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特殊需要儿童适宜性融合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有效推进融合教育内涵发展,12月8日下午,“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教育支持的实践研究”课题研讨暨常州市小学阶段融合教育研讨活动在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办,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钟楼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常州市平冈小学承办。常州各辖区特殊教育教研员、各特殊学校教学分管校长(主任) 、各区小学阶段融合资源教师等200多人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活动。
一、课堂教学,聚焦融合
1、数学+班队活动:《学知识、传爱心》
常州市花园二小王希希老师以《学知识,传爱心》为题,做了班级特需儿童学情分析及教学展示。王老师结合专业医生评估、学校融合团队建议,遵循“最小调整,最大融合”原则,将特需儿童最喜欢的数学学科与班队活动整合。课堂上,特需儿童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元角分》实用知识,教师对特需儿童“课堂规则意识”“人际交往互动”“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适时引导;该特需儿童与同学通过小队活动汇报,将学到的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把爱心传递给身边的人。
2、科学+综合实践:《我做智慧小菜农》
常州市平岗小学吉丽娜老师介绍了特需儿童基本情况及日常教育干预策略,并和王鑫老师进行双师课堂教学展示《我做智慧小菜农---肥料》。两位老师根据普通生和特需学生在教学目标、内容、进度、方法上的不同需求,分层设置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吉老师发现该特需儿童对种植特别感兴趣,通过科学课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将化肥知识的“知”与种植劳动的“行”有机地统筹,使该特需儿童在劳动中充分发展他的才能和爱好。
二、研究探讨,分享收获
常州市康复中心主任孔娟肯定了三位教师聚焦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将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整合,从而给予特需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同时,孔主任强调,良好的班风、师生的鼓励是班级对特需儿童最好的帮助。
常州市妇幼保健医院儿童心理专家门诊主任崔雪莲从医学专业知识角度,分享了医院与学校共同合作愿景,希望融合各方资源,团结协作,共同实现特需儿童最优发展。
常州市妇幼保健医院儿童学习困难门诊儿保科李海欣医生提出,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参与融合教育,对待特需儿童的鼓励要及时、有效、多样化。同时积极推进与家长的合作沟通,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消退不良行为,尤其是与特需儿童沟通时减少语言难度。
常州市花园二小校长孙丽燕强调,融合教育是一个关乎特需儿童情感与行为发展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四个方面的调整: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整、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整、学习方式的调整以及评价方式的调整,全方位保障特需儿童健康成长。
热烈的研讨促进执教教师对融合教学的深层思考。王老师表示,让特需儿童在集体中收获成长与交往的快乐是最优先的教学目标,同时对班里特需儿童的关注已经成为习惯,课堂教学更注重情境模拟。吉老师表示,要将班里特需儿童喜欢的劳动课程与语数外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其在学科学习中习得知识、锻炼技能,增强自信。
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高红老师表示,做好融合教育首先要牢记教育初心,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其次要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制订特需儿童发展计划和实施策略;第三学校要重视融合教育,科学、有效地落实特需儿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常州市特教指导中心葛小国主任提出,融合教育将以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专业支持,远程教育、送教上门等方式,按需提供特需教育服务;未来将发行学前、小学、中学等学段的融合教育手册,为学校提供样本支撑。
钟楼区区委教育工委委员、郭兴华副局长强调,钟楼教育“优质教育长出来”,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好融合教育更有意义:学校系统设计配套机制,教师制定特需儿童一人一档,医康教和价值共同协作,让特需儿童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常州市教科院特教教研员张丽霞老师指出,融合教育深入推进要在特需儿童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确定、融合教育课程开发、师生互动有效策略研究、评价方式调整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实践;尤其是特教教师要真正关爱特需儿童,巧妙利用教育机智引导干预,提倡慢教育成就每一个特需儿童的快乐成长。
融合教育探索无止境。相信在“关爱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一个也不能少”的理念引领下,医疗、康复、教育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特需儿童一样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