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主题活动小组化教学初探
常州市红溪实验幼儿园 顾文琴
二十一世纪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学前教育迅猛发展的时代。我园在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形势的影响下,积极开展常州市“转变学习方式,展现幼儿主体”的课题研究,作为课改基地,我园在建立和完善园本课程——开放性主题项目活动开展了小组化教学的实施研究,并有了一些初浅的体会,现将这些体会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推动课程改革,进行小组化教学的趋势引领
新《纲要》的颁发,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在立足我国学前教育现实的基础上,向着世界教育潮流的方向发展,新《纲要》的内容体现了全新的教育观念:它更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幼儿的能力培养,重视提高幼儿的情商,这些都体现了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1、从国外学前教育来看小组化教学的先进性
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取向之所以风靡全世界,能成为美国、澳洲、日本和欧洲学前教育界人士的主要参考对象,其主要特点是体现了幼儿的“一百种语言”,瑞吉欧教育的儿童观是尊重幼儿的个体,鼓励幼儿富有个性的创造,幼儿们通常在几个人组成的小组中表现自己的“一百种”,另外,项目活动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他其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共同进行较长期深入的主题探索。”英国的基础阶段教育原则在运用中强调:“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提供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且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呈小组化进行游戏”。再看德国的混龄教育,混龄班中的幼儿年龄各不相同,决定了其大多数教育必须个别化,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所以,德国的混龄教育以小组化的教学形式在客观上促进了开放式个别化教育的实施,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结合国情,实施小组化教学的重要性
新《纲要》总则的第五条提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新要求。在过去的《规程》中也多次提到幼儿的个性发展,如“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不难看出,《纲要》在《规程》的基础上不但继续重视发展幼儿的个性。而且进一步强调了“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个性化,结合新《纲要》提出的精神,我们来看传统教育中老师面向全班幼儿进行的集体教学,看似符合“教育要面向全体”的精神,其实充其量只能抓中间,放两头了,正如李季湄教授所说:“一刀切的集体教育不是真正地面向全体,对组成全体的每个个体的特征、差异没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面向全体就是只能停留在表面,甚至是一句空话。”(华爱华:新《纲要》与幼儿发展)再者,基于我国的国情,有些地方上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幼儿,甚至更多,为了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形成优质的幼儿教育,我们只有尝试进行改革,将集体教学向小组化教学转化。
3、结合园情,实施小组化教学的可行性
自从我园构建园本课程后,我们就采用了小班制教学,中、小班二十五名幼儿,大班不超过三十五名幼儿,班容量虽然小了,但全班幼儿不可能兴趣完全一致,分组活动能给幼儿选择的余地。就在我们的“开放性主题项目活动”探索出一定经验后,于去年下半年,我们在每个大班多配备了一名教师,以便进一步进行小组化教学的尝试。再有,我园在北师大刘焱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以小组化游戏为基本途径的幼儿的研究性学习”的子主题,这在理论指导上为我园尝试小组化教学提供了可行性。
二、在课程实施中,小组化教学呈现多样性、灵活性
我园的小组化教学既有同一主题中的若干小组,又有不同主题间的几个小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组化教学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多种纬度地去选择各个小组的活动,而小组的形成是灵活的,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功能,它体现了以下几点多样性:
(1)在不同主题中的小组化教学
当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出现时,教师要审慎其是否蕴涵着教育价值,以便和幼儿共同确定研究主题。幼儿的兴趣是呈辐射状的,而不是一条直线,幼儿很可能在同一时间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感兴趣,这时,两个老师就可以同时开展两个主题,给幼儿选择的自由,例如:本学期大一班同时开展了《西游记》和《伞花朵朵》两个主题的活动,两个主题时而同时进行,时而交叉进行。一天,在晨间谈话时,郑杰、姜敏波几个人津津乐道于《神奇的芭蕉扇》,而彭韬等几个则对伞的分类感兴趣,因此他们各自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分别跟着李老师和张老师开展了《神奇的芭蕉扇》和《我给伞儿分分类》的活动,幼儿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的表现,总是能给老师带来惊喜,小组化教学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同一主题中的小组化教学
同一主题活动中,有着丰富的活动内容,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如在《各种各样的规律》主题活动中,我们就分了四个研究小组:自然组、数学组、天文组及生长组,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小组开展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幼儿会从一组转移到另一组,胡珈瑶小朋友最早选择了数学组,过了两个星期,她觉得自己在数学组的研究“成功”了,就来到了天文组,天文组让她对天体运行的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在同一主题中的小组化教学,更能满足幼儿的个体需要,使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尽可能面向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
(3)在区域活动中的小组化教学
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感知、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通常根据主题项目的进展和幼儿一起设置各个区域,并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确定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自行选择各区域,呈人数不一的小组开展活动。区域活动保证了教师成功地进行个别指导,幼儿的各种能力在不同的区域中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幼儿的个性发展水平。
(4)在游戏活动中的小组合作教学
游戏是幼儿最受欢迎的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根据兴趣的不同,能力的差异,游戏内容的不同及游戏角色的分配来选择各小组。如在广告的表演游戏中,第一次幼儿两两结伴成小组合作游戏,第二次幼儿则自由结伴成小组合作游戏……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小组合作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小组内容的丰富性
小组形式是多样性的,小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主题活动《五彩乐园》中,有的小组建造了五彩海洋馆;有的建成五彩动物园;还有的小组建成了五彩照相馆……不同的小组,活动的内容不同,而这些内容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小组内容的丰富性还体现在当某些偶发事件引起幼儿的关注时,我们也可以形成小组开展研究,而不影响其他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这样,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研究内容,也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小组内容不但是丰富的,同时也是灵活的,比如两组幼儿分别研究两个主题,忽然有一天,他们发现两个主题的内容交叉在一起了,于是,两个小组就合二为一,一起研究主题交叉的内容,过一阶段再自然地分开,这样的分分合合,体现在我们的网络图中:
用毛线塑造 圆蜘蛛
更能看出小组内容的灵活性了。
三、在课程实施中,小组化教学引发的思考
首先,小组合作的活动可以让每个幼儿得到锻炼,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事实表明,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在增强,和伙伴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成长起来。另外,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是那么地投入专注,没有一个游离在群体之外,他们真正成了活动的主人。
其次,教师指导更具挑战性,教师素质要求更高了。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仅仅停留在理解了“我是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伙伴”这一层面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教师才能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幼儿,充分挖掘蕴藏在每个幼儿身上的潜能,就如开展区域活动来说:教师要通过深入地观察,掌握孩子的信息,和幼儿一起丰富材料,适时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处理好创设环境与幼儿自由选择探索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地位与幼儿主动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发展的目的,而每一个教师要具备这些素质,只有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才能完成。
最后,在操作中我们发现:小组活动的内容、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更换、材料的多少以及其可操作度等问题,都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惑,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探索,能否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小组合作教学的效果。我们期待着专家、同行们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