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与实施方略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教育部日前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这意味着从现在起,"研究性学 习"课程将在全国所有普通高中加以实施。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把"研究性学习"课 程作为重要的、有机的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部署,"研究性学习"课程连同整个新课程体 系将于2001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验。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然而,"初生之物,其形必丑"。"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愿就 这些问题与大家展开讨论。
问题之一:既然在新课程中各学科领域均强调学生的"探究"、"发现"、"研 究",为什么还要设置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这里的"学习方式"不是浅层次的、技 术学意义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规则等,而是内在于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对待学习行为的独 特风格(style),是人的个性在学习行为中的表现e传统课穰体系片面强调"接受性学习" 的重要性,这在本质上是强调一种"维持性思维方式"、"奴性化的处柑态度"和"顺从型 人格飞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本相悖。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学习方式是 人的个性的独特表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 式的独特性。因此,每一门学科都强调为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创造空间。与 此同时,还设置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每一个人完善学习风格、发展健全人 格创造充分条件。
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有下列区别:第一,学科 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阀:相对独立的"研究性 学习"课程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面向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火热 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操作与体验,强调综合运用学生的所育知识。第二,学科中的"研 究性学习"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往往服从于学生掌握系统学科知识的需要:相对独 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目的,它强调学生需要的优先 性,强调对学生独特经验的尊重,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立场与世界交豆作用从而建构出自己 的意义。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做高难度习题#"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课=一门学科内容 的加深,实践界须谨记。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源程也有内在联系=二者都强 调"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却F学生的个性发展,尽管直接目 的有别。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 提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从学科领域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
问题之二 "研究位学习"课程的开发具有怎样的性质?
可以确定地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属于"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国家为帮助每一所学校更好地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每一所学校依据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中指出的方向,因地制宜地开发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在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候起码要遵循四条基本原则:第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第二,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第三.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第四,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问题之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科技类活动课程"吗?
"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些什么,"学"些什么?这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关注"怎么学",还关注"学什么飞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指归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监个生活世界与科学1世界,把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融合起来考虑课程内容。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一种倾向:把"研究性学习"等问于"科学研究",把"研究 性学习"课程等同于"科技类活动课程",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 这种倾向首先会造成"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极度窄化."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涉及的知 识不仅包摇科学,还包括艺术与道德: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还包括社会与自我, 自然、社会、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三个向度陌生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达到均衡与整合。
其次,这种倾向还会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局限于只注重浩袋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 程序和方法,从而封杀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 性学习"有本质的区别,无视这种惊别会导致新的机械学习:阳另一种形式的灌输教育.所 以,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当务之急是摆脱"惟科学主义"倾向。
问题之四:"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优等生"的专利吗?
"研究性学习"课程有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所以如此,是因为"研究性学习 课程根除了绝对的、划一的价值标准,确立了"多元主义"价值观."研究性学习"课程绝 不以所谓"优等生"为尺度,也不试图建立作为评价际准的"常模",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具体性"。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对"研究性学习"课和存在种种误解=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解 为培养"小科学家"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课程,大多数 普通学生只配做呗众":"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雄市学生的课程,广大农村学生无法实施: 等等.这些观点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精英主义"价值观e这种"精英主义"价值观是 "研究性学习"课程传播与推广的重要根源."研究性学习"植根于儿童的本性、尊重每一 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因此,它必然是面向全体学尘的.而不是少数"尖子"学 生:它必然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划一标准."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 点、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飞每一个地方都可因地 制宜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梧的开展一定体现学生所在地域的特殊性 而不要机械模仿别人的模式."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它尊重每一个学生、 普通大众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而不把培养科学家视为唯一拘嗡主要的课程目标.因此 只有当本着平常心、走向大众化的时候,"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有效推
问题之五: "研究性学习"课程要在课堂里进行吗?
"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 程","生活即课程",'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信奉的基本理念J4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含了一种"校外课程"〈由e out-of-school curriculum〉的理念。因此,打破学校、教室的框 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要求。
问题之六:"研究性学习"课程裹在固定课时中进行吗?
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因此,那种每周的 某几天固定安排内容的同定课时制显然已不适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最适应"研 究性学习"课程要求的课时安排归是弹性课时制。弹性课时制意味着将每周一定课时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集中使用。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 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研究性学习"课程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问题之七:"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有专人来"教"吗?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从指导内容而言,"研究 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儿童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儿童从问题情费中选择适 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儿童找到远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儿童共同展开探究 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 不能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研 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研究 性学习"课程进行协同指导。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体性的内在要求。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 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问题之八:"研究性学习"课程要用考试来评价吗?
"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考试等量化手段对 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 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飞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 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为此,可以广泛采用学习记录、档案袋等评价方式。'总之,成 努力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以满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