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要求人们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人们学会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面对这样一个社会背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适应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此,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进行初步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
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顺利开展,我校首先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程金富校长任组长,并从各学科教研组中抽调年轻骨干教师,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得到人员保证。而且我校实施该课程的教师都比较年轻,平均年龄30岁左右,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勇于面对新挑战,为课程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内容及现实意义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教师缺乏对它的认识,所以加强师资培训是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前提,为此,我们组织了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到溧阳市城镇中学观摩了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览。派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贺丹君老师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培训。组织教师去溧阳市一中参加了光华中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经验介绍报告会。除此之外,我们也组织我校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了理论、文献学习,加强校本培训,通过以上活动,让教师认识到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质及现实意义,通过参与、讨论、协商,初步确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线索与操作形式。
三、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确保综合实践课程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法规性”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综合实践课程每周安排了三课时,使课程实施得到了时间上的保证。但我们在具体时间安排采取灵活措施,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根据需要,我们在每周安排了三课时,但课时分散,有时在实践时,一节课时间太短,特别是在作一些社会调查时,一节课根本不够用,所以我们便采用调课的形式,将三节课都调在星期五下午的二、三、四三节课,使大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能顺利开展。
四、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性、人本性、生成性”,积极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发性、人本性、生成性”三个特点,其主要含义是: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发性”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由学校进行开发;
(2)不能把学生排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之外;
(3)家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
(4)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尤其是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人本性”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追求学生学到了多少间接知识,而追求学生实践活动以后积累更多的直接经验;
(3)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由7个主题词构成的主线:“经历”、“感受”、“探究”、“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4)要坚决杜绝由教师设计好方案,学生被动地执行方案的现象。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
(1)综合实践活动“生成”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
(2)综合实践活动“生成”于学生的周边环境;
(3)综合实践活动“生成”于学生的生活;
(4)综合实践活动“生成”于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过程之中;
(5)要坚决杜绝:拒绝学生改变研究专题、研究方向,只准按“规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现象。
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的以上三个特点,经过我校全体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商讨,确定了以下综合实践课程资源。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
(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
(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
(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
(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域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
(6)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
(7)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
在确定了以上课程资源后,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参与某一项,而是提供以上七大板块,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等,确定其它活动主题。由于我们在实践综合实践过程中重视了“人本性”,即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又因为我们提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性”,即综合实践活动由学校开发,不把学生排除在课程开发之外,同时调动家长、社会、社区力量,使综合实践活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最后,我们重视综合实践的“生成性”,让综合实践“生成”于各科教学,“生成”于周边环境,“生成”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多了一份亲切感,学生并不认为综合实践课程复杂的高不可攀,更由于“生成”于周围的环境,平时的生活,让学生多了一份体验,而学生积累的这种直接体验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所倡导和追求的。
五、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
《废旧电池的危害》
(一)背景说明(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在现代生活中,电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且电池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使用过后,就随手扔掉,却没有认识到小小电池对我们环境的危害
(二)这项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废电池的危害,知道废电池中重金属对水源、土地的巨大破坏性,我们让学生去化学实验室向化学老师了解电池的主要成份,让学生进图书馆,上网查询等方式,搜索有关废电池危害性的相关信息,让学生认识到废旧电池的危害性,争做“环保卫士”,也让学生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三)调查研究的整体思路与安排(到哪里,调查什么,分几个阶段进行)
调查主要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校外参观考察,观察抛弃的废电池对土壤的影响。
第二阶段:去实验室,上岗,去图书馆查询有关此方面材料。
第三阶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情况。
第四阶段:听老师讲课,做实验等方法,找到解决办法。
第五阶段:利用掌握的材料写出论文
(四)调查研究的活动计划
调查采用合并课节的方法(即将分散的综合实践课调整合并到周五下午)去校外、图书馆等进行调查、研究,由任课教师指导,并聘请一些社区内和部分有相关知识经验的专家、家长等作讲座,指导学生做实验等,让学生自己写出调查报告、论文。
(五)优势和困难
1、优势:废电池随处可见,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校化学实验室有专职实验员,便于学生进行实验、论证。
2、困难:部分家长不配合,认为没事找事做,废电池都扔了几十年了,也没有见到什么明显危害,学生难以找到明显的证据,说服家长配合支持(废电池的危害是长期的,缓慢的,不会立刻呈现出来)。
(六)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1、让学生认识到废电池的危害,从我做起,争做“环保卫士”。
2、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亲自问卷调查,培养一定的总结、归纳、分析能力。
3、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争取发表在埭头中学网页上去。
溧阳市埭头中学综合实践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