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周勤奋
副组长:赵达忠、王鹏程、戴世平
组 员:邵向阳、魏丽芬、卞晓忠、周锋、施正新
2、分析本地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必须体现地方特色,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寨桥镇地处滆湖鱼米之乡,不仅有丰富的淡水渔业资源,而且有与此相关的丰富的人文资源。
寨桥镇近3万人口,水产养殖面积有近4万亩,人均约1.3亩(已超过人均耕地面积),占武进区养殖面积的23.5%,渔业人口达5200多人,还不包括与渔业生产有关的饲料加工及其它与渔业有关的服务业,每班中与渔业生产有关的学生的比例超过20%。
寨桥镇的渔业生产以及由此生发的鱼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滆湖地区传统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在许多地方难见难闻的各种传统的渔具渔法都曾在此采用,其中一些正初步消失,非常有采集、整理、介绍的价值。
而且,现代渔业生产也名闻遐迩。寨桥镇所在地不仅有武进区淡水养殖场,武进区特种水产推广中心等水产养殖基地,而且有国家级江苏省团头鲂良种场和江苏省滆湖河蟹养殖科技示范园,有名列“中国百强水产交易市场”、“常州市重点市场”的“江苏省滆湖水产批发市场”等科技含量较高以及贸易规模较大的部门和企事业。这些基地、部门和企业,不仅可作学生的综合实践的基地,而且这些单位的许多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作为校本课程的校外人本资源。
3、确定开发《滆湖鱼文化》课程的总体目标
在分析与研究《滆湖鱼文化》的课程需要的基础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确定开发《滆湖鱼文化》课程的总体目标:立足全面主动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本校所处滆湖地区的渔业生产为基础,指导学生主动开展鱼文化的学习与研究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拓展知识,增长经验;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发展兴趣,培养自我。
4、编制校本课程《滆湖鱼文化》的结构提纲
在明确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和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经讨论决定把《滆湖鱼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时间定于2003年5月—9月;先由蒋坤荣老师编制校本课程《滆湖鱼文化》的结构提纲。
《〈滆湖鱼文化〉结构提纲》内容涉及滆湖的自然环境,鱼类种群,传统的渔具渔法,养鱼业的产生和发展,鱼文化赏析,营养与烹调,民俗风情,渔业贸易以及滆湖渔业的未来等9大类。各类内容分别设置阅读、观察、思考、调查、采访、参观,到图书馆、网络查询资料,以及朗诵、写作、讲故事、画图画、唱歌、烧菜、出板报、水质监测、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议,该提纲获得通过。在此基础上正式确定《〈滆湖鱼文化〉课程结构》:
第一章 滆湖的概况与形成
第一节 自然概况
第二节 水文特征
第三节 滆湖的形成
第二章 滆湖的鱼类种群
第一节 淡水鱼类的"四大家族"
第二节 常见淡水鱼类的生活习性
第三节 滆湖鱼类家族成员的变化
第三章 滆湖渔业中的捕捞
第一节 网类渔具和渔法
第三节 渔具和渔法的演变
第四章 滆湖的养殖业
第一节 养鱼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特种水产的养殖
第三节 繁殖保护区的作用
第五章 文化中的鱼
第一节 汉字中的鱼
第二节 古诗中的鱼
第三节 关于鱼的传说
第四节 古代散文中的鱼
第五节 现代小说和散文中的"鱼"
第六节 笑话中的鱼
第七节 图画中的鱼
第八节 音乐中的鱼
第九节 戏曲艺术中的鱼
第六章 膳食中的鱼
第一节 鱼的营养价值
第二节 常见鱼的几种烹调方法
第三节 一些常见鱼的药用价值
第七章 民俗风情中的鱼
第一节 礼仪往来中的鱼
第二节 婚庆喜宴中的鱼
第三节 祭祀中的用鱼
第八章 滆湖的渔业贸易
第一节 传统的渔业贸易
第二节 现代专业化水产市场的兴起
第三节 大型渔业集市贸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九章 滆湖渔业的未来
第一节 加强综合治理 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节 发展现代渔业 建设美好家园
5、编写《滆湖鱼文化》开发指南
第一章 滆湖的自然概况与形成
这一章拟设三节。第一节介绍滆湖的地形特征,自然风貌,滆湖的形状、面积以及周边乡镇等;第二节介绍滆湖的水文特征,附近主要的流河等;第三节介绍滆湖的形成,要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解释,附录可增设一些传说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与人文性。这三节要从地理、环境以及滆湖变迁的角度进行介绍。
第二章 滆湖的鱼类种群
这一章拟设三节。第一节介绍滆湖淡水鱼类的四大家鱼;第二节介绍鱼类常见的几种生活习性;第三节介绍滆湖鱼类种群的变化,这三节要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介绍。
第三章 滆湖的捕捞业与养殖业
这一章拟设三节。第一节介绍传统的渔具渔法;第二节介绍现在的渔具和渔法;第三节介绍野蛮捕捞对鱼类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三节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工具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在介绍中要体现地方特色,使学生了解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可让学生了解渔业的艰辛劳动。同时也要讲清人类的经济活动,应与自然环境协调,人类的经济活动如果以破坏生物、生态平衡为代价,那末,受害的必然是人类自己。
第四章 滆湖的养殖业
这一章同样拟设三节。第一节讲养鱼业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介绍养殖业的前景,以及特种水产的养殖;第三节介绍繁殖保护区的作用。这三节的设置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表明人工繁殖和人工养殖对发展渔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同时要介绍一些特种水产,这对发展滆湖地区的经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附录中,可介绍一些养鱼的一般管理技术。
第五章 文化中的鱼
这一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暂拟五节。鱼在文化中的渗透现象非常广泛,汉字、文学、美术、音乐、戏曲等,各章节要突出鱼文化的文化性、艺术性和人文性,要体现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这一章的各节内容,可以是学校有关文化教学课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相对独立于课堂文化教学之外的内容和形式。总之,这一章的教材编写和活动设置一定要全方位地展现鱼文化对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幅射,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第六章 膳食中的鱼
这一章拟设三节。第一节介绍鱼的营养价值;第二节介绍几种鱼的烹调技术;第三节介绍几种鱼的药用价值。这一章内容设置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养成关心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章与生活贴近,家长、老师、厨师都能成为鱼文化课程中开发的人本资源。
第七章 民俗风情中的鱼
这一章拟设三节,分别是祭祀、办丧、婚庆喜宴和礼仪往来中有关鱼的风俗。这一章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良好习惯。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鱼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向学生灌输人文生活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在祭祀办丧这一节中要注意人文思想的渗透性,这对学生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科学观念,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八章 滆湖的渔业作用
这一章拟设三节。传统渔业贸易方式,现代渔业贸易以及规模化,专业集市贸易。这三节要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进行阐述。通过这几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业和商品贸易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滆湖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九章 滆湖渔业的未来
这一章拟设两节。第一节谈加强综合治理,改善滆湖水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素质教育中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怎样才能和谐相处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节中,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依法治水,依法治湖这方面的知识,要介绍一点《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和有关方面的法律知识。第二节要立足未来,介绍怎样保护滆湖环境,在发展水上旅游,鱼文化的休闲方式方面作一点探索,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6、在教师申报基础上确定编写组成员
在《滆湖鱼文化》开发指南编写完成后,学校向全校教师公开《滆湖鱼文化》开发指南,邀请教师积极申请参与《滆湖鱼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滆湖鱼文化》开发指南为教师参与《滆湖鱼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指导,许多教师根据《〈滆湖鱼文化〉开发指南》申请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申请教师的开发能力与优势,研究决定:由蒋坤荣老师担任《滆湖鱼文化》校本课程编写组组长,魏丽芬、邵向阳为副组长。同时由蒋坤荣老师担任《滆湖鱼文化》教材的主编兼责任编辑,由魏丽芬、邵向阳、陆晓梅任副主编,由蒋坤荣、魏丽芬、陆晓梅、邓和平、周洁、吴小燕、邵向阳、许昌松等任编写组编委。由周勤奋、赵达忠顾问。
7、多方面、多渠道收集信息分章节完成编写任务
校本课程编写小组成立后,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解读》等理论性文章,统一认识,服从领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原则,多方面、多渠道,广泛收集信息,静心、潜心创作,逐字逐句反反复复修改,力争做到图文并茂,体现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统一,体现新课程理念,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滆湖鱼文化》校本课程。
8、把《滆湖鱼文化》校本课程内容做成网页,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