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之行有感
吴琴芳 冯雅静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金色的季节,我们江苏赴法考察“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十五位成员,怀着激动和神往,于巴黎时间9月29日早上5:30抵达法国戴高乐机场。踏上法国的土地,迎接我们的是清新的空气和阵阵略带寒意的秋风,没等我们采得及打量一下还在沉睡中梦幻般的巴黎,我们就匆匆乘高速列车赶往蒙彼利埃投入到紧张的培训学习中。我们的行程从宁静的蒙彼利埃开始,再到美丽的佩皮尼昂,最后回到古典繁华的巴黎,法兰西土地独特的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听法国教授讲课,深入小学、幼儿园观摩,围坐一起畅谈、研讨,短暂的十五天就这样一晃而过。在我们即将结束高卢之行时,记忆的闸门仿佛一下子被打开,那难忘的十五个昼夜一一浮现在了眼前。
一、感受法兰西文明
1.如诗如画的大自然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这是我们还没有到达之前早就耳闻的。但当我们真正投入她的怀抱,她的清新和美丽,她的蓝天、 白云、清山、绿水,她的夹带着泥土芬香的爽洁空气,却仍又一次猛烈地叩击着我们的心灵。法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环保的绿色王国,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物周围鲜花簇拥、绿草如茵,一大片郁郁葱葱、密密麻麻的树林筑起绿色之墙,人们悠闲地在自己营造的温馨优美的环境中生活。
2.相互尊重与人文关怀
随着在法国时间的推移,我们深深感受到的是浸润在法国人日常行为中的相互尊重与人文关怀。人们见面都报以友好地微笑,公共场合都轻声说话、互不影响;马路上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汽车主动谦让着行人;坐在车里的法国人或是安静地看书,或是闭目养神。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法国人优雅的绅士风度,更是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走进法国学校,没有豪华气派的房舍和设备,环境设施实际耐用,处处体现出遵循学生身心规律的设计思路。社会对残疾人尊重、关爱有加,无论是厕所便池或是残疾人通道,甚至小到药盒上的盲文,都体现出法国政府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在蒙彼利埃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位弱智男孩的日常生活,他有专职成人陪读,参与正常的集体活动,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水平进行学习。这里没有歧视,只有关爱,教学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宜、因材施教。这种实施“全纳性教育”的模式,为培智班的取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感悟“做中学”理念
1.理解“做中学”背景和内涵
我们原先理解的“做中学”就是让孩子在操作活动中学习,在组织一次活动时必须有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七个环节,但当我们聆听了法国教授的《空气》、《区别地中海与死海的水》、《不同液体的重量》、《关于材料状态的变化》等8次讲座,到学校观摩了《做书托》、《各种各样的刷子》、《指南针》、《电的串联和并联》等“做中学”活动之后,我们深切感受到自己对“做中学”肤浅的表面的认识,同时促使我们深入“做中学”,真正去理解和把握它的内在涵义。
“做中学”的背景: 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机构,启动一项面向2l世纪、改革科学技术教育的国家计划一一2061计划,1991年美国把“动手做”这个模式确定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模式,要求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强调动手动脑。1995年法国的乔治·沙尔巴克在皮埃尔、雷纳与伊乌·格里的配合下,推出了一项针对法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方案“动手做”,这项计划在1996年7月8日正式受到了法国科学院的重视与支持。为了实行这项计划,科学院士聘请十位通过特别考核的人员组成 “动手做”小组,同时还组成了一个由较有影响的科学家与教育家为主体的科学委员会合作伙伴,并于1996年9月在教育部长的决定下正式推出。由于许多国家都在尝试革新科学教育系统,法国科学院、外交部和驻外法国教育中心又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因此顺理成章地在这方面进行了国际交流和连接。2001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决定共同在中国发起类似的科学教育试验,取名“做中学”。“做中学”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模式,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科学结合。“学”就是研究“怎样学”,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是“做中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对传统学习的深刻变革。韦钰副部长说:“听了容易忘记,看了会记住,只有做了才能真正学会它”;“做”就是研究“怎么做”、“做什么”,这是“做中学”研究的核心。美国、法国的做法很多,但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情,因此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能做什么就先做什么,先做可做的,再做想做的,既要做会做的,也要做不会做的,要在做中体现个性、发展创造性。总之,学和做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做中学”的主要概念:让儿童亲自参与对物体性质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从而起到激发想象力、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加强思考力与语言掌握力的目的。以一堂“做中学”的课来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位学生提出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问题,教师此时不是直接回答学生而是应该反问:“你呢?你是怎么想的?”从而启发学生用想象力创造假设论点的能力,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操作、测量……)就派上用场了,学生们分成小组做实验,一般来说那位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都能在实验结束时得到结果,最后是学生们表达他们刚才共同实验的过程(小演讲、实验练习本上做笔记),既可以丰富了词汇量,又练习了语句的构造。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课堂过程,在有些情况下,做实验这部分是可以省略的(比如在涉及动物与天体的时候)。如果实验失败,教师可以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但是学生的亲身参入已使他们的感观和智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基本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2.解答了“做中学”方面的几个疑问
(1)关于“做中学”的计划
由于我市开展“做中学”起步较晚,所以组织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案例模拟,一方面从汉博网上下载有关活动内容,另一方面模拟法国教师提供的有关案例。所以,如何根据纲要制订科学教育计划,并产生出“做中学”项目的案例,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大难题。通过聆听法国专家讲座,观摩“做中学”活动现场,我们认识到,要根据大纲和科学教育标准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多样地开发设计以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案例,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同时,计划和活动案例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可以在“做中学”的问题中产生研究课题。幼儿的“做中学”内容主要是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培养兴趣,为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做中学”实施方法是让幼儿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中,处处都在学,时时都在做。
(2)关于“做中学”的实验记录
在实施“做中学”项目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之一就是要指导孩子们学会使用科学探究记录本,记录探究过程和结论,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我们以往虽然很重视孩子思维痕迹的记录,但往往并不规范,随意性较大,零打碎敲,不便于保存。而法国老师的做法较有系统,他们尤其重视学生思维的轨迹,着重用好三张纸:一是让学生把自己最初的假设猜想画下来或记下来;二是记录小组通过解释讨论后得出的结论;三是记录全班经交流讨论后提炼成的正确结论。法国学生的记录本很讲究,大而厚,纸张很好,一般都用活页纸,六年成一册,教师给学生提供规范书写记录格式的范例,让学生把原始的想法真实地记录下来,最后把正确的答案再抄下来,并用颜色加以区别,便于反思,也便于学生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和思想发展的轨迹。
(3)关于“做中学”的组织环节
“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在科学探究和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快乐感和成功感,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一系列活动中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组织“做中学”活动时,容易走入这样的误区,即把“做中学”的七个环节(提问、假设、实验、记录、讨论、结论、表达)全部整合在一个活动中,以为这就是“做中学”的模式。通过培训使我们深受启发,“做中学” 其实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它有要素但没有模式,不用机械模仿。一个主题可以分成若干叶‘、课时来完成,一节“做中学”活动课可以是假设,也可以是操作,每个环节表面上看似很随意,结构很松散,实质却是形散神不散,每个环节都要把它做实、做到位,做规范。如实验记录这一环节,法国教师不仅让孩子用图示的方式来表达,还非常重视孩子的文字记录,要求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内容;再如表达交流这一环节,法国教师不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发言,而是鼓励并引导孩子在教学活动中要有自信,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善于接受比自己更好的方法。
(4)关于“做中学”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做中学”。活动中需让孩子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寻求正确的结论,千万不能把谜底(即答案)告诉学生。我们以往虽然在组织“做中学”时明确这些要求,但却很难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往往出现让孩子思考、探求的时间不够,老师不放心孩子,过于注重结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把谜底提早揭开。而法国老师不是以知识点为终极目标,而是以研究方法为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有柳暗花明、茅塞顿开的感觉,学生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需要通过多次反复论证探究才能得以完成,教师必须很有耐心,讲究技巧。通过观摩法国小学、幼儿园的“做中学”活动,让我们体会到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情景一一启发引导一一方法指导一一鼓励帮助”的过程中。
三、感慨中法“做中学”差异
l、科学家界入差异。科学家由于在科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在公众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他们有科学实践的体验,有开拓敏锐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科学家的参与将为科学教育的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国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以其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学科知识与教育界人士合作,成为教育理念变革、课程设计以及支持
“做中学”实践的重要力量。法国在教育督察团的宏观调控下,科学家及理工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们与小学、幼√L园建立了多方网络,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支持关系。我们亲眼目睹了佩彼尼昂的教授亲自到小学组织“做中学”研究活动一一《关于地表5cm处的2毫米的动物》,科学家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引导孩子探索、发现。与之相比,我国科学家介入“做中学”活动基本还是空白—片,这对我们启发很大,值得借鉴,是今后我们要努力的主要方面之一。
2、软硬件配置差异。法国学校硬件条件远不如我们,占地面积很小,校舍陈旧,没有塑胶场地,但他们注重实际,不搞花架子,科学活动室装备完善,操作材料、实验工具种类繁多,班容量很小,小学平均每班24名学生,幼儿园每班12名幼儿,便于搞研究;而我国实施的是大班化教学,班容量是法国的一倍多,教师个别指导难度大。
3、“做中学”理念差异。科学课是课程,而“做中学”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不是一种模式。法国老师做事很认真、很执着,很讲究方法,是真研究,不是做戏,而我们“做中学”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一猴子学样,案例模仿。法国“做中学”的研究课题很丰富,研究过程很生动,它是鲜活的、生成的、动态的、发展的,是从问题中产生的,问题即课题。而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因案例贫乏而无奈、苦恼。
在这次短暂的培训中,我们还体会到了许多许多,如中法教育之间的情感、价值、文化差异,法国教师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强烈的敬业精神等等。这些闪光点将转化成我们的收获和经验,也将凝结为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努力成为“做中学”的星星火种,成为“做中学”项目的传播者、推动者和促进者,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法国之行有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