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形态,对养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对学校师资、社区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对学校利用资源、开发资源能力的挑战与考验。我校自去年秋季起,主要在七年级中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充分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适应我国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深感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实践与评价已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我们有责任把这项课程开设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好。为保证活动课程的顺利推进,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从各学科教研组抽调专、兼职教师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其成员全部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课题组成员,确保实施与研究同步开展。
在校内,领导小组协调学校各部门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各种物质便利条件。购置档案袋,存放学生的各类资料、成果和教师对活动的建议、评语,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成长足迹;在校外,领导小组积极协调社区活动,寻找、挖掘课程资源。
二、认真学习,制定计划
我校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基础上,组织教研组、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著及常州市示范初中协进会总课题组的研究方案;到常州市一中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报告会,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基础教育课改动态》及时了解常州市的课程改革动态,积极参加溧阳市教育局举行的基教课改研讨会,学习兄弟学校在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方面的经验。为促进全校教师尽快构建新课程理念,转变自身角色,优化教学方式,我校充分利用市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李镇西、杨裕前来校作新课程报告会,并开展互动交流,深受老师们的欢迎。通过校本培训、组内协商、学生调查,共同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与操作方式,制订了课程开设方案,形成了各项活动的实施计划,确保每周2—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得到落实。
三、组织实施,力求实效
从去年秋季起,我校严格按照方案和计划进行操作,顺利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正常开展。
1、探究自然世界
开设这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关爱生命,关注环境,节约资源,并服务于社区,让周围的人也有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我们开设的活动课程有:①根据所处新昌镇的卫生实际状况,首先组织学生面向附近的工厂和农村进行卫生宣传,参与拣拾被扔弃在外的农药瓶袋,参与农村劳动,然后发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废物回收与处理装置。学生兴趣强烈,参与程度很高,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建议,有的还被镇创卫领导小组采纳;②新昌镇地处半圩区半丘陵地区,以104国道为中心轴线,向南是圩区,向北是丘陵。丘陵地带分布着很多花草、茶叶、菌类栽培、养殖专业户。我们联系了一家规模最大的食用菌栽培中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邀请种植专家和学校一起编写了教材,通过实地观察学习、请到学校作讲座、学生亲手种植等形式轰轰烈烈地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该课程已成为我校重点建设的活动课程;③在调查中发现,校园草坪的养护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我们请专业生物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研究,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网络知识查询信息,配合学校花木管理人员对草坪进行养护。
2、关注社会生活
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确立热爱家乡,努力学习的意识,我们把“打扫一条街道,为美化家乡出份力”作为一项课程来实施,配有专门辅导人员,使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得到政府和社会群众的一致好评。
学校地处104国道旁,交通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为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掌握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应变能力,我们因势利导,开设“关爱生命,遵守交规”的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学习交通法规,观看有关VCD、图片展,并与南渡交警中队成功举办“交通安全知识竞赛”。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及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起点阶段,我校设想先在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以此为基础,整合人力物力资源,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比如,语文教研组带领学生开展“民风民俗”的研究,数学教研组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物体高度方法的专题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3、感受自我成长
为了让学生学会了解自我、分析自我、发展自我,学会自主、自立、自强,开发自我潜能,我校开设“电教系统的操作和使用”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器材的购置、计划、组装、操作,达到了解使用、开发的目的。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为学生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为了引导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我们经常组织优秀学生向全班、全校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等到途径,动员家长、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管理、学生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成长记录袋的教育评价功能,经常开展记录袋展示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提高。
四、正视困难,反思改进
应该说,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常开设作出了不少努力,但在实施过程中,还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与不足。
——师资力量跟不上。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较宽泛的专业知识,最好能在某一方面有显著的特长,或者在社区能请到相应的专业人士。但这在我们农村学校、社区有困难,师资力量的滞后情况影响了各类课程的深入、有效实施。
——经费成为制约因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如师资培训、外出参观考察、其它物质准备等,但目前我校负债较多,导致有些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社区力量没有得到广泛动员,资源挖掘力度还不够,家长对活动课程的认识和支持不能到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阶段我们将认真总结课程实施情况,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进一步争取社区和家长的配合、支持,充分挖掘各类资源,不断调整、改进计划方案,力求三学年一贯整体化,为在后续年级中高质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溧 阳 市 新 昌 中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