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翠竹中学 薛韬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字词,能利用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熟练运用古汉语字典。
2通过诵读古今名家优秀的诗词,陶冶情操,培养语感,提高文学修养,增加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3感受本单元诗篇中生动的形象与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情趣。
4通过合作学习确立属于自己的专题,能独立设计组织关于诗歌的实践活动。
5懂得写作文须有感而发,因情而生,进行自由作文练习。
二、 单元学时安排 共计13学时
单元整体学习 1学时
《毛泽东词二首》 2学时
《古代诗词三首》 2学时
《现代诗三首》 1学时
《歌词三首》 1学时
诵读欣赏 1学时
写作:自由作文 2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 2学时
单元小结 1学时
三、 单元教学设计
大部分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音乐、美术、散文描述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把制定专题的权力回归学生,以师生互动开展活动,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组织,教师从旁给予帮助。本单元可设计这样的专题(龙城寻诗,发现家乡的诗歌;选择一类诗歌,作简要的专题研究;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四、 教学过程
第1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的专题
第一块:明确内容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 |
2 |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对照目录,找出你最想学的课文。然后大致浏览本单元内容。 | 对照目录,浏览本单元内容 |
第二块:确立自己的专题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 谈感受(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印象最深的内容) |
2 |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 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 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 |
第2学时
学习目标:通过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体会伟人的胸襟气度,并能正确看待评价历史上的伟人。
课前学习:通过工具书学生独立疏通词意。
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沁园春 雪》的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
第一块:检查课前学习效果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请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并明确之。 | 交流背景 |
2 | 布置任务:就预习中还存在的问题,请教你前后左右的同学。并且作好巡视。 | 相互帮助,解决疑难。 |
3 | 检查学习情况(由字词到内容情感,有浅入深地提问) | 回答问题 |
第二块:诵读欣赏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教师配乐范读。 | 认真听读 |
2 | 部分学生配乐诵读。 | 认真听读 |
3 | 布置任务:从节奏、情感、气势等方面评价朗读。并组织交流评价 | 组织语言来评价教师的朗读,从朗读的角度来理解《沁园春 雪》谁是风流人物。 |
第三块:活动:毛泽东模仿秀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明确要求:利用合理的想象,创设情境模仿毛泽东吟诵《沁园春 雪》 | 站在诗人当时的立场上,吟诵诗歌 |
课后学习:完成练笔《谁是真的英雄?》
第3学时
学习目标: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毛泽东的词风
课前学习: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卜算子 咏梅》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毛泽东陆游两首《卜算子 咏梅》的协作背景。
课堂学习:
第一块: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了解毛泽东词的写作背景 | 了解背景 |
2 | 体会部分字词含义:俏、笑 | 思考回答 |
3 | 布置思考题: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梅花为了表现什么? | 思考回答 |
第二块比较阅读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陆游写《卜算子 咏梅》的背景 | 了解背景 |
2 | 布置任务:比较一下这两处梅花有何异同,各自代表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 反复诵读两首词。边读边思考两首词的异同。 |
3 | 巡视指导 | 四人小组内交流意见,得出较完整的看法。 |
4 | 组织交流评价 | 各组的代表发言,相互评价各自的看法 |
第三块:活动:找找毛泽东的诗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给出三首词,其中有两首是毛泽东的,请学生判断。(《菩萨蛮 黄鹤楼》、 《采桑子 重阳》、《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 学生齐读三首词,初步理解内容体会风格。个人从词的内容风格思考判断,得出结论 |
2 | 巡视指导 | 四人小组内利用辩论的形式来判断哪首词不是毛泽东的。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全班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
4 | 组织交流评价 | 学生思考,从内容、气势、情感等方面得出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
课后学习:完成评价性手册阅读理解《昭君怨》
第4学时
学习目标:读懂诗歌,从诗歌的角度把握花木兰形象。
课前学习:带领学生看动画片《花木兰》,增加感性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木兰诗》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木兰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
2 | 布置任务:自由朗读课文,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 自由朗读,并概括内容。 |
3 | 布置任务: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 教师巡视指导 | 利用工具书,制作学习卡片。 |
4 | 组织交流评价 | 部分同学全班交流自己的学习卡片 |
第二块:精度课文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从电影《花木兰》谈起。《花木兰》这部电影很有趣,很幽默,这与我们书中的许多情况不同。讨论: 1书上的花木兰与电影中的花木兰性格分别是怎样的?从哪儿看出来。你喜欢书上的花木兰,还是电影中的花木兰讲讲原因。 2对于战争的刻画电影中却拍了很多,而书上只是精练的三句。对次你可有什么解释。 | 认真阅读课文,单独思考。 |
2 | 教师巡视参与。 | 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想讨论的问题,重组讨论小组。进行集体讨论,得出讨论结果。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长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全体同学都能补充。 |
第三块:活动:辩论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对于课文的内容,大家是否还存在疑问?(比如:花木兰是否可以当朝为官,造福一方?) | 思考讨论,围绕花木兰的性格大家商定辩题 |
2 | 教师作为另一方与学生辩论 | 学生任意选择正方或反方,参加辩论。 |
课后学习:向父母讲述花木兰的故事。
第5学时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课前学习:利用工具书,预习《观刈麦》《破阵子》
第一块:整体把握《观刈麦》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由世界名画《拾穗者》产生什么联想? | 学生欣赏《拾穗者》,联想画中的故事。 |
2 | 解释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字词方面的问题 | 学生提出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
3 | 题为《观刈麦》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农夫、怎样的孩童、怎样的妇姑、怎样的老妇?(通过问题把握人物形象) | 思考回答 |
第二块:探究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教师给出三段材料: 安史之乱后的农业情况,安史之乱后的赋税情况,安史之乱后的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可查阅《中国通史》) 结合本诗,综合以上材料,你了解了什么? | 学生结合《观刈麦》思考 |
2 | 教师巡视指导 |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交流习得 |
第三块学习《破阵子》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用散文描述导入。 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古稀老者眼神已醉,他专注的看着他的老剑,似乎在述说、似乎在倾听、似乎在回忆,时光又回到了戎马倥偬的年代…… | |
2 | 布置任务:根据词的内容,发挥合理联想,用抒情的笔调,描写老者此时所思的内容。 | 学生精读课文,并思考,口头完成练习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交流回答 |
课后学习:作者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安慰一下辛弃疾。
第6学时
学习目标:通过音乐更好地理解、朗诵现代诗。
理解诗中树与地的意象。
课前学习:为自己的朗读找配乐带,准备随身听。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把握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重点介绍艾青 | |
2 | 比较三首诗,你最喜欢哪首?并说明原因。 | 自由朗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思考原因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交流回答 |
第二块理解树与地的意象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树》中的泥土与树、《信念》中的高山柏与崖层、《中国的土地》中土地与椰子树的关系各不相同,就此问题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 学生思考 |
2 | 教师巡视参与 | 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
第三块活动配乐诗朗诵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布置任务:练习朗读,利用准备好的磁带,为诗歌配乐。 | 认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 同一学习小组商定每首诗所配音乐。 |
2 | 组织交流评价 | 谈谈自己选择特定音乐的原因。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部分同学配乐诗朗诵,其他同学欣赏评价。 |
课后学习:选做评价性手册
第7学时
学习目标:通过音乐,感受歌词蕴涵的情感。
课前学习:有感情地诵读歌词,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歌词。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歌词。不要求讲出原因 | 自由交流作答。 |
2 | 通过预习,谈谈这三首歌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歌词。要求讲出对这句歌词的理解。 | 交流作答 |
第二块欣赏评价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欣赏三段音乐 | 自由欣赏 |
2 | 谈谈你最喜欢的哪一首歌,为什么? | 学习小组内交流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部分同学谈感受 |
第三块活动:辩论会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教师给出辩题 你认为一首歌的好坏取决于音乐还是歌词。 | 学生思考 |
2 | 组织辩论 | 自由辩论 |
课后学习:
找一首喜欢的歌,去调歌词,自己重填重唱,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把它制成录音带。
第8学时 诵读欣赏
A 学生收集关于《黄鹤楼》《归园田居》的赏析文章,课堂交流。
B 教师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教师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
C利用音乐烘托、美术激趣,熔诗、画、乐与一体,让学生获得审美享受。
第9、10学时 自由作文
第九学时
学习目标:明确自由作文的意义要求,进行作文练习
第一块理解作文的“自由”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以无病呻吟的作文为例,明确作文要有感而发,因情而生 | |
2 | 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写作 自由作文》 布置问题:“自由作文”中自由的含义是什么? | 自由阅读《写作 自由作文》,并思考自由含义。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交流体会 |
第二块作文练习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明确本次自由作文的要求 |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
第十学时 作文评改
学习目标:从批改作文中,明白自己的不足,体会写作的要求,同时学会肯定他人。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故事导入,以某古人反复修改斟酌,终写出千古佳句的故事导入,明确修改作文的重要。 | |
2 | 教师巡视指导 | 自改作文,给自己写上评语。 |
3 | 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的批改 | 学习小组内互改作文,大分并写上小组评语 |
4 | 组织交流评价 | 全班交流部分优秀作文 |
5 | 组织交流评价 | 交流通过这次作文批改活动,自己在写作上的得到的启发。 |
第11、12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
第11学时: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方案
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老师引导学生阅读《综合实践活动 赛诗会》 | 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
2 | 明确赛诗会的目的。布置任务:设计赛诗会活动方案。 老师巡视指导 | 个人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合作,商榷赛诗会活动方案,并整理成文。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交流,评出最佳活动方案 |
第12学时:
A、按照11学时评出的最佳活动方案,进行赛诗会。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参与。
B、学生自我评价此次活动,交流活动所得。
第13学时:单元小结
学生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习得感受与教师、其他同学做一次轻松的交流。完成下表
| 习得收获 | 存在问题 | |
课前学习 | | | |
课堂发言 | | | |
诗词积累 | | | |
参与活动情况 | | | |
课后学习情况 | | | |
能力提高 | | | |
情感态度升华 | | | |
对老师的评价 | | | |
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