附属高中 李林林
《觅渡》不仅是一部炙热你我的红色影片,还是一部能引发当代人共鸣的治愈片。“觅渡,觅渡,渡何处?”一字一句叩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渡中国的出路,做坚守信念的英雄
“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告诉宋希濂:“你到了晚年,替我验证一下,我们的主义是不是一个让中国春暖花开的主义?”即使在临死之际,瞿秋白的理想与信念也从未动摇过。用崇高信仰照亮民族复兴之路,我们将始终充满力量,战胜风险挑战、抵达梦想彼岸。
觅生命的真谛,做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最令人动容的不仅是英雄们的铮铮铁骨,更是他们身上有着平凡人的身影和气息。瞿秋白在狱中遭受酷刑、面色苍白,可他看到窗外叽叽喳喳充满活力的小鸟时,眼眸有光啊!即使身陷逆境,也仍然向往自由,热爱生命!我相信每一位正在努力生存、认真生活着的平凡人,一定会被他打动。
走上刑场的瞿秋白从容淡定、面带微笑,可是这样的一位英雄在回忆起母亲之死时,眼眶却湿润了。母亲之死是他一生的痛点和遗憾啊!在临死之际,他漫步花海,驻足一株紫色的小花,那是他曾送给妻子的花。可是余生,却无法相伴她左右了!至亲、爱人,都是他想要守护的,但却成了他深深的遗憾。也许,他想告诉我们的是:有遗憾,才是人生常态。
在狱中,他把新作的词赠予军医,对方想讨要印章,他便用蜡烛头刻了一个。炊事兵来求章,他也欣然答应。观众们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温情。
一部好的影片,人物的形象一定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正如《觅渡》里,观众们看到了英雄也是平凡人,他们有挚爱之人想要去守护,他们有向往的生活,可是,他们也有寻找国家出路的使命和信仰。从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到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从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以坚忍执着的理想信念,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为党的理想信念顽强奋斗、不懈奋斗。这样的信念和情怀,怎能不让我们深受震撼,发自内心地致敬英雄呢?
观《觅渡》影评
常州市青活中心 徐嘉
《觅渡》所刻画的常州三杰,他们要中国选择战斗,却不是士兵,要人民摆脱愚昧,却尚且年少懵懂,要反抗倒退的阶级世界,可却一无所有。他们能拿出的,好像从来只有自己的生命。他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不断地重复、确定,他们的生命,就是为了一件事而存在的——寻找中国的出路。就像影片的名字,他们一生都在寻觅,但直到他们牺牲都还未找到想像中的港口。
他们每个人的死亡,都突然而平静,张太雷死在广州起义的暗杀,恽代英死在叛变者的指认,瞿秋白死在花海中的枪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还有什么比生死抉择更大的考验?为什么张太雷、恽代英和瞿秋白等共产党人能够视死如归?这部电影给出了答案:在共产党人看来,为信仰“付出”就是“回报”,为信仰“舍弃”就是“获得”;在共产党人心里,“革命利益高于一切,除了信仰之外,一切都是可以舍弃的,包括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哲人有言:“只有献身于那些超越自身的存在,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为信仰而“超越了自身的存在”:常州三杰或许早有预料,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抱有向死之心的人,死亡,好像本就不是一件大事。革命,命在革之后。真可谓,信仰丰碑,生命铸就;信仰之花,鲜血浇灌。
弄潮儿向涛头立,让我们接过前辈的信仰火炬,对信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烛照奋进之路,在青春中国书写新的信仰传奇。
谈信仰在《觅渡》中的几处诠释
常州经开区第二实验小学 胡燕凌
电影《觅渡》展现“三杰”在大时代中的热血青春和不屈的信念。本影片对信仰的解读给我留下印象尤为深刻之处有:
一是将信仰与时俱进化。瞿秋白在关压期间,他始终笔耕不辍,坚持书写的每一天,且完成了《多余的话》。他是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将自己的笔化作箭,向旧中国的反动势力发出最后的呐喊,为中国带来一丝光明!就如电影中的磷火,虽小却不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是光影运用的独特表达。多处微光燎原的处理手法,如脸部特写镜头,关压审问时瞿秋白的脸部特写,光线从窗户斜射到脸上的特写,张太雷被枪杀时的脸部特写等,打在他们脸上的光与周围的暗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观众从微光中看到的是信仰和希望。
三是用升华的题材创新表达演绎信仰之光。影片直面党史题材,把三位青年的人生放在国际、国内革命史的大背景下,当观众们看着张和瞿穿梭奔跑于莫斯科大街,在两个会议之间追寻国家未来新希望的时候,正是信仰的力量在唤醒百年沉睡的雄狮。
尼采说,我的灵魂清澈明亮,宛如清晨的群山。在《觅渡》这部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三颗纯净、高洁、勇敢,无所畏惧的赤子之心,是坚信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的赤诚之心!
观《觅渡》感怀,诗一首
龙城小学 王栋
两少年踏过质朴的古桥,
三个热血青年携手并肩。
历史会记住他们。
生命虽逝,铁骨铮铮,浩气永存!
“生命可以牺牲给革命,但心灵要允许我自由歌唱。”
此语尤令人动容。
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的成功,
不论逆境、挫折,
总会上升、前进。
我们最终的胜利,
正来自于千万个——
“常州三杰”的奔赴与贡献。
电影《觅渡》影评:
清凉小学 蒋晓安
本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剪辑方式,将故事分成不同的时间线,以交错的方式呈现主人公的生活和经历。这种剪辑方式增强了故事的复杂性,使观众需要通过片段之间的线索来拼凑出完整的故事。
回忆与现实的交叉:电影中巧妙地交叉了瞿秋白在狱中的回忆和现实场景。这种交叉剪辑让观众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故事中创造了戏剧性的张力。
现实场景中,以宋希濂为首的国民党对瞿秋白,内心也是敬重的,希望能够策反,开出了极其优厚的条件。而回忆的一条线,恰恰说明,为什么如此优厚的条件,瞿秋白却不可能接受。瞿秋白是想生的,他不想“大休息”,但在“信仰”面前,他视死如归!
电影中的剪辑语言非常精致,通过快速的画面切换和音乐的运用来传达情感和思想。剪辑在一些关键场景中发挥了情感强化的作用,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瞿秋白的情感起伏,也可以看到他在不同时间点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总的来说,电影《觅渡》的剪辑特色包括非线性叙事、回忆与现实的交叉、剪辑语言的精致运用、动作与情感的平衡、紧凑的时间节奏以及情感层次的呈现。这些特色共同构建了一部引人入胜、情感丰富的电影,让观众深刻地体验“常州三杰”内心世界,增强了故事的深度与厚度。
“觅渡”的齿轮就此转动
湖塘桥实验小学 陈烨
2023年8月28日,电影《觅渡》正式全国公映。该片以被誉为“常州三杰”的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革命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他们短暂而光辉的人生、非凡而高尚的人格魅力、坚毅而浪漫的革命情怀。
1923年,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在《新青年》刊登,恽代英、张太雷等在上海创办《中国青年》杂志。100年后,以他们为主角的电影《觅渡》隆重推出,具有重要纪念意义。
电影《觅渡》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输出以及历史梳理的叙事方式,以瞿秋白被捕后回忆与恽代英、张太雷的交往和革命生涯作为叙事原点,以复线、跳转的灵动叙事方式,还原了一个大时代的很多重大事件,以及他与两位革命同仁的重要人生节点。这样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拉近人物与观众的距离,让新时代的我们感受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三位百年前青年革命家的心跳和温度,理解了百年前青年人的选择。
影片导演宁敬武表示,在创作剧本时,他就问过这样一个问题: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三个好朋友成长为学贯中西的青年领袖,却放弃高薪体面的工作而选择了革命,都付出了年轻生命。100年前的三个逆行的学霸,为什么做出和今天年轻人相反的抉择?
因为信仰!在影片三分之二的地方,国民党特务骨干分子王杰夫给了瞿秋白他最想要的,去教书、做翻译,可以完成母亲的遗愿,也发挥他的无限才华,连瞿秋白也感慨道:“上海大学看来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光景”。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之下,政治黑暗,社会凋敝,人民困苦。少年的瞿秋白亲眼目睹社会“颠危簸荡紊乱不堪”、人民沉浮于水火,他萌生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他坚定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坚定为中国谋一条光明之路,坚定身可死但信仰不灭!向往的生活和信仰的追寻,瞿秋白的最终选择的是后者,这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是最极致的答卷。
影片最后他告诉宋希濂:“你到了晚年,替我验证一下,我们的主义是不是一个让中国春暖花开的主义?”
我现在就想告诉瞿先生,山河犹在,春暖花开,国泰民安!
《觅渡》这部影片,将历史与现实交织,让信仰与使命重叠,百年前的青年坚定信仰,为中国谋一条光明之路,百年后的我们更坚定理想信念,“谋天下人永远幸福”。我们会牢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扛在肩头,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