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历史调查研究
指导老师 武进区马杭初级中学 张燕萍
【研究目标】
中国大地上沉淀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在这块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创造了各自丰富多彩的地方历史,组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了解中国地方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常州武进历史调查研究”的活动,就是使大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去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是如何建设家乡的,以及现在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研究课题】
常州武进历史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
有关常武历史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延陵季子”——季札,以后常武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代代相传,以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常武历史。淹城遗址的古朴神秘、常州画派恽南田的洒脱浪漫、“常州三杰“的斗争与奉献、……无不一一记载在册。开展对常武历史的调查研究,让大家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寻根问祖,从而为家乡的新貌而自豪,树立勤奋学习、建设家乡的信心。
【研究过程】
(1) 先作研究准备,利用星期天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有关资料。
各研究小组利用星期天对家乡的春秋遗址——淹城遗址、革命家故居(瞿秋白故居和张太雷故居)、东坡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向有关管理人员询问有关事迹,搜集各类资料,如古遗址的有关图片、有关传说、常州三杰“的英勇事迹、东坡公园名称的由来等。
另外、上国际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还查阅了各种图书、期刊、报纸,搜集常州武进地区不同时期名称的变迁。从而培养了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
(2)各小组围绕本组的研究主题展开探讨,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整合,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并为研究主题补充新材料而再次展开调研活动,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3)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主题,以本组的资料为依托,撰写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
(4)本次调查研究约需15课时。
【相关课题】
(1) 河流与乡镇经济发展的关系。
(2) 常武地区庙会的发展史。
(3) 从滩簧到锡剧的演变。
(4) 苏东坡与常州。
(5) 阖闾墓的发现与挖掘。
【研究资料】
参考网址如下:
(1) 东坡之窗:
(2) 中国戏剧网:
(3) 中国民俗大展:
(4) 创慧教育网:
参考书目如下:
(1) 庄之明.中国孩子的疑问:中国民俗篇.北京:中国少儿出版社。
(2) 陈弼、苏慎.苏东坡与常州.中国社会出版社。
(3) 常州武进教育局.常州武进历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武进县志》
【学生论文】
常州、武进名称的更迭
武进马杭初级中学 初二(6) 丁昕漪
常州、武进地处太湖平原西北部。广袤的太湖平原,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植被,众多的河流湖泊,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常武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商朝末年,周部落首领古公壇父的儿子泰伯和仲雍,自愿放弃王位,带领一批人从陕西南奔到荆蛮之地的江南,入乡随俗,“断发纹身”,做了当地老百姓的首领,建立了一个号称“句吴”大小国,从而开创了吴国的历史。因此,常武地区古属吴地。
公元前547年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季札被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延陵”从此成为常州历史上第一个见于史籍的名称,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223年,秦攻克江南,设延陵县,属会稽郡。西汉初年,改延陵为毗陵。王莽建“新”朝时,改毗陵为毗坛。汉光武帝时,又复名毗陵。
三国时,毗陵属吴国。吴设置毗陵典农校尉,主管屯田和民政事务。公元234年,为纪念平定武陵地区少数民族叛乱,孙权下诏改丹徒为武进,武进的名称始见于文。
西晋灭吴后,改毗陵典农校尉为毗陵郡。东晋时,晋元帝因避东海王司马越的儿子司马毗讳,改毗陵郡为晋陵郡,常州因此又有了晋陵之称。从此,晋陵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东晋时,战争席卷黄河流域,大批北方人南迁。为缓和南北士族矛盾,朝廷实行侨寄法,侨置郡县,当时晋陵郡内侨郡有南东海郡、南东莞郡,侨县有莒县、东莞县、姑幕县、兰陵县等。梁武帝时,取消侨寄法,取消侨置郡县名称,而晋陵境内的兰陵独不废,并成为江南正式郡县之一。其原因是齐梁两朝开国皇帝萧道成、萧衍都是南兰陵人。因此今武进的万绥有“齐梁故里”的美称。兰陵这个名称从东晋开始,至隋初废除,沿用了200年。
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治理,废郡置州,在常武境内废晋陵郡,设置常州。州政府起初设在常熟,后移于晋陵,从此有了常州之名。唐朝地方行政建制也是州县两级。唐政府在常武地区置常州,辖晋陵、武陵、无锡、江阴,四县俱为望县。“江东之州,常州为大”。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的发展,常州在全国的位置上升。
唐末五代,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断争战。常州地处中吴,“九年中陷城11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统治者加紧了对常州城墙的修建,唐末到五代修建了重叠的三道城墙,使常州在军事上又有了一席之地,号称“中吴要辅”。
974年,宋太祖下诏令吴越钱椒攻取北南唐所占的常州。宋朝,常州为府,属江南道,管辖晋陵、武进。元朝时,为加强统治,推行行省制度,常州于1277年为路,属江浙行省,管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四县。明朝初年,以应天(今南京)为京师,明太祖废行省,常州直属六部管辖。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常州直属南直隶管辖。万历末年,为避讳明光宗朱常洛名,改常州为尝州。清朝时,常州为府,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和江阴靖江8个县均为常州府辖区,故有“八邑名都”之称。
从此以后,就未有大的变化。1982年3月,国务院确定常州王位继沙市之后全国第二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常州成为上海经济区的组成部分。次年3月,武进、金坛、溧阳三县划归常州市领导。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常州市及所辖三县为对外开放区。1995年,武进撤县建市。2002年5月,武进作为一个区正式并入常州市区。
春秋古韵——淹城遗址
武进马杭初级中学 初二(6) 杨丽
在常州南郊,有一个神秘而又令人着迷的地方。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它文化底蕴深厚,如迷宫般的形制和数以千计美仑美奂的出土文物;它风光旖旎,风景如画,巍峨的城墙,碧绿的河水,到处松柏葱郁,柳竹掩映,林木叠翠,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置身于此,犹如进入一个世外桃源。这就是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淹城遗址。
淹城建于春秋晚期,是我国目前同时期古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建筑形制,在我国的城池遗存中,可谓举世无双、绝无仅有。因为当时的城池大多只有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而三城三河,在国内只此一家。
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淹城面积的大小,正好和《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合。淹城的城墙,系用开挖护城河所出之土堆筑而成,三道城墙均呈梯形,现高3-5米,墙基宽30-40米;三条护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宽30-50米,最宽处达60余米。
淹城四周一公里范围内,原有大小土墩数百座,现仅剩70多座。在淹城外城的西部南北向排列着三座高大的土墩,俗称头墩、肚墩、脚墩。关于这三个土墩,有一段非常动人的故事。传说淹君有一个女儿,叫百灵公主,长得如花似玉,是淹君夫妇的掌上明珠。百灵公主心地善良,知书达礼,喜欢种桑养蚕,纺纱织布,酷爱琴棋书画,且能歌善舞,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勤劳姑娘。野心勃勃的留王之子,骗取了淹君的信任,被淹君招为驸马。有一天,驸马乘淹君外出之际,盗用百灵公主的名义,骗得了后花园的钥匙,偷去了淹君的护国之宝——白玉龟。淹君回城得知白玉龟被盗,大发雷霆,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百灵公主处死,并碎尸三段,分葬三处。当弄清事实真相后,淹君后悔莫及。翌年春天,淹君亲临公主墓前,培土植树,以示忏悔和怀念。现在的头墩、脚墩、肚墩,即为百灵公主头、肚、脚三个墓葬地。
淹城已经历了2500余个春秋,尽管东汉对其不断有记述,但真正对淹城进行研究,只有近70的历史。1935年卫聚贤、陈志良等考古学者首次对淹城进行了实地调查,确认淹城为一处古代居民的活动遗址,并发表了《淹城访古记》一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 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内城河出土3艘独木船和一批青铜器、几何印纹陶器,这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内涵,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轰动。80年代初,随着江南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文化面貌不断得到揭示,以及吴文化研究的深入,淹城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纷纷来此勘察淹城,发表了不少论著,特别是1986年5月至 1991年8月,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队对淹城进行为时6年的考古发掘,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积累了一批科学的考古资料,这为全面研究淹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常州武进历史名称的变迁
武进马杭初级中学 初二(6) 郑佳琪
常州武进历史文化悠久,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名称也是一改再改。下面,让我来说一说她变迁的经过吧。
最早的、在史册上有记录的是“延陵”,这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个儿子季札被封于此,史称“延陵季子”,他德高望重,以信义为重,淡泊名利,三次推让王位,有关他的历史已成为千古美谈。自春秋吴越争霸中,延陵又因吴的战败而成
了越国的领土,后来越国又为楚国所灭,延陵并入了楚国版图,成了他的一部分。
秦汉时期,在延陵的基础上改名为毗陵。三国时期毗陵隶属孙吴。吴设毗陵典农校尉直至西晋灭孙吴后。司马氏皇帝改毗陵典农校尉为晋陵郡。东晋时期,晋元帝因避东海王司马越儿子司马毗的讳,改毗陵为晋陵郡,常州因此又有了晋陵之称。同时晋陵在此以后也成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东晋时,战争席卷黄河流域,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当时逃至常州武进地区的多为山东兰陵县人,缓和南北方士族地主间的矛盾东晋政府在常州武进地区侨置南兰陵郡和南兰陵县。南朝梁武帝时,取消侨寄法,取消侨置郡县名称,而晋陵境内的兰陵独不废,并成为江南正式郡之一。
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治理,废郡置州,在常武境内废晋陵郡,设置常州,州政府起初设在常熟,后移至晋陵,从此有了常州之名。唐代地方行政也是州县两级。唐政府在常武地区设置常州,常州领晋陵、武进、无锡、江阴,四县俱为望县,史有“江东之州,常州为大”。
唐代末年,五代时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断征战。常州地处中吴,史有“中吴要辅” 之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947年,宋太祖下诏令吴越钱椒攻取被南唐所占的常州。宋朝,常州为府,属江南道,管辖晋陵、武进。元朝时,为加强统治,推行行省制度。常州于1277年升为路,属江浙行省,管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四县。
明朝初年,以应天为京师,常州属江南行省。后明太祖废行省,常州直属六部管辖。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常州属南直隶管辖。万历末年,为必讳明光宗朱常洛名,改常州为尝州。清朝时,常州为府,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和靖江八个县均为常州府辖区,故有“八邑名都”之称。
1982年3月,国务院确定常州王位继沙市之后全国第二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常州成为上海经济区的组成部分。次年3月,武进、金坛、溧阳三县划归常州市领导。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常州市及所辖三县为对外开放区。1995年,武进撤县建市。2002年5月,武进作为一个区正式并入常州市区。
常州三杰
武进马杭初级中学 初二(6) 曹晶
众所周知,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疯狂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常州三杰”为中国革命作了巨大的贡献。
瞿秋白就是“常州三杰”之中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一位了。他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革命文学奠基人之一。1899年,他诞生于常州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在常州府中学堂——也就是现在地江苏省常州中学读书时,与张太雷一起探求新知,关心国事,结为同窗好友。因为家境贫寒,瞿秋白去了无锡乡村小学任教,而他的母亲,因不堪债主的苦苦催逼,服毒自尽,一家人自此离散。秋白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走自己应该走到路。凭着这股劲,1919年他在北京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被《北京晨报》派驻莫斯科,先后两次出席了共产国际大会,见过列宁。1922年经好友张太雷的介绍,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秋白热情宣传马列主义,他讴歌十月革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报告文学作品。
1927年8月7日,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时,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坚决纠正并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33年,瞿秋白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委员。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江西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不幸被捕,6月18日,人民的好战士——年轻的瞿秋白,高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瞿秋白战斗的一生是常州人民的光辉榜样。1985年,市政府在他的故居建立“瞿秋白纪念馆”,邓小平还亲笔为此题词。瞿秋白故居已然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瞿秋白的同窗好友张太雷,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活动家、共青团的创始人。1898年,他出生于常州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幼年丧父,在亲友的资助下才得以读书。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带头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在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的斗争中,积极组织同学上街演讲,宣传抵制日货。1919年张太雷加入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后任共产国际远东局中国科书记、团中央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在革命的危急关头,领导了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不幸在战斗中中弹牺牲。为缅怀张太雷烈士,位于常州市子和里三号的张太雷故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常州三杰”之一的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活动家、青年运动的领袖。他祖籍武进小河镇恽家村,1895年生于武昌,“五四”运动后,他组织“互动社”、“利群书社”,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1921年恽代英创建了具有共产主义小组性质的“共存社”,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主编的《中国青年》在引导广大青年走向革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为前敌委员会的成员,他参加并与周恩来、朱德、叶挺、贺龙等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还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1930年,由于叛徒顾顺章的出卖在上海不幸被捕,第二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