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的挑战和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和方法。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专门设计的特定空间。其基本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与原来的课程有很多不同,因而形成了对教师的挑战。
挑战一:课程目标的挑战。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以往的课程目标明确、具体、易于操作。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探索性学习的习惯,提高研究学习能力。这一课程目标是开放的,没有具体可以量化的形式表述。这就使许多教师无所适从。
挑战二:课程形式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型可分为:(1)社会专题调查型;(2)社会角色实践型;(3)校内情景活动型;(4)小组课程研讨型。四种类型有的以具体问题为中心,有的则不是,甚至可以说,只要超越传统的以教室为场所、以教材为媒介,以教师为主要传播者的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如此灵活的课程形式,许多教师难以把握。
挑战三:课程内容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课程涉及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自然、社会与自我。其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或社会现状,关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的自身发展,并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开发校内外资源。因此,如何掌握现实生活与当代科技发展间的“度”、校内外资源如何运用,都成为教师面临的难题。
挑战四:课程实施过程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研究他们选择方案中的问题;其作用是维持研究活动的进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再是负责灌输知识和指导学生的角色,但又不能成为过程实施的控制者,而也要成为探究者。教师摆正自己在这一课程中的地位将成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关键。
挑战五:课程评价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结果和评价无法采取过去量化的方式。其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的原理。学习课程要有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其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只要学生参与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自身有了提高,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就已达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所以,转变原有的评价思想,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功能,也成为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应答策略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实施中,教师要掌握有关科学研究规范的知识、组织与指导科学研究的知识、转换学生生活方式的知识。这种课程对教师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教师发展的机遇。
策略一:发扬终身学生的精神,拓展适应面、增强自己的技能。教师要研读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书籍,掌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论;研读教育刊物,熟悉他人开发这类课程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要深入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较好学校进行考察,积累感性认识;要向专家请教,不断研习。
策略二:发扬合作精神,加强合作探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合作中,既有纵向合作,也有横向合作,还有与校外资源的合作。(1)纵向合作是课程开发实施中不同阶段进行的合作。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主题,教师集体要对其分门别类,哪些值得学生研究,哪些需要教师特别引导。教师集体还应分析每组人员构成是否能在研究学习上互补。教师集体要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使学生的研究更有意义,还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审,对某一过程进行总结。(2)横向合作贯穿于纵向合作之中,即指某一阶段内教师在某一问题上的合作。如在指导学生完成各自的方案时,一位教师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材料,一位指导结题的技术与技巧等。评审阶段,有的教师从社会价值进行评价,有的从个人价值方面评价,有的从科学价值进行评价,有的从人文方面评价。(3)与校外资源的合作可分为学校与高等教育机构或研究人员的合作;学校教师与大学、教师培训机构和其他高考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学校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辅导。教师与学校所在社区合作,从而获得包括人员、场所和设施等校外教育资源的补充。
——摘要自《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1期,作者:胥永华(原文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