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阑珊,初夏将至。5月17日,常州市高二选修地理“《生态环境保护》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教研活动如约而至。常武地区各高中高二地理备课组长、江苏省陈国祥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共研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于蓉博士参加了此次活动,专家老师们聆听了两节示范课并作出了精彩点评。
为进一步提升地理教育质量,有效设计高二新教材教学与第一轮复习教学计划,依据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根据DPSIR模型,陈国祥、刘磊、林燕萍、杨玲、刘宁坤等设计了《生态环境分析模型 DPSIR》《“五水”统筹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气环境保护与减碳行动》等教学内容,组成了《生态环境保护》单元-课时教学系统,帮助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总结与提升。
第一节课由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的林燕萍老师执教《生态环境分析模型 DPSIR——以塑料污染为例》,林老师以河北省文安县的发展历程为索引,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塑料污染的探究,同时带领学生认识、理解、分析DPSIR各环节,最终建立起 DPSIR 分析模型,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思路,培养人地协调的价值观念。第二节课由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的刘宁坤老师执教《DPSIR分析框架下的大气环境保护与减碳行动》,刘老师借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的模拟情境征集提案,以学习任务驱动,小组探究气候变化的应对行动,学生初步建立跨境污染防治、全球生态保护等认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
课后专家老师们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精彩点评。工作室领衔人陈国祥老师抛出“生态环境相关内容如何整合教学”、“如何利用DPSIR模型开展教学设计”、“如何展开生态环境教学的评价设计”三个议题,引发老师们的广泛思考。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庄晓蓉老师充分肯定在单元-课时教学设计中作出的努力,方向准、实用、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改进方向。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于蓉老师组织了开放式探讨,通过层层追问与教师们进行头脑风暴,现场气氛活跃,互动频繁,进一步为“如何结合问题与模型”、“如何界定响应的对象”、“如何打造结构化的课堂模式”提供了思考方向,深入浅出地分享了自己对教学中运用DPSIR框架的建设性意见,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最后,常州市地理教研员顾松明老师对此次活动作总结发言,顾老师结合自身感受向在场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一是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思考中分析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勤于反思总结收获。二是青年人要追求创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能,积极克服新课标新教材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获得质的成长。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本次主题教研活动为全市高二地理教师们搭建了观摩学习、研讨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一个生态环境保护模块的教学范本,更为教师专业成长积蓄了前行的力量,老师们定会在教学研究之路上走得更加开阔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