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教学目标的革新
卢 凤 华
语文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有关文件,是语文教师施教的重要凭借,也是编写和使用语文教材的总纲。[1] 它集中体现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对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由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语文教学目标有许多新的表述。本文试图通过对《标准》和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大纲》)的对比,看看初中写作教学目标的革新。
首先是对总要求的比较
《大纲》在教学要求部分对写作能力有一个总要求: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有关写作能力的概述如下: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两相对照,差别应该是明显的。
第一,从写作观念上看,《标准》强调写作是个人的自由表达,淡化写作的功利倾向。《标准》只从语言的角度,对学生提出“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要求,而不提“思想性”方面的规定,这对初中生的写作导向是正确的。因为初中学生还是少年,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遇到酸、甜、苦、辣等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感受和体验,会产生喜、怒、哀、乐等许多丰富的感情。这些感情,很难用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加以衡量。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抒发了某种情绪就认定他思想不健康,或者没有高尚的情操。实践证明,过于追求写作的功利倾向,规定学生要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伟大的理想、积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等,反而会扭曲写作本应具有的作为个人表情达意的功能,容易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
第二,从写作内容看,《标准》突出了“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为什么而写和写什么,一直是学校写作教学争论的焦点。这次《标准》强调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可以说是本质上的返朴归真。我们以往对中学生的写作虽然也讲“真实”,但由于习惯于命题作文,要求两堂课交卷,所以这种作文只要“思辩”,不需实证。久而久之,学生作文也变成想当然,思辩也变成了“拍脑袋”,本来应该反映生活而作文,结果本末倒置,变成了为了作文而编造生活,甚至伪造生活。其实,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作文教学同样如此,为生活应用而教,为生活应用而学。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所以现在的确是到了回归生活作文的时代了。
第三,《标准》具有概括性强的特点。一是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概括了《大纲》中的“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二是只从语言形式上用“具体明确、文从字顺”来概括写作要求,而不像《大纲》那样,从思想感情到语言形式、格式规范等列出诸多小点,突出了写作总要求的简洁明了。
其次是对分项要求的比较
《大纲》关于“写作训练”的具体内容有15项(略),《标准》关于“写作”的阶段目标是10项(略),两者的区别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标准》对部分写作能力的要求有所加强和提高。如对“观察力”的要求较之《大纲》明显提高了——既有深度的要求,又有广度的要求。从深度上看,不满足于《大纲》中的一般的观察,“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而是提高了观察体验的层面,“力求有所创意地表达”,同时要求这种观察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广度上看,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标准》对写作的这些要求,与过去写作教学以知识为主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只需要传授,学生则从根本上丧失了成为学习主体的可能。因为这种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本体价值而忽视知识的工具价值;只承认知识重要而轻视或完全忽视经验和体验的重要;只重视掌握知识的结果而轻视掌握知识的过程。再如对“思维力”的要求,更强调了“自我”,同时明确了“思维”的领域,即“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现象,乃至个人经历的酸甜苦辣,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但是,如何将这些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素材变成题材写入文章当中呢?必须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有创意地表达,才有可能被读者所欣赏。
第二,《标准》强调了主体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写作本来应该是学生个体的自觉意识和自觉活动,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所以《标准》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出了“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和“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这一要求,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同时,《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间的互动:“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里强调的是合作学习。大家知道,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新时代的人应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新时代的人应该是一个身心健康、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所以个性化便成了21世纪人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原有的以知识中心的理性主义倾向的课程观,因其在课程理论上固守“课程即学科”或“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的观念;在课程价值上,把知识的重要性推向极至;在课程实践上,用知识的标准化、统一化支配着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因而明显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新的课程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的育人观,我们的基础教育需要培养这样的人——必须掌握日后所需的思考与学习能力,必须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利他志向。毫无疑问,《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阶段目标是符合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的。
第三,《标准》注重写作过程与方法,是对长期以来只讲结果,不重过程的写作教学的改进。《标准》对整个写作过程中从搜集资料、构思立意,到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要求。关于什么是写作过程,刘锡庆把它解释为是写作主体的一种“物——意——文”的综合、转换过程。[2] 也就是说,写作过程就是写作主体如何发现“物”——如何将“物”转换成“意”——如何将“意”形成“文”这样一个过程。具体说,对于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学生应该运用何种方法去做,《标准》都有明确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这是写作前“搜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仅讲明了观察和体验的范围,而且强调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是写作后如何保证自己文章质量的一环。
《标准》强调写作过程和方法是与新的评价要求相一致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思想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不仅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而且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三是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只要看一下“评价建议”中的写作部分就不难理解了,这里就不作展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搜集,其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从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正逐渐由“配角”转变为“主角”,成为所有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元素。这次作为指导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将预示我们今后的教学,包括语文教学也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和发展信息技术,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从有利的方面看,信息技术能提供友好界面和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对话与合作学习。同时,也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创设情境和获取与保持大量知识。信息技术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互联网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究,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想像和联想,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信息技术对写作教学是非常有利的。这是其它的教学媒体或其他信息环境无法比拟的。只要运用得当、合度,我们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柏勋、曹洪顾《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0年的变迁》,《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5期
[2]刘锡庆《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