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做中学>>做中学>>文章内容
在科学活动中开展幼儿园植物系列探究的实践研究
信息时间:2019-04-17     阅读次数:
            《在科学活动中开展幼儿园植物系列探究的实践研究》

                   金坛实验幼儿园
一、 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并对其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这就是说科学探索要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开始,探究的内容越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越能使幼儿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意义,越能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领悟科学的魅力。环顾幼儿生活的周边,随处可见种类繁多的植物,这些植物以它们鲜艳夺目的颜色、千姿百态的形状以及变幻无穷的现象吸引着好奇的孩子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资源。通过让幼儿亲自种植、管理以及观察和记录身边的这些植物,不仅有助于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规律、提高探究能力,对培养孩子关爱植物、热爱大自然、执爱科学的情感也将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我园于2004年10月成为常州市“做中学”项目第二批实验学校,2006年3月,再次制定了做中学项目研究的推进方案,并加入了常州市庄春梅老师的负责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生活化、系列化研究》。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确立了以植物为主线的子课题研究方向,开始了“做中学”科学活动的植物系列探究。
二、概念界定
1. 科学活动——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教育界对科学的定义已不仅仅是一种体系,更是一种探求知识的活动。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探求意义的经历”。这提示我们:科学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重要的一点要激发与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拓宽视野,为将来逐步深入地了解自然开个好头。
2. 探究——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探究的目的是获得知识、真理,探究的途径或方法是搜寻、调查、研究、检验。
3. 植物——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绿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经由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得到的。植株是成长的植物体,包括根、茎、叶等部分。
4. 系列化——以幼儿生活为来源、兴趣为基础、发展为根本选择科学教育内容,依据各年龄段科学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将科学教育渗透于主题活动、游戏和区域活动、家庭亲子等活动中,形成小、中、大科学教育内容系列。
三、研究目标
(一)贯彻“做中学”科学教育倡导的原则,加强实验老师的培训,提升实验老师的科学素养与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实验老师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
(二)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
(三)以植物系列为主线,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拓展研究的深度;
(四)以模仿案例为主,自我开发案例为辅,总结经验,形成我园的研究特色;
(五)以大中小年级组为单位探索幼儿记录的特点及适应性记录方式;
四、 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的实证研究,辅以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五、 研究内容与措施
(一) 研究策略的五个转变
1.从单纯模仿,转变为自主开发案例。
    04年我园参加做中学项目,刚开始我们从模仿经典案例入手,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我们发现即使是别人的经典案例,如果我们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来进行实施,其实验结果往往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因此,面对科学领域的任何内容,我们都要研究我们的孩子们能学什么,怎么学。作为我们老师就应该从一些微小的细节入手,做到“善于发现、重视疑问、乐于探索”。于是我们从我园的实际出发,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寻找适合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自主开发了案例小班的《苹果怎样腐烂》、中班《感官总动员》、大班《种植大蒜》等,我们坚信,只有孩子感兴趣的,来自于孩子生活的研究内容才是有生命力的。2006年以来,我园共自主开发有关案例四十多个。
2.从单个案例的研究,转变为围绕植物的系列化案例研究。
    一直以来,我园的实验活动给了实验老师充分选材的自由,实验老师在选材时主要是从生活化、兴趣和适用性等几方面来考虑,因此,我园的实验活动面铺得较广,单个的案例比较多,缺少联系和系列性。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了解到只有着眼于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一系列有整体性的连贯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孩子循序渐进地在每一次科学活动后逐步加深经验,最终对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有较系统的认识。因此我们从一个案例入手,挖掘出很多值得探究的一系列研究,形成了以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为主题的若干个系列探究活动案例。使幼儿获得整体的印象和经验。
3.从自己独立的摸索,转变为小组合作、集体研讨。
    开始时,我们在各年级各选了一个实验老师,由一个老师带一个实验班。由于我们的实验班不是专门设置的,因此所有的实验活动,包括前期准备,活动后的研讨都需要实验老师另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额外负出,所以实验老师很辛苦。另外,由于班额大,一次实验活动至少需要两次,因此实验老师额外付出的时间还是不够用,有应接不暇之感。后来我们给每个班配备两位实验老师,我们要求一个实验老师上课,另一个实验老师一定要到场,两人相互提醒,相互切磋。一个活动两人共同选,共同订目标,共同实施,共同反思。在平时的实验活动中老师们能主动针对问题集体讨论,集体解决问题,较好地体现了一个研究团体的团结精神。而在幼儿的植物探究活动中,我们也积极地引导幼儿学会小组合作,同伴间互相交流学习。
4.从只注重课堂和幼儿园的资源,转变为充分利用社区、家长资源。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几个“做中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体验科学,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有些材料和内容的准备仅仅依靠老师个人的智慧经常会显得不够周到,力量也较薄弱,因此,我们设想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和家长的力量,使其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如有个家长在园艺所工作,我们就请他来给幼儿园的各种树木标上了名称和特性。如制作叶脉书签时,我们的老师用其它的树叶反复地做实验也没成功,最后请教了中学生物老师才知道必须要用桂花的叶子煮了才行。
5.从短暂的表面的观察,转变为长期的细致的多种科学观察。
    观察是所有科学研究形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了观察你才可能发现、提出问题,发现、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进入到研究的阶段。可观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眼睛看这种单一的活动,它应该是集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并且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所以观察不仅是一种方法,它更是一种能力。
(二) 具体的研究过程:
1.丰富自然角小天地,使其成为幼儿探究的“自留地”。
    以往,我们在创设自然角时特别关注它的欣赏价值和德育价值,现在,我们充分发挥自然角的作用,更让它变成幼儿探究、发现的发源地。
自然界的植物千姿百态,千差万别,这些既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同时也对我们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挑战。再加上植物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光对植物的共性特征进行研究,还要对植物的个体特征及生长过程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使孩子获得对植物的完整经验和认识。针对植物的生命化、多样化特征,我们重新调整了研究思路,利用自然角重点开展了关于植物生长的多元研究。
    如:自然角的《种子可以种在哪里》的发芽实验。活动前,老师引导幼儿猜测,请幼儿设想种子种在什么地方可以发芽、生长?有的幼儿猜泥土,有的猜水里,有的猜石头,还有的猜沙、棉花、纸、弹珠、木屑、草等等,对于幼儿的各种回答,老师没有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自己寻找、搜集材料,把种子种植在不同的“环境”里,进行观察实验。经过连续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幼儿了解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和水,知道种子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就会发芽。一些原来认为种子种在沙里不会发芽的幼儿也通过对这个实验的连续观察,转变了认识。
再如自然角的《种植大蒜》活动。首先,教师启发幼儿如何种植大蒜。由于大蒜种子有别与其他种子,唤起了幼儿浓厚的探究兴趣。有的认为要把大蒜尖尖朝下,有的认为要把大蒜横躺着放在土里,有的认为把大蒜的尖尖朝上,有的认为要把大蒜的全部埋在泥土里,有的认为只要放一半就可以了,还有的认为要把大蒜的身上的一层皮剥掉。总之,教师不干涉幼儿的思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实验种植。过了些天,有的大蒜开始发芽了。孩子们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有的大蒜发芽了,有的大蒜没有发芽呢?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我的大蒜长出来了,我给他浇水了,所以我的大蒜发芽了”;“我的大蒜没发芽,是因为我一直没浇水,今天才浇了一点水”; “我的大蒜发芽了,是三角形的苞”;“我的大蒜还没有发芽,我想它可能在泥土里发芽了”; “我的大蒜没发芽,可能是因为我把它躺着种的,我现在就把它重新种一下,把尖尖朝上,还要再浇点水”;“我的大蒜发芽了,芽是绿色的”;“我的大蒜没长出来,我扒开泥土,发现它在泥土里发芽了。”教师在倾听后,没有直接回应,而是鼓励孩子们继续观察,并提醒孩子们不要忘了给大蒜浇水。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发现,原来大蒜的发芽和种植的方式没有关系,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大蒜都能发芽,但是在发芽的过程中不能缺少水,如果缺少了水,大蒜就不能发芽了。接下来,便是对大蒜长叶后如何成长进行观察了,在孩子们耐心的观察与坚持中,孩子们又亲历了大蒜叶被剪后再生的现象和蒜苗长成、大蒜枯萎以及收获大蒜头的过程,获得了大蒜一生生长的相关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小小自然角的开放与丰富。
2.利用园内的花草树木,使其成为幼儿探究的“生活场”。
    科学无处不在。我们园内的花草树木数量虽然不多,但品种却比较齐全,尤其有着一些反映季节特点的代表性植物,如迎春、紫荆、腊梅、广玉兰、桂花、棕榈、石榴、枫树、樟树等。这类植物,有的是长绿树,有的是落叶树。它们的叶片大小不一,形状不一,有的叶片硬而光,有的叶片软而轻;它们开的花各具特色,颜色不同,大小不同,连开花的季节和时期也不同,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探究点。于是,我们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探究园内的植物,使幼儿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规律,还使幼儿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的热情以及执着的科学探究精神。
例如:我们设计开发了《观察记录——腊梅树》
    天气渐渐变冷,幼儿园内的许多树叶都纷纷落了下来。可操场旁边的一棵腊梅树,落叶现象却不是十分明显,叶子依然那么碧绿、茂盛。孩子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共同关注几个重要的问题:看看腊梅会掉叶子吗?会开花吗?什么时候开?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子?一系列的问题带给孩子们探究的欲望。
在整个漫长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他们每隔几天就会去观察,并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在开始的记录过程中,孩子们觉得不知怎样去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开始几次的记录不是很成功。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后来的记录有了明显的改观,孩子们特别乐意用绘画的形式去表现自己的观察,同时老师再适时地与孩子交流,把他们的所想,再用文字记录下来,起到更详细、更全面的观察腊梅开花、长叶的全过程。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都养成了入园先去观察腊梅的习惯,看到有一丝一毫的变化,孩子们都会饶有兴趣的讨论一番,并及时的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寒冬腊月,孩子们目睹了小小腊梅花的风采;领略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意境。在春天观察腊梅吐绿的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叶的侧生的实验,孩子们探究的热情更高了。
从孩子们亲历腊梅花开花落、叶落叶生的全过程来看,孩子们已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并学会了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手段来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知道了任何科学知识并不是想当然的,要靠自己亲自的观察、探索与试验,才能获得更科学的知识,同时也记忆更深。
3.关注社区和家庭资源,拓展幼儿探究的“空间坊”。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植物的探究,并充分利用社区和城乡教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我们组织幼儿去洮西大棚蔬菜基地亲自采摘品尝番茄、黄瓜、草莓;去超市、菜场购菜;参观农垦园等,从而使幼儿走近社会,走进生活。
   我们还通过家长园地的宣传、家庭自然角的管理和记录、亲子小制作等活动,使更多的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探究活动中来。如: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春天;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采集标本;有的还与孩子一起上网查找关于含羞草为什么会“含羞”的秘密。更有许多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植物的根、叶、种子等,设计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的科学小制作。
    4.培养科学观察的方法,开启幼儿探究的“金钥匙”。
观察是所有科学研究形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了观察才可能发现、提出问题,发现、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进入到研究的阶段,可观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眼睛看这种单一的活动,它是集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并且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所以观察不仅是一种方法,它更是一种能力。在对植物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各种科学观察的方法:
    (1)定向观察(不被其它因素干扰的有针对性的观察)。如在案例《谁的种子》中,它的探究点是发现和认识不同水果的种子的外形特征。幼儿所探究的内容就集中在种子的外形特征上。所以幼儿在观察时围绕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描述。讨论时围绕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讨论。找种子的环节中,他们把水果切开,将找到的种子和盘子里的种子进行形状对应,从而知道1号种子是苹果的种子,2号种子是金桔的种子,3号种子是苹果是种子。整个活动围绕发现和认识不同水果的种子外形特征进行探究。
    (2)有序观察(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从下而上的观察,从表及里的观察)。如案例《鸡冠花》。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有序观察鸡冠花的外形特征:鸡冠花开在什么地方?它有香味吗?鸡冠花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鸡冠花的背面你发现了什么?它的种子在哪里?是什么样的?这是教师引导幼儿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案例《一串红》,从茎、叶、花观察一串红的特征,是从下而上的观察顺序。《桔子》则是从表及里的观察方法。
    (3)持续观察(幼儿能克服观察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把观察进行到底)如案例《种植蚕豆》。在活动中,教师以蚕豆的生长变化,如发芽、长叶、开花、长出豆荚等变化,引导幼儿进行持续观察。再如案例《紫荆花》。紫荆树是很不起眼的树,为了让幼儿能持续观察紫荆的生长过程。在观察活动之前,老师很神秘地告诉幼儿“紫荆的花开得很特别,怎么特别呢?老师请小朋友自己去观察”。这时幼儿的好奇心被老师激发出来,天天去观察紫荆的变化,终于有一天,幼儿看到紫荆的花开了,而且是一簇一簇长的,颜色的确是紫色的。它不光长在树枝上,树杆上也开满了紫荆花。当紫荆花开始枯萎时,在开花的地方,又有了一点绿色,是不是长叶子了?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下了紫荆的生长过程:先开花、后长叶。这时,老师又抛出一个悬念,紫荆的叶子在生长过程有一个很大的秘密,这个秘密需要小朋友自己去发现,通过幼儿的长期观察幼儿发现紫荆的叶子最先是细细长长的,生长的部位也是稀稀拉拉的,慢慢地变成了大大的像“心”型一样的叶子,孩子在充满期待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紫荆的观察活动。
    (4)比较观察(指在相同或不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如案例《麦子与葱有什么不一样》。在活动中他们发现麦子与葱的种植方式不一样。麦子是种子进行播种,葱只需要葱根就能长出葱叶。在对叶子进行比较中,幼儿发现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绿色的叶子,细细长长的。通过幼儿的摸、折断发现它们是不同的,麦子的叶子是扁扁的,而葱的叶子是圆圆的,折断了里面是空心的。它们的味道不一样,葱有一股香味,而麦子闻不到什么味道。
    (5)多通道观察( 强调幼儿综合运用眼、耳、手、鼻、舌等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观察中要求幼儿多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动手摸一摸和做一做。)如案例《认识萝卜》。首先通过幼儿用眼睛看了解到萝卜有各种各样的,它们的颜色不同、形状、大小也都不一样。教师引导幼儿猜猜每种萝卜的果肉的颜色,幼儿猜白萝卜里面是白的,胡萝卜里面是胡(其实是桔黄色的),红萝卜里面是红的,老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猜,幼儿说,看到外面的皮猜的,老师当场用刀子将萝卜切开,引导幼儿感知萝卜肉的颜色,结果幼儿发现,白萝卜里面是白颜色的肉,胡萝卜里面是桔黄色的肉,它们的肉都与果皮一样,而红萝卜里面却是白颜色的肉,与果皮颜色不一样。最后老师请小朋友尝一尝,萝卜的味道是怎样的?整个活动通过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切一切、尝一尝,感知了各种萝卜的特征。
     5.注重实验活动中的记录,使其成为幼儿探究的“成长袋”。
将观察与幼儿的记录相结合,能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获得完整的印象。从教师单独记录孩子的猜测及操作过程到和孩子一起集体记录,直至孩子单独的记录,既体现了每个幼儿对做中学科学活动的理解,也反映了幼儿在做中学中的表现,更体现了幼儿自我创造的精神及孩子们在做中学中不断成长的轨迹。
   (1)拍照片或绘画加文字的记录方式。如在持续观察时,我们用拍照片的方式记录记录蚕豆一生的生长变化,记录紫荆花的变化,大蒜的发芽和生长时则采用的是用绘画加文字的方式。
   (2)实物记录的方式。
在《种子藏在哪里》中,由于刚从植物的果实中取出来的种子潮潮的,往纸上贴有些困难,我们就让幼儿将自已找到的种子先装进一个个小的自封袋里,然后再把这一袋袋种子对应贴在植物图片的后面。
   (3)图片的记录方式。
在《谁的种子》中,为了使幼儿能更准确地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外形特征,我们采用把种子拍照片或图片来让幼儿记录。
   (4)标记的记录方式。
在活动《果蔬汁的味道》中,我们引导幼儿用味道娃娃的表情标记来记录对植物汁液的味道的猜想和尝试后的结果。
在记录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还鼓励幼儿采用自己喜欢的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如打勾、贴笑脸、数字、符号等方法记录。
   6.根据植物的不同特性,形成幼儿探究的“主题包”。
 植物世界,千奇百态,奇妙无穷。从根茎叶到花和果实,从种子发芽到生长环境的不同要求,都蕴涵着数不清的小秘密。根据植物的种种特性,我们通过集体活动、小实验、小制作等形式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花和果实;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土质、阳光和温度以及不同的水分等情况下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不同,形成了以《奇妙的根茎》、《千奇百怪的叶》、《绚丽多姿的花》、《千差万别的果实》、《形态各异的种子》为主题,的若干个系列探究活动案例。(详见附页)
六、 研究成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发展
    亲历做中学科学活动,在发展孩子的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发展。
    1.观念转变了。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做中学”科学探究活动彻底转变了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1)现在我们的教师能充分相信幼儿的潜能,相信孩子有成人一样的独立发现、研究和动手能力,我们注重让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自主地去探究,不仅注重探究的结果,更注重探究的过程。
(2)“听会忘记,看会知道,而做了才会理解。”理解掌握的东西才能植根于脑海中,取之不尽。“做中学”强调的正是让幼儿通过自己亲身的实验感受来领悟掌握知识的,只有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来建构的知识才是幼儿自己的知识。
(3)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老师要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但不能过细过全,更不能急于给幼儿答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让幼儿自己解决,错误的原因让幼儿讨论并自我纠正,宁可等得但急不得。很多时候,教师其实是一个和幼儿一起探索的同伴。 
    2.行为改善了。
善于观察了(生活、幼儿)、善于学习了、善于思考了(思维方式)、善于合作了、善于表达了。
    3. 成绩突出了。
    三年来,课题组的老师们多次代表幼儿园参加常州市和金坛市组织的评优课活动,获常州市一等奖1次,多次获金坛市一、二、三等奖,并多次对常州及金坛市城乡幼儿园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撰写的论文有2篇发表于省级刊物,获省一等奖3篇,还有多篇论文获省二、三等奖和金坛市一、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的队伍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地扩充,由原先的4位老师发展到现在的10位。三年来,10位老师中有一位被评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三位老师评上了小中高职称,两位被评为常州市骨干教师,还有一位常州市教坛新秀,一位金坛市学科带头人,一位金坛市骨干教师,三年课题的研究,造就了我园一批研究型的教师。
   (二) 幼儿的发展
1.浓厚了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做中学”科学活动的开展,我们惊喜地发现幼儿非常喜欢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他们学会了思考、求知欲强。遇事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动手做一做,尝试一下。
2、习得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遇到不懂的,孩子们会说”让我们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让我们来实验吧”。他们喜欢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蜗牛、小天牛、小壁虎等,有的小朋友还拿着放大镜去左照右看,俨然像个小科学家。
3. 学会了等待和观察。
植物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植物系列的研究,需要细致而连续的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和幼儿都要学会耐心等待,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细致地观察并记录。在此过程中,幼儿掌握了多种科学观察的方法,观察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定向观察、有序观察、持续观察、比较观察、多通道观察等。我们选择园内的腊梅为对象,从秋季开始连续地观察,引导幼儿从腊梅树落叶开始,一直观察到初春长出新叶为止,让孩子们感受了腊梅整个一生的周期变化。从孩子们亲历腊梅花开花落、叶落叶生的全过程来看,孩子们已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并学会了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手段来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他们也相信了任何科学知识并不是想当然的,要靠自己亲自的观察、探索与试验,才能获得更科学的知识,同时也记忆更深。
4.养成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在《种子在什么条件下发芽》探究活动中,有孩子提出把种子放在有许多水的盘子里、放在开水炉上面等,老师明知幼儿行为的结果会适得其反,却没有直接告诉幼儿会产生什么后果,而是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究,进行观察和实验,支持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并找到植物发芽的秘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直接的体验和感受,让客观事实调整自己的原有经验和认识,既保护了孩子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使孩子乐于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又让孩子获得了“真理存在于事实之中”的体验,培养了孩子尊重事实,用事实说明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对孩子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时也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如在《水果的沉浮》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孩子发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结果,即他的梨子放在水里是沉的,而老师在前一天已经试过了每一个梨子,当时都是浮在水面上的,这时我们的老师没有拘泥于标准答案或自己的主观认识,而是充分尊重幼儿的发现,抓住这个很好的契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实的真相,从而使幼儿明白,同一种水果,它们的沉浮不一定是相同的,不是绝对的,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要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5.提高了表达与合作的能力。
“做中学”科学活动中,强调实验记录的合作,参与实验的合作和交流分享的合作。它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有机会向他人分享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机会和他人共同努力完成实验,并以合作的态度记录本组意见。由于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很多,孩子们养成了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在活动的过程中,性格内向的孩子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了,爱表现的孩子知道要把机会让给还没发言的孩子。孩子们意识到只有互相合作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资料,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幼儿在实践操作中有了自己的体验,发现,也都乐于表达,敢于表达。
(三)幼儿园的发展。
三年来的课题实践研究,不仅造就了我园一批研究型教师,也使我园成为常州市幼儿科学教育特色园,我园积极发挥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每学期对辖区内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开放“做中学”活动,扩大效应。我们还定期召开现场会、沙龙研讨会,以多元的方式展示“做中学”及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最为显著的是,我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科学教育的要求为依据,尊重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吸纳“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思想精髓,发掘和利用本土化的适合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采用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制作、科学小游戏等多种适合儿童的方式,引导幼儿动手实践,自主开发形成了一整套植物系列的科学探究主题活动案例,为我园今后的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