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学校方案>>文章内容
紧扣活动主线 拓展学生发展空间-----遥观初中
信息时间:2003-12-04     阅读次数:
 

一、课程的特点及价值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本轮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它要求超越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是以专题的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它注重学生在实际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它突破了教材、课堂、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它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自我)、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它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关注了学生的生存状态,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它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的,它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发展了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它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它让学生在活动的经历中获得亲自参与研究和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并提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形成合作和分享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道德,使学生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课程实施之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全新的课程,它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但同时在教师、学生眼中,它又是陌生的课程。面对这种课程,认识上会存在误区:就教师来说,本课程的价值意义究竟何在?它与学生的发展关系究竟如何?它究竟如何实施?它与我所担任的学科教学有关系吗……就学生来说,也同样面临着困惑,如:如何开展活动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自己能得到什么?更主要的是能不能提高自己的分数,有益于自己的升学?面对这些问题,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有效的实施,我校抓住动员发动、培训研讨、制度保障三个环节,推进课程的组织实施。

1、动员发动

2002年暑期开始,组织全体教师反复学习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让全体教师逐步深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价值,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不断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使全体教师能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使教师认识到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使全体教师在对课程开设的意义统一了认识,明确了自身的职责。

同时我们还利用黑板报、开学典礼、学生大会等阵地向学生反复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也让本课程的特点、意义有清晰的认识,调动了学生参与本课程学习的热情。

正因为本课程是全新的课程,它贯穿了学生的整个生活时空,因此它的顺利实施需要良好的社区环境,需要家长的有力支持。为此,我们学校利用社区联谊活动,向社区宣传新课程理念,争取取得社区的支持,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向家长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意义,为课程的实施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通过以上对教师、对学生、对社区、对家长四个层次的宣传和发动,使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大概的了解,这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资源环境。

2、培训与研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个新的课程形态,对全体教师来说是个新生事物,课程如何组织、教师如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评价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在教师脑中还是一片空白,这些问题不解决,课程是无法落到实处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紧抓住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这一环节,加大培训和研讨力度,着力提高全校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按集各类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章组织教师学习,使全体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实质和价值、课程的设计、课程涉及的领域、课程的实施办法、课程的评价与管理有清晰的认识。

2)邀请专家来校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讲座、进行现状指导,组织教师反复学习郭元祥教授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讲座的录像。

3)以点带面,通过课程骨干教师的提高,带动全体发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校派员参加了区教研室、市教研室组织的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研讨,派教科室主任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部分教师去兄弟学校学习、观摩,考察兄弟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

4)加强校本研究,提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水平

A、新课程改革开始后,每学期初,我们组织课改的实验教师进行学习研究,从学生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校和地方资源特点出发,设计若干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形成活动菜单,将活动菜单发给学生,调查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专题作适当调整,形成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思路,确定各专题的指导教师。

B、每学期期中,我们召开指导教师研讨会,总结活动指导中形成的经验,研究学生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实施思路。每学期我们都要举办一至二次综合实践活动观摩课。指导教师或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或组织学生进行方案论证,或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成果展览和交流。通过观摩,教师们相互借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C、每学期结束时,我们一方面组织活动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形成下学期课程实施的思路;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切实在活动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我们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形式,举办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览,通过展览激发学生成就感。学期结束时,要求各班以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的形式开展“我在活动中”、“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经历、感受、收获、反思。

3、制度与管理

课程的实施,还依赖于管理的创新和具体制度的保障,为了使本课程能顺利、高效实施,我们: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分管校长把关,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设计课程实施思路,研究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监控课程实施进程。

2)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情况作为教师常规考核内容,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范畴,并设立相关的奖励措施。

3)对活动专题的设计、指导过程的记录、和学生成果的收集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按规范整理资料。使已有的活动专题和活动指导方案形成系列,将成功的案例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

4)将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对学生总体评价的体系。

我们在学生成长记录袋《成长的足迹》中,专门辟出栏目,让学生记载自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感受,让老师、同学和学生自己对学生个体进行总体评价。

三、课程的实施情况

经过将近一年半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已成功指导学生围绕十多个专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打通了学科之间的界线,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意识,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找到了一些有益的途径。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较成功、较典型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如《还河一片清流澈——社区水污染的调查和思考》(陈敏华校长、梅建芬老师、顾红玉老师指导)、《设计我们美丽的校园》(张剑芬、沈炼等老师指导)、《砖瓦——遥观的尴尬与骄傲》(谈秀芳、钱英姿、恽振雄老师指导),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过程严密扎实,既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经历和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打通了学科界限,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活动中去,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激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陈敏华校长指导的“还河一片清澈”活动,本来课题设计的出发点是针对本地区水污染情况严重的状况,让学生调查水污染的现状,分析地区水污染对环境、居民生活、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污染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而且有的问题是可以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的。于是学生们又主动邀请物理老师梅建芬、化学老师成红玉作指导,了解污染的源头,提出处理方案。最后学生以翔实的资料写出了调查报告,描述了地区污染的现状,分析了污染原因及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并从学生的视角,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学生还将活动拓展到具体行动,他们向全体师生发出了“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在校园内设立废电池收集站;走进社区,向市民及家长宣传环保意识。通过这些细小而切实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增强了学生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意识。

又如《设计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一专题活动,本来活动设计是立足于校园环境建设,让学生设计如何让校园环境更美观。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不断丰富活动主题,拓展活动范围。后来,该活动又变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小专题:“了解我们的学校”、“展示我们美丽的校园”、“告别校园不文明现象”、“设计我们的校园”,活动的内容拓展到了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及未来畅想;了解校友成功的足迹,并从中获取启迪;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使校园更美观;如何从我做起,使校园更文明、更富有现代意识;如何从现在起,为校争光。最后学生活动涉及到了科学、人文等各个层面,既丰富了学生知识,又强化了学生作为学校一员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一次真正的全面的自我教育。该活动指导方案已在武进区主办的《新课程》杂志发表。

遥观曾是砖瓦之乡,遥观的砖瓦制造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京的明代方城墙上,就有“青城砖”字样的砖。砖瓦业既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遥观人,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它对遥观经济的起步发展作出过辉煌的贡献,但也使遥观的地区文化环境面临困惑和尴尬,这本身就是得天独厚的地方课程资源。对此我校几个老师设计了“遥观砖瓦业的历史与现状”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让学生去了解遥观砖瓦业的悠久辉煌的历史,了解砖瓦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分析砖瓦业对遥观经济文化的影响。分析砖瓦业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分析遥观砖瓦业生产面临的困境并思考对策。通过活动使学生丰富了经历,增加和丰富了学生的隐性知识,使学生得到了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

四、课程实施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理想的课程,无疑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和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但是,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因素在制约着我们,使现实课程与理想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较特出的问题是:

1、认识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带给学生的是大量具体的隐性知识,带给学生的是丰富的经历和体验。而这些是很难用量化的分数和具体的试卷来衡量的。它的作用需要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以后的发展中才能慢慢具体体现出来。在目前的考试方式和招生制度下,出于急功近利思想,部分老师会认为,这与我所教的学科有什么关系,它能提高我的教学成绩吗?应付应付罢。部分家长也会认为最终决定孩子前途的是中考分数,开展综合活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单科(主科)学习时间。有了这种认识,无形中影响了家长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和配合。

2、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是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整个社区。因而要使活动顺利开展,必须有良好的社区环境。有些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实践等活动的背景是整个社会,如何加大宣传力度,使整个社区有认同感,也参与到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来,为学生发展提供有益的社区环境,这也是我们面对的新课题。

3、教师的指导能力问题。教师是学科教育培养出的教师,教师也已长期习惯于单科教学,现在面对这个陌生的课程,他们的指导能力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4、学生的适应问题。学生习惯于依赖家长,依靠教师。现在要他们独立地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去经历,感受体验……他们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都有赖于在活动中加以提高。

以上问题已成为制约综合实践课程走向理想课程的瓶颈,急需我们在课程实践中加以研究,寻找解决的对策。

 

 

                                        武进区遥观初级中学  

陈敏华  恽振雄

200311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