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做中学>>做中学>>文章内容
关于“科学活动中如何开展记录”的专题沙龙
信息时间:2019-04-17     阅读次数:

关于“科学活动中如何开展记录”的专题沙龙

 

时    间:2019年3月16日

活动地点:常州市机关幼儿园

参加人员:常州市科学课题组10所实验学校教师各2名,共22人

主 持 人: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庄春梅

主持人:

记录,这个字眼,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都不陌生。数学活动中用记录统计物体的数量;社会活动中用记录做调查表;科学活动中用记录突显实验的过程……2006年起,我们10所幼儿园围绕科学探究生活化、系列化的课题进行了研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频繁地接触记录这一教学手段,但对记录的意义、原则等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往往只是把记录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那到底什么时候记录比较合适?记录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围绕幼儿科学记录进行讨论。

老师1

幼儿记录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思考、实验、观察、探索,把自己的所想、所见、所闻、所得,用不同的形式,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记录下来的那种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记录。

老师2

按照参与的人员分,记录可以分为个人记录、小组记录、集体记录三种。

老师3

按照记录的内容分,记录可以分为猜想记录、实验设计记录、过程记录和结果记录。猜想记录即让幼儿就某个未知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充分的预测与猜想,并用合适的方法记录下来。过程记录就是表现实验过程的记录。结果记录是反应表现实验最终结果的记录。

老师4

按照记录的形式分,记录又可以分为口头记录和书面记录,所谓口头记录,就是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发现,教师以书面形式帮助幼儿记录。书面记录通常包括直观的和抽象的两种记录,直观的书面记录形式在学龄前期较为常用,主要通过简笔画、纸工粘贴、图片粘贴、情景照片、实物呈现等方式展现,抽象的记录一般表现为简单的文字及表格,幼儿通过符号、标记来进行记录。

主持人:

各位教师就记录从定义、内容、记录形式、分组形式进行了总结,那记录的种类如此繁多,具体到活动中,记录表如何设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才能促进幼儿科学探究呢?

老师5

记录必须因年龄而异,考虑记录的适宜性。比如说,小班的幼儿受年龄的限制,认知直观、形象,在感知、注意、思维过程中目的性差,极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我们在为小班幼儿选择记录方式时,也应该从多维、立体的角度分析幼儿的特点,选择有趣而又简单的记录方式,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科学记录。例如,小班科学活动《纸会掉下来吗》中,幼儿探究用小纸片封住有水的瓶子口,然后瓶子倒过来,纸片会掉下来的现象,教师设计了事物粘贴的集体记录方法,根据实验结果把不掉下来的纸片贴在有笑脸的记录表格中,把掉下来的纸片贴在有哭脸的表格中,这一记录方式不仅趣味性强,深深吸引着每位幼儿,而且形象、直观,利于引导小班幼儿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又如,在小班科学活动《掉下来啦》中要求幼儿探究积木、树叶、鸡毛、纸片落下来的不同形态,老师曾试过个人记录的方法,结果令人哭笑不得:有的幼儿记着记着就忘记了目标,有的把记录纸弄破了,弄丢了……这说明,让小班的幼儿在没有具体情境的刺激下,回忆实验的过程,并作个别记录,是很难的。因此,老师把物品下落的瞬间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现在幼儿面前,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回忆实验过程,再现实验现象,加深幼儿对实验过程的印象,便于幼儿顺利地进行实验记录。在记录方式上,老师也采用“结合情境,个别记录,集体呈现”的记录方式,即事先在记录纸上画上物品,贴在幼儿能够够得着的展板上,指导幼儿根据记录纸上的物品图,对应地用笔画上物体下落形态的线条,表示物品下落的样子。在这种趣味性较浓,并且直观、形象、可操作的记录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做记录的兴趣和目的性明显提高了,而且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尤其是胆小、内向的孩子,也能在同伴的榜样示范下大胆地记录,这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老师6

记录必须因内容而异,考虑记录的可操作性。比如,科学原理型案例,大班科学《怎样落得快》,通过双手对比实验,让幼儿发现“物体重量、形状不同,落下的情况也不同”这一科学现象,在记录环节,幼儿不仅记下自己的实验设计——加重或变形的方法,同时也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这是结果记录的方式;又如,科学活动《吹泡泡》,为了让幼儿理解圆形、方形等各种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幼儿也是边操作,边记录实验结果,采用结果记录的方式。科学原理型案例一般都以实验操作为基础,让幼儿在“做”中发现一些科学规律与现象,因此,在记录时,幼儿一般也只需记录实验的结论或现象,属于结果记录。

主持人

刚才2位老师结合具体的实例讲述了关于幼儿科学记录表的设计与方式,对于我们有很多启发。我们看这几张记录表设计得怎么样?------下面就幼儿科学记录的价值,来谈谈我们的思考。

老师1:记录可以呈现探索发现的完整过程。

老师2记录可以发展准确连贯的语言能力。

老师3记录可以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素养。

老师4:记录可以形成深刻系统的科学概念。

老师5对于记录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我的感触很深。小班科学《大变小》活动中(本活动主要目标是幼儿尝试用调羹、剪刀、小刀、小手等将西瓜、青菜、黄瓜、橘子变小后,喂给瓶宝宝吃,以此使幼儿了解一些常见的大变小方法)。老师用集体粘帖的方法,请小朋友记录了自己大变小的方法,当小朋友贴好以后,老师还要请他讲一讲,“你是怎样变的?”小朋友说:“我用调羹挖西瓜的、我用小刀切黄瓜的……”然后老师再追问:“你是怎样把好东西喂给瓶宝宝吃的?”老师引导幼儿完整表述实验过程——如:“我用小刀切黄瓜,喂给瓶宝宝吃。”小班幼儿为什么能这么清楚连贯的讲述,其中幼儿记录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老师的这种记录表的设计,不光将孩子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还把幼儿的操作过程形象的表现了出来,这就为幼儿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老师6我认为幼儿年龄较小,他们的神经系统还处在发育阶段,不像成人那么健全,所以,与成人相比,幼儿记忆的精确性差,记得快忘得也快,这就直接导致孩子获取的经验是短时的、零散的,有时可能还有错误理解。而运用幼儿记录的方式,就有效的避免了这种情况。因为记录始终伴随着幼儿的探究活动,就有利于将短时零散的发现变成深刻系统的科学概念。比如土豆的观察记录,孩子们在一个月中的每个周一、周五,都坚持对土豆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从开始时的老师提醒督促到后来的自觉进行,孩子们把土豆的生长过程看得清清楚楚,他们知道发了芽的土豆种子容易先出土,刚出土的土豆象一根小棍子(土豆的茎),然后土豆一开始先长了两片小小的叶子,后来土豆越长越高,叶子也长大了长多了,而且结合讨论,孩子知道土豆在生长过程中,像我们人一样需要营养,它的营养是小鸡的大便、猪的大便、化肥、复合肥,土豆在教室里长到很高时就会倒,要让土豆多晒晒太阳,或者种在田里就不容易倒(老师带孩子们去看了大班孩子种在种植园地里的土豆)。由此可见,通过记录孩子形成有关于土豆生长一系列的科学知识,试想,如果不采用记录的方式,孩子们获取的知识会这么完整吗?而且因为孩子真实地做了,所以留在他们脑海里的印象就更深刻,所谓“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了就知道了。”

主持人:

各位教师对幼儿科学记录的价值都有充分的认识,除了以上谈到的这些价值,我觉得记录对于培养幼儿细致观察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科学探究中,孩子因需要记录实验的结果、实验的过程等,因有任务驱动,孩子在探究实验时会更细致的观察他们需要观察的内容。

每个人的思考、经验就如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今天我把大家组织在一起,以讨论为主线,把一颗颗珍珠穿起,就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这条项链闪烁着10所学校在科学探究中的智慧与成果。

幼儿科学记录,是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对于记录组织形式上的选择,上述的讨论,让我们认识到,除了要考虑前面的幼儿年龄特点以外,还要考虑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活动内容、不同环节的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记录,将各种记录方式有机整合,让记录帮助幼儿梳理系统的科学概念,进而呈现探索发现的完整过程,发挥记录的最大功效。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