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理论荟萃>>文章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信息时间:2003-11-10     阅读次数: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
      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构建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二、回归生活世界
      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非学术性、非科学性的新型课程,必须而且也最可能使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课性质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去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原则。

    三、立足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内容是丰富的,实践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注重实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使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面培养能力。

    四、着眼于创新
      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五、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从内容构成讲,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角度,它更重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转变。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周围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现实生活,并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3)注重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研究性学习坚持的原则。
     (4)强调开放。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中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程、评价诸多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展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5)重视师生互动。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发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的情景中,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摘自中央教科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