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做中学>>做中学>>文章内容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挥幼儿生命的灵性
信息时间:2019-04-17     阅读次数: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挥幼儿生命的灵性

             

翠竹幼儿园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我园是江苏省常州市“做中学”项目学校第二批实验园。为了能使“做中学”项目研究顺利开展,我园领导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为研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立一支以园长负责,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研究队伍,将该课题的实施计划列入全园工作计划之中。制订相应的教科研活动、学习制度,定时开展各项教科研活动,保证教师有充足的研究时间。我园将原有的科学发现室开辟成为“做中学”资源教室,还配备了必须的数码相机、录像机、大容量优盘等硬件设备。同时,本着博采众家之长、立足本园实际这一宗旨,先后选派实验教师参加南京、上海等地的“做中学”课题培训,与周边实验园交流实验经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我们还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做中学”相关资料,其中包括“做中学”的课堂实录、论文、某些地市的工作情况汇报、专家论谈以及案例分析等,装订成册。

2007年参加省级课题“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生活化、系列化研究”,虽然进入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实验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课程,对前期案例进行筛选、精选,并成功开发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系列案例——“水系列”“纸系列”“操作类系列”,总结提炼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策略、内容系列、活动方式和评价标准。

二、理论思考

《纲要》关于教育内容的要求中,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多次提到“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从身边小事入手”等。反思我们以往的科学活动,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所谓的“新颖”、“时尚”,选一些幼儿很不熟悉或不理解地科学知识,甚至科技成果作教学内容,即费时间讲解,幼儿也不感兴趣;有些教师煞费苦心动用很多电教手段,并辅之以深入浅出地讲解,似乎生动、形象,但是幼儿还是很难理解。 “到底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在我园“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系列化”的课题引领下,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成为我园科学教育的方向。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

三.实验的过程及措施

(一)时间与阶段

1、  本实验为期三年(2007.8~2009.12)

2、  本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7.8~2008.2)

学习实验理论,进行初步尝试,制定出实验方案。

实验阶段:(2008.2~2009.6)

具体实施,逐步形成操作运用体系。

总结阶段:(2009.6~2009.12)

实验后测,写出实验报告。

(二)实验对象:

第一阶段:  3个实验班。

第二阶段:  4个实验班,并幅射到全园。

四、实验方法:

 (一).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

1、了解并掌握幼儿园做中学实验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根据法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大纲——发现世界,结合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要求,本年度将研究探讨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大纲,并在实验大纲的指引下,结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课程,开发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系统案例,总结提炼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方法策略。这一部分将作为培训和研究工作的重点来进行。

2、通过案例培训让实验教师体验做中学的实质。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研究的关键在于引导实验人员能正确把握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实质,既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的科学探索过程。因此,在培训中结合教师的案例或已开发研究的案例对教师进行问题体验与探索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思考意识与科学探索能力,从而改变教师固有的课程观念,并在与孩子的共同探索中发现研究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思维发展,从而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专业人员。

3、研训一体,通过现场观摩、案例设计、课堂模拟、网络教研等多种培训渠道使实验教师掌握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方法策略。结合法国科学教育培训的具体内容,为了将法国幼儿园的案例与现场活动原汁原味传达给实验教师,我们为实验园所录制法国培训光碟,下发培训资料,以园为单位进行细致的消化、研讨培训。并结合《赴法培训报告》、现场观摩与研讨等形式直观感受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策略。本年度在以往研究形式的基础上,将增加案例培训、课堂模拟、网络交流与研究等多种培训研究形式,及时搜集解决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成熟案例并在小组内推广和交流,使案例来自于实践并服务与实践。

(二)、正确把握科学知识点,确立幼儿感兴趣的课题内容。
  回顾研究的历程,原来大家的问题更多地集中于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的选择与设计,逐渐学会如何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间的相互争议及活动过程中新发现、新问题的产生来推进课程;由原来教师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5个活动流程的完成到在活动中能自如地运用流程为孩子的研究探索服务;由原来在课程实施中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不相信到在活动中惊异于孩子的各种潜能的释放;由原来更多地教师控制活动到活动中尽可能地给予孩子开放的学习空间;由原来急于追求孩子对于某中科学知识的获得到将单元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保证孩子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发现科学现象,并通过在对科学现象的交流讨论过程中纠正错误、澄清模糊、清晰概念,通过研讨,我们也深刻地感觉到教师的反思能力及研究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大大提高。

正如“做中学”九大原则中所倡导的,我们确立的主题内容是来源于生活,从周围生活中取材的。基于此,我们经过认真、严格的筛选、设计、确立了水系列、纸系列、操作系列等活动方案:重点研究“怎样让热水快快变冷”“把物体放在水里会怎样”的主题内容,让孩子逐步了解、发现和深入、全面的探索一些水的特性及与自然界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去年5月19日,我园以“欢乐水世界”为系列,从“水中运动馆”、“水中乐园”、“水中奇观”三大版块设计了笔帽潜水员、水中悬蛋、水球的泳姿、水底喷泉等好玩的十多种游戏,这次向全市作的全方位的展示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我们开展的主题都是从孩子生活实践中选取的,将教育主题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孩子的需求,开发和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让它成为孩子教育的内容。去年我们在“秋天的画报”主题下,开放了中、大班四个科学探索活动,分别为“哪杯是果汁”、“萝卜的秘密”、“果皮和果汁的颜色”、“分辨生、熟大栗”, 灵活的运用了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动手做、记录表分析、教师行为分析等多种研讨方式,进行集中观摩研讨。

(三)、优化指导策略,让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成功感。

虽然科学探究活动是以幼儿为活动主体的学习过程,但其中也不能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当孩子在探索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一个适宜的问题、适时的帮助、适度的指导,将为幼儿知名探究的方向,为幼儿开辟探究的通道。使幼儿在活动中能轻松地体验到成功感,获得自信心。

做中学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因此,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组织好每一次活动是关键所在。我们觉得,在“做中学”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师自身的指导方式也得到了改善。无论是环节的设计、引导语,还是教学活动的控制,乃至对儿童的评价,教师始终都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考虑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教师也在注重积累科学知识,不断增强责任心,有时为了一个名称,实验老师都要查阅许多资料,反复比较,直到较确切地表达为止。在“做中学”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养成了做事讲实效的作风,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能及时做好记录、总结和资料的整理、归类。

1、实践中研究策略: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实施策略不断改进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了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动手做、记录单分析、教师行为录象分析等多种研讨方式。逐渐学会如何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间的合作及活动过程中新发现、新问题的产生来继续实施“纸”、“操作类”主题方案。

2、全过程指导策略:对实验教师进行全过程指导。既主题单元的选择分析、活动案例设计、实施及活动后的反思与对案例的整理的全过程性的跟踪指导, 使实验教师在全过程指导的过程中对“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指导策略、案例开发与研究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3、群体研究推进策略:由于“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研究在我园目前只在2个班级里实施,每个教师的案例研究都存在单一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了群体研究的研究原则,采用集体研讨日(每月一次)、个别指导日(每周一、二)、集体备课日(周三)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实验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在课题组每一次的研讨过程中相互碰撞、扬长避短。虽然进入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实验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确定主攻方向,集体攻关。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大班年级围绕“幼儿的合作与交流”、小、中班幼儿围绕“幼儿记录的方式”,确定主攻方向,集体攻关。我们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策略不断改进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了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动手做、记录单分析、教师行为录象分析等多种研讨方式。

大班年级围绕“幼儿的合作与交流”方面:

1. 独立思考,学会质疑。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孩子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孩子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孩子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合作探究而有所获得。只有孩子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孩子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在合作讨论、交流之前,教师一定要提供给每一个孩子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质疑的能力,为合作、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树立榜样,提高合作能力

每一次“做中学”科学活动都需要不少的材料,刚开始时,老师请部分有合作行为的孩子帮忙,这在无形中为其他孩子提供了积极的行为表现,而后对他们进行积极的评价,充分激发了孩子向同伴学习的动机。接下来,老师就有意识地引导这方面能力强的孩子与合作意识弱的孩子和老师一起进行活动的准备,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办法。即使有了合作的意识,但还是可能有孩子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如在“怎样让纸落得快”中,有一个孩子想用胶带固定沙包,但他两只小手既要拿沙包、纸片,又要拿剪好的胶带,顾此失彼,急得满脸通红;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到了老师教给他们合作的方法,指导他们怎样进行合作的时候了,通过热烈的讨论,孩子认为: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有了这些具体的合作方法,孩子们在实验中更是进行得如鱼得水。

3. 分工合作,学会探究
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各不相同,在完成活动的时间上又有大

的差异,对完成任务较早的孩子,如何安排他们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增强活动的效果,使孩子有较多的探究与发现的机会,我们根据所选的主题采取多样的分组方式,比如2人一组,4人一组等,大班我们普遍采用的是两人合作的形式,一人操作,一人记录,汇报时一人主讲,另一人补充,这样的合作形式让幼儿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交流,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小组探究活动中,由于孩子在平时习惯于自己动手操作,不明白各自的角色定位,教师应强调分工合作,孩子才能根据工作的需要和自己的需求形成分工。如在“泥土和沙子,谁存的水多”中,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让两个孩子一组,一个向沙子里倒水,一个同时向泥土里倒水。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泥土和沙子谁存的水多。由于在活动前将孩子分成两人一组,就避免了活动角色在分工上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在实验活动中当发现孩子之间能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时,就应该注意引导孩子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使合作行为更稳定、更自觉。在进行“运球”活动时,我们就看到了令人欢喜的一幕:有的负责拿筷子,有的拉线有的架积木……当乒乓球成功运到目的地时,孩子们都不由得发出欢呼。因为他们体验到了分工合作的成功感。这样的教学组织安排不仅很好的解决了在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某些孩子过于活跃而某些孩子长期得不到表现,每个孩子都能满足自己的合理的需求,组内形成了和谐、公平的人际关系。

4.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过程中,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的“动”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如关于孩子在小组合作后交流,所表达的思想应该是集体的智慧,因此教师要引导孩子要用有别于交流个人思想的方法进行交流:用“我们小组认为……”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区别于“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的交流。这样的交流不仅使孩子认识到团队的作用,个人的价值,而且合作的成效显现。同时,平时教师要善于参与到孩子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去。在师生互动中教会孩子探究的方法、合作的方法,逐步形成探究与合作的能力。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探究,探究的过程是为了学会合作。

中小班幼儿围绕“幼儿记录的方式”方面的体会:

1、运用符号代替文字

孩子还没有接触文字,如果在记录表中出现“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图1),很显然,这样孩子是不能看懂记录表的。那怎样的记录表才是幼儿能看懂、会记录的呢?在一些思考过后,我们决定让孩子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们组织幼儿讨论:让他们说说猜想可以用什么标记表示?画什么图案?做一做,试一试,试后可以做什么标记来表示?幼儿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建议:耳朵、大拇指、小手、眼睛……最后我们共同确立“?”作为猜想记录的标记,实验后的记录则选择了一只手的图案意为“我们做后的发现”,由此记录表中的“文字”问题解决了。

2、图标尽量与实物相近、相符

“做中学”讲求的是尊重科学、尊重现实,在设计记录表时我们也要遵循这一点,因此提供图标时,应尽可能与实物相近,否则,孩子会不能正确辨别图标中所表示的物体。如在《谁能吸水》活动中,一开始,我们采取了绘画图标的方式,结果发现画出来的“海绵”、“泡沫塑料块”、“塑料袋”这些图标,特征不明显,孩子不能辨认。于是,我们将实物直接张贴在记录表上,但觉得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他们会被这些实物所吸引,而忽略了记录。最后我们想到用照相机将这些实物拍摄下来,并将照片缩小,制作成小卡片张贴在记录表上,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们一目了然,而且制作方便,美观而经济。

3、化繁为简,灵活变通

记录表的设计应以简单、清晰为前提,并能考虑表格的比较和统计。如在《谁能吸水》的第一次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两张表格,第一张表格,主要让孩子记录自己的猜想(将能吸水的材料与小水珠连在一起)。第二张表格,是让幼儿将能吸水的材料画出来。为什么我们会让幼儿用绘画来代替以前打勾式的记录方式呢,因为我们想借此来提高孩子个性化记录的能力。虽然在活动中,幼儿的记录能很清楚地表达出实验结果,记录时也很大胆,十分富有个性化,但从整个记录表上来看,两张记录表不便于幼儿进行比较,而且幼儿会在绘画记录上花费许多时间,从而减少了孩子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我们重新设计了记录表,将猜想和实验发现设计在一张记录表上,以连线这种比较新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记录,这样不仅可以很清楚地比较猜想和实验结果的异同,还能使幼儿的记录更完整。有了这样的改进,孩子的表述更加完整、有的还富有个性化。在怎样让纸落得快的做中学实验活动中,有的孩子用的是箭头来表示的过程式记录法;有的用序号几种方案来记录;在实验成功后幼儿又根据自己的意愿,记录不同的个性化成功标记,有的用打打x来记录,有的用笑脸哭脸来记录,有的用来记录……体验探索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又如, 在探索哪种糖溶解得快的活动中,幼儿观察方糖、冰糖、白糖三种不同状态的糖的特征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变化,有个幼儿的记录本上画了许多像倒塌的城堡一样的东西,乍看之下,还真是无法理解。这个孩子在分享的时候介绍到:这些象碎了的砖头的东西表示方糖在水中一小块一小块的溶解,箭头后面的小长方形代表了冰糖在水里变小了,波浪线表示水纹就是白糖在水里不见了,变成了糖水。听完了之后,顿时让我们感触颇多,孩子的思维是多么的丰富啊!记录结果的多样性无不体现了孩子思维的活跃。

五、实验成果:

(一)实验促进了幼儿动脑、动手、动口能力的发展。

在三年多的实验中,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选择了合理的教育内容,运用了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幼儿动脑、动手、动口能力的发展。实验中期,我们以本园大班年级二个平行班为对比,对两班幼儿作了一套由问卷、操作、游戏为一体的幼儿语言能力、幼儿探究能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测查统计从附表可以看出,实验班幼儿无论从语言能力、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与对比班相比,都有明显的优势。从语言能力十项指标测查结果看,一项效果显著,六项效果极其显著,三项效果不显著,从探究能力十项指标测查结果看,一项效果显著,六项效果极其显著,三项效果不显著。从动手操作能力十项指标测查结果看,一项效果显著,其余九项效果极其显著。不仅如此,在品德、智力、体格等方面,实验班都明显优于对比班。

二)实验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提高。

1、培养出一支能够掌握项目理念和操作策略的研究与培训队伍和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

2、形成一定数量的“做中学”科学教育优秀案例和论文,并制作一批“做中学”优秀课例光盘。

3、形成有园本特色的“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

4、园内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指导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善,形成有利于科学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

5、充分利用社区科技资源和家长资源共享,增进幼儿对科学教育的关注和参与,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6、通过实验班的示范作用,逐步在全园范围中推广。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