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音乐与美术>>科研之窗>>专题论文>>文章内容
妙手捻来花千朵
信息时间:2003-11-24     阅读次数:
 

妙手捻来花千朵,人间万物皆入画

                            ——谈新课程观下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是教学信息的来源。她,既是为师者用来“教”的材料,同时她的优劣与否又制约着为师者“教”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许多旧的观念被废弃,双基难度在降低、音乐文化的学习在加强、音乐学科的人文性与综合性特点日益突出。旧的教学模式渐被废弃,原有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面对似乎变得简单而又简单的不知教些什么的新教材、新课堂,许多老师仿佛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音乐课堂急需符合新观念的教学信息,音乐教师迫切需要学会新课程观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一切教学信息的来源。不管他是有形无形,物质还是人力,只要是对教学有用的,对学生有利的,我们都应拿过来,吃透他,用出去。就如音乐是无所不在一样,课程资源犹如千花万朵,需要我们如散花的天女精心采撷,装扮音乐课堂如画的风景。

 

一、       新课程观下的课程资源有那些?

        新课程观下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把音乐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老师和同学成了被动的使用者与接受者。这种“唯教材而教材”的思想观念大大框死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思路,诚然,教科书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在我们周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资源有待与我们开发。如对教材的再开发;对教师与学生的开发;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图书馆;课外音乐活动;地方民歌、戏曲等等。概括的说从表现形式上可分有形的(人力、物力、场地、设施与环境)与无形的(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氛围)两种。从来源上的不同还可分为来自教材的资源与来自教材以外的资源,自教材以外的资源又可分校内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等等等。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开拓孩子的音乐思维,而且能充份发挥老师的创新潜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练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学习能力。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肯发掘与尝试,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       新课程观下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尝试。

(一)           拿来春风千万缕,妙手蕙心细剪裁。

         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学会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他更好的为我所用,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功。

        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而且更偏重于学生。我们既不能无组织无纪律地脱离标准,随心所欲,更要防止唯教材论,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音乐是无所不在的,那么同样音乐教学的资源也不仅仅就是书上所写的内容,也是取之不尽的。我们的老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善于理清和利用教材中纵向的联系,另一方面应该扩大眼界,横向联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善于也敢于进行教材的重组与整合。这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各课内容与课时分配,原则是一课时重点为唱歌,一课时重点为音乐欣赏,“做”的练习和器乐教学穿插其中。但是,如果整课的内容相互有关,我们也可以将唱歌欣赏的内容进行交叉。或综合或单一。例如:《卖报歌》一课,就不必拘泥于是以唱歌为主还是以欣赏为主,可一联系聂耳生平开展“寻访国歌作者的足迹”的系列活动。

其次,每一课的内容组合和排序,我们可以结合季节、节日、学校的主题活动、国内外的大事等不同的因素,适当地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整和内容的组合调整。尝试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例如春游、清明、母亲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音乐专题等等,

再次,教材的重组与整合具体的说,也就是教学材料的优化组合。在这里,我觉的有两种不同的整合方式。

第一,是同主题的材料的组合,这里又可以分为同题材的内容的组合;同体裁的内容的组合;同情绪的内容的组合;同风格内容的组合。例如“行进中的歌——进行曲欣赏”、“月光——音乐专集”、“马背上的歌”等等。

这里说的组合并不是求大而全的结合,不是一个杂烩。而是有所侧重点。就象写文章有一个线索一样,我们对教材的处理也也必须理清一条线索。我们所遵循的线索必须首先符和教材内容本身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音乐知识的积累的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第二,单一主题的深化。教材的优化组合不仅是横向的组合更包括纵向的发掘,就像刘德昌老师所说的那样:浅的材料要深入,深的材料要浅出。例:《牧童》一课,既可以将牧童主题的器乐声乐作品作横向的介绍,又可以改变音乐要素,纵向发掘。

 

(二)           欲识庐山真面目,俯身低首侧耳听。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这是一句教育名言。这个一直就在身边的资源常常被我们忽视,这是不是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其实,学生,也是可开发的一种资源。在教学中我常常感受到学生带给我的惊喜,他们有的跳街舞,会摹仿杰克逊,有的能把口哨吹的出神入化。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往往“身怀绝技”。这些经验与能力难道不是一种资源吗?难道就不能将这种资源加以辅射与利用吗?同时,就算是有的孩子没啥“特长”那个孩子不好奇,那个孩子不好胜,而这种好奇与好胜,本身就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这句话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样的。有的老师活泼好动能歌善舞,有的老师会唱戏曲或是对器乐有研究。这也是一种资源,有时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段现场表演给学生的印象胜过录音机放好几遍。

          开发与利用师生资源还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一方面,要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来使个体资源互相激发,小组讨论就是一个好形式。不同的个体与思维互相碰撞,发出新的火花,譬如常常进行命题创编、即兴创编。让学生各自发挥资源优势,并在小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使这个资源雪球越滚越大。另一方面,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无限的教学资源就潜藏在师生中,就应创设机会,调动学生的智慧与才能,与老师的智慧与才能进行互动。并且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些什么,学的怎么样,有技巧的避免盲目性。

        欲识庐山真面目,俯身低首侧耳听,向孩子学习,挖掘自身的潜力,你的课堂更加丰富的同时,你一定会收获到来自孩子更多的爱与热情。

        

(三)           遍撒杨汁三千界,春城何处不飞花。

        课程资源是一个新概念,它的开发与利用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更应将眼光放的更开阔,走出音乐教室,甚至走出校门。与这个花花世界融为一体。

  1、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多学科知识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等多元多维的呈现,时下颇有些时髦。音乐课程应当参与到综合实践中来,在发挥应有作用同时,成为新的课程资源。并力争成为主角。譬如在无锡可以结合当地人文特色进行“寻访阿炳的琴声”的综合实践活动。或是结合年节,进行“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年俗探访实践活动。

    2、站稳学校音乐教育阵地

        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都是学校的窗口。也是学校音乐课程的重要资源。音乐教师在这方面得天独厚,往往是这些窗口的负责人。音乐教师更应当牢牢抓住这些资源,成为这些活动的倡导者与组织者。为校园种满音乐的花朵。

   3、开辟校外音乐教育阵地

          校外音乐教育资源具有极广泛的空间与影响力。除大众传播媒体之外,家庭的音乐环境和社会音乐环境也应充分的注意与利用。现在学乐器或声乐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学校就常常定期举行“小能人擂台赛”“我和我的好朋友”等活动,给这些在家庭里学习音乐的孩子提供展示自己专长,帮助其他学生的机会。另外,我常常设想开展“我的孩子在听啥?”“和孩子一起看演出”等有家长参与的课调查与活动。向家长提出如何进行音乐教育的建议和意见。把音乐课的触脚伸进家庭乃至社区。

 

       妙手捻来花千朵,人间万物皆入画。音乐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有发现她的眼睛。新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懂得发现,善与运用,就一定能享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那份乐趣。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