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学校方案>>文章内容
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溧阳市燕山中学
信息时间:2003-12-04     阅读次数: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它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它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能够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我们初一语文课题组从课程性质目标的理论探讨、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设计、活动的评价策略等都做了深入而又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1、因材施教,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针对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课题组尽量利用局域网、校园网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为学生进行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并且提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引导和鼓励学生要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积极寻找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关系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如:《关于校园绿化情况的调查》、《澜沧江水域的污染情况分析与对策》、《世界著名文学家生平探究》、《重金属对水源、土地破坏的研究》《对中、西式饮食的对比与分析》《我眼中的SARS》等等。在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后将有同一方面兴趣、爱好、选择同一研究课题的学生有机组成研究小组,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合作小组的规模一般在510人左右,提倡自主自愿结合。在这里,合作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很多知识,而且发扬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与分享,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2、立足学生发展,搭建宽松的环境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它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尤其注意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操作、服务、劳动实践等,因而,让学生亲历和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按照这个标准,我校尽量为每个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平台。学校不仅健全了网络教室、标本室、书画室、图书阅览室、实验室、舞蹈房、健身房、乒乓场等学生活动场所,而且对校园内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改造:在教室墙壁上添置了雷锋、赖宁、詹天佑等名人的画像;在学校橱窗里开辟出“文化长廊”,橱窗里展出的都是学生们优秀的书画作品和小发明、小创造。另外,我们还定期开展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民族教育等专题教育。总之,我们课题组尽量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活动,把学校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争取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育人天地。

3、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在内容开发过程中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四大领域有机结合起来,即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渗透于其他几个领域的学习中。它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强调把学科教育、社会教育、品德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做到有机的融合。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时,不应该再像学科课程那样,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而应该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因地制宜,因人而易,因材施教。

1)、立足教本,扎实教学。

    本套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涉及面广,包容量大,有劳技和科技的知识介绍,有生活和社区的实践,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活动编排上,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加深。比如说低年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兴趣,中年级就侧重于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年级又是对学生的一些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训练等。它不仅为我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模本,而且便于操作,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在使用这套教材时,作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教学活动。

2)、校本结合,灵活教学。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它的环境布置,硬件设施等,往往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带来很大的帮助。对于教材上选用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只能凭借一些理性的思考去理解,领悟,感受,没有真正的感性上的认识,因而收获不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不能一味地照搬教材,而要能够联系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学校现有条件的优势,赋予教材以“活”的“生命力”。比如说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时,就充分借助校园的环境建设,开展了诸如“网络世界游一游”、“图书室里查一查”、“实验室里做一做”、等亲历亲为的活动,让学生把教材上的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活”用了教材,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3)、走入社会,开拓创新。

      社会是个大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多来源于社会与生活实际。它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调查,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如何达到这一个目的,关键要看我们怎样去设计活动了。我们确立了适合学生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到各行各业。我们不求让孩子对某一项内容,某一点知识有非常精深的了解,只求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社会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团结、合作、交往、创新的能力和精神,这是给孩子们的最大的财富。在开展《了解为我们服务的人》活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人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和了解社会上人们所作的服务。再重点选取清洁工这个最普通的职业,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生活时时离不开这些平凡人的服务。活动中让学生走近清洁工人,进行现场采访,通过互动的情感交流,加深学生对服务人员的崇敬之情。把清洁工请进教室,谈他们一天的辛勤劳动。最后,每一个学生自己设计一张精美的感谢卡,分别送给一位为我们服务的人,在设计卡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均获得发展。

4、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

    一切为了学生,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在每一个主题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从每个活动的确定问题开始,到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直至得出结论,都应是自己独立去完成,教师仅仅起到帮助和引导作用。在每一个主题活动中,学生表现怎样,能力发挥如何,有哪些体会和收获,不仅仅是教师说了算,班级同学有发言权,学生本人更具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时,就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在评价方式上既可以是学生单独自我评价,同学相互点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相结合;既可以是对活动中某一项内容或某一步骤,也可以是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但不管采取哪一种评价形式,都要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又包括集体的自我评价。因为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压力减小,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可以使学生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其实是一种“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注重的是过程。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生产出超历史的新知识,而是要让他们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开展评价时不应过于看中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多少以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从一定意义上讲,只要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无所谓“失败”。即使探究活动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正确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他们一种伟大的收益,我们都应该给予一种全新的、始终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他们。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把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正是一种使儿童的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好形式。作为一名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理所应当树立与时代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为这门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相信,伴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它必将会成为未来课程发展的一个焦点,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课题组负责人:项菊萍

  员:史冬梅、张凯明、周惠、狄娟、朱华忠、杨小渊、芮慕兰、吴小兵、王田方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