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信息资讯>>最新资讯>>文章内容
“苏打水”激发原理再认知 “调蓝剂”调出课堂新样态——记江苏省第十四期教研重点课题“学科理解视域下构建高中化学育人新样态的实践研究”系列活动(6)暨常州市高中化学学科领军教师培养项目活动
信息时间:2023-05-10     阅读次数:

2023年5月5日,江苏省第十四期教研重点课题“学科理解视域下构建高中化学育人新样态的实践研究”系列活动6)在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常州市高中化学教研员金剑锋老师主持,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学科理解构建学科育人新样态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研究。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徐燕老师和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吴风琴老师分别开展了高二选择性必修《盐类水解原理与规律》复习课教学实践。课题组全体成员、高中化学学科领军教师团队全体成员、局属和新北区以及经开区高二化学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图片1.jpg 

徐老师把苏打水作为线索,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首先从生活走进化学,对苏打水身份的揭秘,到微粒浓度关系梳理,紧紧围绕平衡常数引导学生利用平衡观、微粒观去探究盐类水解的深层原理与规律,最后又回归到水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另外,本节课非常注重实验,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在已有的知识层面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实验进行求证从而解决问题。整堂课让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中恰当耦合,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构建知识体系,是一堂贴合学生学情的课!

 图片2.jpg

吴风琴老师则以绣球花调蓝剂的原理及使用为情境,首先展示了关于绣球花的诗句,赋予了课堂人文气息。环节一展示绣球花变蓝的原理,分析结合硫酸亚铁使用调蓝效果更佳的机理,复习盐类水解的原理及规律“有弱才水解”。环节二通过调蓝剂溶液的配制及灌溉的要求,引导学生基于盐类水解影响因素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凸显学科价值。环节三则与调蓝过程中的施肥相关联,讨论能否与氮肥、钾肥、磷肥混合使用。学生从硫酸铝溶液与等浓度碳酸钾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的对比实验中,体会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分析调蓝剂与磷肥(KH2PO4)能否混合使用,还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较H2PO4-电离和水解程度的大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盐与水反应的视角转向盐与盐反应的视角,丰富学生的认知。最后一个环节,利用盐类水解的知识调控制备KH2PO4的条件。

 图片3.jpg

两节课借助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驱动性问题,通过事实证据、实验探究、交流展示和问题碰撞挖掘知识本质,构建盐类水解的知识体系,并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建构单元知识体系,深化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单元知识结构化,帮助学生建立分析问题的工具,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课后,听课老师进一步分享了听课的收获和感受。常州市化学学科领军教师团队成员陈怡老师和课题组陈颖老师分别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点评。

 图片4.jpg

陈老师从课标、学科本原性问题以及系统思维三个角度诠释她对徐老师课堂的理解。陈老师认为该模块的学科本原问题是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徐老师通过苏打水成分的揭秘以及微粒浓度的关系比较阐述了盐类水解有限度,不同盐水解的限度有差异,在探究“苏打水”在泡沫灭火器中的功效过程中分析限度可以调控。在比较NaHCO3水溶液中的离子大小关系时采用对立统一的思想,彰显了学科的育人价值。陈老师认为本节课还从三个视角发展了学生对盐类水解的认识,分析苏打水的酸碱性过程中发展学生运用“三维表征”认识和预测物质性质的思路方法。对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平衡常数的大小,基于反应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盐类水解限度的改变,建立反应和微粒两个既有联系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系统。在泡沫灭火器原料的选择对比中,基于耦合思想形成改变盐类水解限度的一般思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证据推理”的素养。

 图片5.jpg

陈颖老师认为吴老师基于学情研究课标,选择合适教学内容,整节课凸显四“真”思想,助力学生的化学学习。陈颖老师认为以绣球花变色创设真实情境,赋予“水解平衡”这样的抽象概念一些生活气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体会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关注“问题解决”,促进化学深度学习。问题层层递进,为什么用自来水配制会出现沉淀?KH2PO4溶液呈酸性,为什么也不能和调蓝剂混合使用?KH2PO4溶液和调蓝剂混合出现的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从水解平衡的规律、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水解平衡常数的计算、分布系数图的分析等,由易到难,逐步形成分析盐溶液体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促进微粒观、变化观和平衡观的建构,体会水解平衡知识的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活动,提升化学学科思维。调蓝剂中的Al3+与草木灰等碱性肥料的相互促进, 过渡到Al3+与碳酸氢钠溶液的相互促进,因水解促进程度的不同,产生较强的现象差异,循序渐进,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知道为何用碳酸氢盐,再联系泡沫灭火器的真实原料,通过理性分析背后的原因,运用对比、类比等方法,加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片6.jpg

市教科院金剑锋老师认为两节课都尝试用真实的化学生活情境,深挖素材与学科的知识链接,将单元大概念与情境素材有机结合,形成一条情境与知识的脉络,贯穿课堂始终,通过研究项目、确定任务、梳理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开展活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探究现象背后实质的思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反思在不同的学校年级如何开展基于真实情境(事件)的教学,加强同一类型反应中质子传递本质的认识,要跳出水解的高度看水解和电离的复杂体系。

老师还指出,构建学科理解视域下的学科育人实践样态,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情境创设方面努力尝试由“一个物件”的物质载体向“一个事件”的应用实践转变。同时需要更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的学科本质理解其次要教学实施的设计尤其关注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和测评设计此外还要加强教学效果的反思再从反思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内容的再设计,以及教学实施的再设计,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我们的学科教学实施能力和水平。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