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生物>>学科成果>>文章内容
关于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信息时间:2003-11-24     阅读次数:
徐业义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本文从教师观念转变和如何正确指导研究性学习作些阐述:教师要改变“研究性学习只是‘研究性学习课’上的事”的观点,将它确实贯彻到每一节课中去;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教师在进行课题指导时要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新型模式  能力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的课程设置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只有在教师转变观念并进行正确的指导下,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1.不要以为研究性学习只是“研究性学习课”上的事,或只是新大纲中规定要开展的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而是要将它贯彻到平常的每一节课中。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做法,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既然我们已经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那么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就可进行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由生活现象寻找理论依据等等。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如我在讲述植物蒸腾作用意义后,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我校动物园的梅花鹿在锯茸时恰逢高温,而高温下锯茸易引起鹿的休克乃至死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同学很快就想出了拉遮阳网、洒深井水和挂树枝等方法。再如在讲述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这一作用时,我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引起了学生热烈的思考与讨论,最后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随之又提出“歪的西瓜内部对应的种子往往发育不良,是因为瓜歪影响了种子的发育还是因为种子的问题影响了瓜的发育”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们最后设计了一个相当巧妙的实验:在瓜的生长过程中(最好是小些时候的瓜)将一个小石头捆在瓜上,等瓜长大后,小石子的部位必然是凹的(相当于歪的),剖开后看种子的发育情况。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面的问题。再如课本中还介绍了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我又提出“如何知道促进某种插枝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多少?”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设置浓度梯度的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的两个最重要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决不是靠每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就能解决的,所以必须把它贯彻到每一节课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在每一门课上都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②
 2.我们教师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中学阶段没有搞过什么“研究”,能力还是在大学时培养的一些,踏上工作岗位后,搞课题研究的并不多,深入进行课题研究的更是寥寥无几,对课题指导也无经验,因此其“指导”能力往往也有限。如何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游刃有余,首先就是要加强自己能力的培养。我在接受研究性学习指导任务前对研究性学习知之甚少,为了能带好学习小组,我认真学习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和《研究性学习资料选辑》(常州市教委教研室选编),我了解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知道如何确立课题,如何进行课题假设以及如何进行课题指导,怎样指导交流研究成果和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评价等等问题。我在后来的研究性学习指导中还注重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指导”,在参加《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范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一书的编写后,我觉得我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必会带来相应的教学行为的改变,原来“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改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舞台,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师正确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不是为了学会具体的某一知识,而是要学会获取某一知识的方法,不要只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步是如何确立的。学生在目的很明确的前提下,就会有探索的积极性,就会投入到研究过程中去。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决不能包办或事无巨细的都参与,那样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或放不开手脚去独立完成。相反,在帮助学生确定课题和研究方案时倒要多参与,因为课题确定是关键,课题太大则无法实施,而课题太小研究价值又不高,另外,课题要尽可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要具备开展研究的条件。怎样才是最恰当的课题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到的。研究方案的确立将关系到整个课题的成败,成功的结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课题难度较大的组可适当多予以指导,或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条件,或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重新审视研究方案或是方案中的某一步骤。教师所有的指导活动都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学生明白为何“错了”,怎样才能由“错”到“对”,让学生不管是在“对”中还是在“错”中都能有所提高。
 教师在指导研究过程中,要多注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俗话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让学生逐步养成爱思考、爱提问的好习惯。我在进行课题指导时,发现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很薄弱,甚至明显的问题也没人提。针对这种情况,我规定他们在每次活动中每人至少提两个问题,尽管这样规定不很妥当,但能引起他们关注环节中的细节,逐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的好习惯,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提问题的频率明显增加。但我觉得他们提的一些问题价值不太高,这时我就对学生作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即要求他们提出具研究性的问题,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实施,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一个课题组在研究课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紫杉生根的影响”时,分别提出了“不同种类的生长素对紫杉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生长素不同处理时间对菊花插枝生根的影响”、“生长素对月季不同年龄插枝生根的影响”等问题,他们提出设想、收集资料,具体实施后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逐步改变原有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既注重研究结果,更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了解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
 新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我们教师只有在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切实指导好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也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推进中国发展的步伐。
 
参考资料:
 ①《研究性学习资料选辑》(常州市教委教研室选编)
 ②《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