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信息之窗>>他山之石>>文章内容
第四册语文教材教学建议
信息时间:2003-02-15     阅读次数:

谈谈第四册语文教材的使用

教院附中曹介梁

一、第四册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这套教材是根据新大纲修订而成,同时也吸取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这是大纲向新课标过渡中的一套衔接教材。

    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二者有共同点,也有明显的区别:

共同点:都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都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不同点:大纲强调学科内容,课标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大纲强调教学目标,课标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大纲强调教材的主导作用,课标强调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的整合作用。

总之,在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的观念上,新大纲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因此,作为我们课改实验区的老师来说,当然要用新课标的理念来处理这套教材,不被教材束缚,大胆地、有创意地使用好这本教材,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三、教材的编排方式、内容及单元重点。

    以培养学生的说明能力为重点,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兼顾表达方式来编排。本册教材主要分四大块:

(一)   阅读。

    30篇课文。课文分六个单元编排,每单元5篇课文。1---3单元为说明文,第四单元是人物传记,5—6是古诗文单元。每个单元在学习的重点上各有侧重:

    第一单元:有两篇教读课文,三篇自读课文,既有鬼斧神工般的自然美的欣赏,如《万紫千红的花》;又有形形色色的人工美的展示,如《苏州园林》;还有某些小动物习性的介绍,如《蜘蛛》。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了解说明文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逐层深入地进行说明的;体会说明文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

    第二单元:有两篇教读课文,三篇自读课文,都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如《向沙漠进军》讲人类怎样改造大自然;《看云识天气》讲人类如何认识大自然;《死海不死》讲人类如何利用大自然;《大自然的文字》讲人类怎样解读大自然;《秃鹰之死》讲人类如何破坏大自然。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同时要求理解并掌握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第三单元:有三篇教读课文,两篇自读课文,这些课文选择了学生熟知的事物,如食物,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如恐龙,从现象到本质,说明了其中蕴涵的科学道理。通过本单元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自觉地抵制迷信和伪科学。同时,通过学习,了解说明的顺序和科技说明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第四单元:本单元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卓越人物,记述了们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反映了他们对历史、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本单元学习,着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杰出人物的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并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传记文体取材精当、语言平实的特点。

    第五、六单元:共有10篇课文,六篇教读课文,4篇自读课文,其中有散文,有唐宋诗词,有元曲等,通过学习体会古人的风格情操,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创造的意境美,在诵读中增加语言积累,培养文言语感。

    (二)写作和口语交际。

    为配合阅读教学,写作部分也安排了与说明文文体相关的训练内容。

    第一单元:指导学生写作说明文时要恰当安排说明顺序。

    第二、三单元:指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第四、五单元:指导学生写作一些实用文体,如总结、自传、小传、自荐信等。

    第六、七单元:自由写作实践,没有文体的限制,可以提供若干新奇的话题,让学生尽情地抒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示个性化的世界。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新大纲和新课标都十分强调口语交际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本册教材集中安排了两次口语交际的实践,他们是:

(1)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

(2)说话要注意语言美

(三)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也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形式,它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材安排了四次语文实践活动:

(1)讲故事比赛

(2)对联交流

(3)学习方法交流

(4)作文竞赛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和设计,真正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增长才干。

    (四)汉语知识

   汉语知识不是学习的重点,也不作考试的内容,但是学习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对阅读和写作还是有帮助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阅读,学会自己梳理有关知识,教师可以做一点点拨,也可以补充一点练习材料,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

(1)有关句子的知识

(2)修辞知识

四、教材的特点

1、  说明文单元集中编排。

    好处是:便于学生集中、全面、高效地学习,使说明文学习形成一个有易到难的阶梯,给学生留下全面完整的印象。

    不足是:学生长时间学习一种文体,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不过,由于所选文章有相当的新意,有的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现代科技说明文,有的用科学的视角来解析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有的内容活泼,语言新颖,另外,只要教师处理得好,这方面的不足是可以弥补的。

     2、教材虽然是根据大纲编写的,但是还是吸收了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的理念,有意识地从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的重点。比如每个单元的提示都包括两个方面,既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照,又有对阅读方法、习惯和文体知识的要求。每篇课文的提示也都尽可能地提供一些阅读理解的角度或背景资料,而回避结论性的评价,力求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行理解。再比如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说明文要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材在选文、阅读提示、练习中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五、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

    1、明确说明文教学的目的:

    新大纲和新课标对说明文阅读提出的文体知识几乎为零,只是在写作部分提到“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新课标主要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

(1)以学习说明文的知识为重点。

    说明文教学决不是让学生学会一点所谓的说明文知识。以前我们在教学说明文时特别强调文体知识的传授,什么特征、顺序、方法等等可以列出一大串,光是说明顺序就有全文顺序和局部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里又有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等等,讲了这么多知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果如何呢?大家都很清楚。所以,说明文教学不要纠缠在文体知识上,不要过分追求文体知识的完整性,不要只见树干不见枝叶,把说明文当作可供解剖的木乃伊。当然,也不是一点都不要讲,而是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恰当精要的给一点提示,做一点点拨,学生略知一二即可。

    2)以积累文中介绍的知识为重点。有的教师可能会想,新课程不是提倡积累吗?文章讲了这么多科学知识,学生肯定是不懂的,我们应该把这些知识一一讲清楚,让学生把文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都做一个清楚的梳理,不能让学生留下任何遗憾。于是,教师的教学重点始终放在对科学知识的诠释上,结果说明文教学仿佛成了科学知识普及课。这正是老师教学观念上的一个误区。其实,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现在,各类媒体及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不计其数,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学生知道的东西,老师也未必知道,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试想,对课文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我们又有多少清晰全面的了解?再说,学习说明文,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因为知识是没有穷尽的)而是为了开启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品质,促进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进而形成厚实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说明文教学的最后归宿及意义所在。

2、  说明文教学的几点设想。

(1)信息筛选法。通过说明文教学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的能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突出介绍桥梁特点的文章,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认真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一些情景,如记者采访等,以此来训练他们快速正确地从文本中搜集和处理有关桥梁特点信息的能力。如用列提纲的形式,快速整理全文的主要内容,列出文章要点,把握全文的结构框架,进而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用列表格的形式,快速找出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及赵州桥、卢沟桥的独有特点,了解文章事物的特点;用讨论或口头发言的形式,介绍文章是从那些方面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了解说明层次和说明角度的选择。当然,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还可有多种办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2)多角度有创意阅读法。通过说明文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文本。

    《苏州园林》是一篇表现建筑美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发现美,如从所写对象上发现图画美;从说明的特点上发现观察美;从文中描写的景致上发现和谐美;从表达方式上发现语言美;从文章结构上发现构思美;从具体语句中发现情感美;从写作目的上发现创造美。总之,让学生以“我眼中的苏州园林”为切入点,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感受美,发现美。我们还可以用“如果让我来设计苏州园林”为话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他们心目中苏州园林的蓝图,用文字或图画表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感受创造的快乐和喜悦。

(3)合作探究法。通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拓展说明文教学的空间。

我们可以把三个说明文单元设计成三个专题,组织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开展单元专题探究。

如第一单元,可以以“发现美和表现美”为专题,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捕捉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植物、建筑物的美的,又是如何把这种美清晰地有条理地表现出来的。探究一下自然界中的美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我们应该如何去发现和保护大自然的美。

如第二单元,可以以“人与自然”为专题,探究一下人是怎样适应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探究一下人类与大自然应该怎样和谐共存,探究一下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怎样的环保思想。

如第三单元,可以以“科学的魅力”为专题,探究人类是怎样运用科学来认识大自然的,探究科学将给我们人类带来怎样的美好前景,探究在我们身边有那些科学现象、它们有怎样的规律等等。

(4)自读设疑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边问,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可以自己问自己答,也可自己问别人答,别人问自己答。

(5)语段欣赏法。选择文中的语段,作欣赏评价。如《看云识天气》语言的生动,《万紫千红的花》语言的平实,《时间的脚印》语言的严谨等。

(6)对比阅读法。可以用课内文章进行比较如《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可以将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作比较,如《向沙漠进军》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比较。

(7)改写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重新加工。如《秃鹰之死》用第一人称改写成《秃鹰的控诉》;《食物从何处来》改为《要问我从哪里来》;《漫话小行星》改为《我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

(8)批判性阅读。用:“如果我来写这篇文章”找出文章在内容、语言、结构等的不足之处,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3、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兴趣,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能力。

(1)开展几个专题图片资料展览。如“各地园林景点”“形式多样的桥梁建筑”“万紫千红的花”“沙漠奇观”“有趣的动物”“太空奥秘”等。

(2)开展辩论赛,如“恐龙究竟是怎样灭绝的”“沙漠可以治理吗?”“人类究竟是顺应自然还是应改造自然?”

(3)开展“常州地区的桥”专题研究。

(4)开展“我们身边的环境”社会调查。

(5)开展“我最喜欢的一篇科普文章”推荐活动。

(6)开展“常州园林文化研究”活动。

(7)开展“模拟新闻发布会”活动

(8)参观博物馆,观看科教影片,写影评。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