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遥观的骄傲与尴尬
——遥观砖瓦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武进区遥观初级中学 执笔 谈秀芳 恽振雄
一、活动的设计背景
暑假,带着女儿去南京旅游,在攀登中华门城楼时,我忽然发现脚旁边的城砖上有字。但由于岁月的冲刷,行人脚步的磨擦,砖上的字迹大多已模糊不清了,不过还有一些未被人踏到的地方字还能辩认。仔细辩认,竟发现有几块砖头上竟有“青城”的字样,后面还有一行小字,似乎是姓名和年月,可惜看不清了。青城,不就是我家乡一个地名吗?没想到五百多年前建成的明城墙上竟然有来自故乡的砖,这引起了我与女儿的兴趣。我们边走边找,竟找到很多同类的城砖。
其实,砖瓦一向是遥观的特产。初进遥观的外乡人,总会看到一处与众不同的景观:平整的土地上,忽然冒出一个圆形小土丘,上面还有一个烟囱矗立在上面。看到这种情景,外乡人也许会迷惑不解:这是什么东西呢?工厂又不像,说它像个家庭做饭用的烟囱吧,那又不像是人居住的地方,因为没门没窗的。原来,这就是遥观赖以成名的砖窑。相传清乾隆年间皇帝下江南,夜宿运河上,忽见远方红光闪烁,火焰冲天,皇帝惊问是怎么会事,是否是失火。随从回答是此地烧窑所致。所以就有“窑观”一名,后因“窑”与“遥”同名,传名为“遥观”。
开学后的一次活动课上,我把中华门城楼上的发现给同学们讲了一下,这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遥观地处平原,为何当地人以烧窑为业?遥观的烧窑历史究竟有多长了?烧出来的砖瓦有什么特点?烧窑业对遥观的经济有多大的影响?现在遥观的烧窑业又是何种状况?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我们决定开设这一课题,研究遥观的砖瓦发展史。
二、活动的简况
1、活动班级:七年级
2、指导教师:谈秀芳 恽振雄 钱英姿
三、活动经过
1、宣传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
3、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方案的论证;
4、指导学生按照方案开展活动,了解学生活动中的困难,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5、帮助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和反思。
四、活动实施内容
第一步,了解遥观砖瓦悠久而又辉煌的历史。
为了了解遥观砖瓦的历史,我们带领同学就遥观的砖窑业开展一次调查。通过走访老人,查阅乡志,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遥观窑业的知识。
遥观地区的砖瓦窑业始于何时,书上未有记载。据我们此地的老人说,宋朝时,金兵九侵中原,北方人逃难南迁,卜居我地青城地区,他们就在此取土制坯,堆窑烧砖,建房造屋。坊前村附近的第一座烧制砖瓦的土窑,就是这样产生的。从此建农、东村等地也效仿烧制砖瓦了。经历代不断的改进,至清末民国初窑业生产已较兴盛,砖瓦土窑的结构发展为砖石直筒口式窑。这就是我们现在还常能看到的窑。
以前,本地生产的砖瓦,品种较多,一般用于民用建筑,因此,生产品种有许多是根据用户的要求而烧制的。以生产青本瓦,料三分青砖,大小望砖为主,还有斜沟瓦、大板砖、四五方井砖、坟坑砖等。解放后生产八五砖、罗底砖、青本瓦等,淘汰了斜沟瓦、大板砖、四五方井砖、坟坑砖等品种。
旧时,窑户为了打开砖瓦的销路,首先讲究规格质量,从做坯到烧制都按一定的工艺技术要求严格进行,因而烧制出的砖瓦中间是青灰色,两头黝黑,敲来清脆有声,经久耐用,尤其是青瓦,盖房后久不漏水;其次是采用“青城”商标,因“青城”曾是宋高宗南渡宿帐之地,远近闻名,故用“青城”两字刻在砖瓦上,扬名四方,声誉更大。所以明代建筑的南京城墙上就有“青城”字样的青砖。
第二步,了解砖瓦对遥观经济的影响
窑业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制坯者为了抢时间,争太阳,往往是晨曦未露即起, “啪啪啪”的敲击声敲醒了大地,迎来东方的旭日。一早晨的忙碌,把昨天准备好的坯泥做完,仅仅是一天辛劳的开始。半午要为坯整形,还要再去挖泥取土。午饭后先把泥土用水浇透,稍事休息后,要把这些土辗熟,使之具有黏性,才能用来做坯,这项工作是做坯人最为吃力的时候。一些条件好的人家可采用牲畜帮助,没有条件的人只好靠人力。在齐膝深的泥土里一脚深一脚浅的踏着,直到泥土熟为止。这还没完,还需要把这些泥土堆成一人高的长方形土堆,这时天已快黑了,还需要把早晨做好,现已晒干的土坯收回家中,如果天不好没有晒干,也需要把它们堆到屋檐下,空出场地,为明天作好准备,才算完成一天的工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下雨天和农忙时之外,没有休息的时候。所以在附近的乡镇有这样的民谣:有女不嫁做坯郎。解放前遥观周围村庄几乎家家做坯,但即使一年到头起早摸黑,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窑业场最苦的要算窑工,被称为“烧窑蛮子”。烟熏火燎,烧窑时形如关公,出窑时赛如非洲黑人。解放前大多是苏北逃荒来的贫苦农民及本地破产农户中的贫苦者。只有窑老板坐享其成。
解放后,这种景象稍有改变。一是烧窑技术的改进,二是机械化的运用,做砖已采用机器,但青本瓦的制作直到现在还是需人工制作,所以时常还能听到“啪啪啪”的敲击声,还有一部分人依然从事这种艰苦的劳动。
遥观地少人多,虽然绝大多数人是半窑半农,但所种的粮食仅供食用,因而烧窑业曾是遥观的经济支柱。解放前砖瓦的销售,每月约有四、五万元的外来购买砖瓦的款项在遥观集散。据解放初统计,遥观地区共有砖瓦窑一百七十四座。解放后,窑业时好时坏,最兴盛的时候是1965年,全年砖瓦产值达一百四十四万九千七百六十元。其中产品有青本瓦一亿多片,青八五砖八百二十七万块,料三分砖一千二百六十四万块,大小望砖四百九十三万五千块(双片),其他砖瓦二十万五千块。窑业生产方式也进行了改造,由原来了直筒敞口式窑改建成“芦坛式”新窑,被命名为“武跃窑”,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左右的成本。
第三步,了解遥观砖瓦业生产的现状并分析原因
曾经辉煌的遥观砖瓦业生产,现在全乡经济产值中已几乎不占地位,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绝大多数窑已经废弃倒塌,全镇只有不足二十条窑还在生产。
为何当年红火并名声极佳的砖瓦业生产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采访回来的交流会上,同学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改革开放后其他经济行业的兴起,农村上的人挣钱的门路多了,农民们(特别是年轻人)不再留恋这个费时费力的工作。现在从事这行工作的人大多数是因无一技之长而找不到其它合适工作的中年人,可说是后继无人。
二是环境不再允许。由于长期取土制砖瓦,使得遥观本就低洼的地势更低。平时只要遇到雨量较大的黄梅季节,有些地方就会遭水灾。一九九八年的那场特大的洪水,建设圩破堤,就使得遥观村几乎全部成为一片汪洋,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几十万元。吃一堑,长一智,因此政府不再允许随意挖土。再加上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开发,农民们已无土可取,不得不放弃这一传统行业。
三是外来砖瓦的冲击。尽管解放后砖窑曾进行过一些改造,但比起现在的“隧道窑”生产,传统的砖窑技术还是显得太落后了,成本高,产量低;价格高,质量低。人们建房造屋首选红砖而不再青睐青砖,逼得窑民们放弃这一传统行业。
五、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是使学生得到一次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成天关在校园中的学生,尽管祖辈父辈都曾是窑民,但他们对祖辈父辈曾经的辛劳是一无所知,也早把祖父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丢掉了,认为今天的生活是天经地义,常为父母们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而大发脾气。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了解了本地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祖辈艰苦的生活,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