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去年以来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具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发展性的课程,同时它又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创造空间,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不包揽学生的工作。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个性发展是有差别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开放性,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努力实现著名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的和谐统一。综合实践活动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探究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做”、“考察”、“实验”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它既独立存在,有别于学科课程,又与学科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尝试
我校从2002年秋季起,整体进入课程实验,之前由于我校一直坚持开展“活动课”、“课外兴趣小组”、“学生文学社”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一年来,我们主要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实践活动:
课 程 内 容 | 实 施 内 容 | 课时安排 | 课程管理 |
信息技术教育 | 1、全员培训与特长学生培训相结合 2、网页制作(初二) 3、学科教学与之整合(各年级) 4、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初三) | 每周1课时(同时增加主题活动课时) | 教导处 |
劳动技术教育 | 1、家用电工(初三) 2、学校附近的工厂(电梯厂、轻机厂)实习(初二、三) 3、花卉栽培(初一) 4、自行车修理、服务师生、社区(各年级) 5、其它 | 每周2课时(同时增加主题活动课时) | |
社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 | 1、走进敬老院(调查、服务、宣传)(各年级) 2、 走进社区(服务、宣传)(各年级) | 每学期2—3次(弹性课时) | 教导处 总务处 团总支 |
研究性学习 | 1、 初一“人与自然”(关注自然) 2、 初二“人与生活”(体验生活) 3、 初三“人与社会”(走向社会) | 每学期1-2次(弹性课时)利用周六、日、寒暑假,共计54课时 | 教务处 |
学校传统活动 | 1、 法制教育系列活动 2、 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3、 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切入 4、 校“文学社”活动 | 每学期2-3次以上 | 教导处 团总支 |
班团队活动 | 1、 入团仪式系列活动 2、 学生形象讨论活动 3、 其它 | 集中课时与分散课时结合,每学期各一次,包括每周一的班会课 |
这些内容采用主题立体式的方案,即单元主题下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子主题下继续分解为若干个次主题,主题的分解由师生共同完成,以学生提议为主,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在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之后,按年级、班级分层制定出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采用小组活动为基础,并与年级活动、班级活动、个人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各单元中均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每一个小组围绕一个共同的子主题(或次子主题)展开学习活动。小组成员随机组成,组长民主产生,每一个小组成员须担负一定的工作。小组活动产生结果之后,以汇报材料,调查报告、设计方案、模型、研究报告等形式通过班级或年级交流、展览体现活动的成果。学校组织有关教师定期研讨,总结前一阶段的实施情况,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即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计划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
三、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实施中的几点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老师
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谁来担当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能否配备专职的教师?哪些人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我们认为,学校的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因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需要大量的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参与。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因此,学校不应指定少数几个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而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另外,由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需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
2、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如何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性课程,它本身具有综合性。因而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指定领域的关系?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通过各个活动领域的实施得以实现。尽管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各有侧重点和独特的价值,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整合各领域内容,要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性质上,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在价值追求上,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而不是以掌握某种功利的技术和书本知识为终极目的。任何一种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或活动主题,都要关照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认知自然、了解社会、反省自我,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关爱自然、尊重人格、承担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
在活动目标和内容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各有特点和侧重点,但也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实施具体的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在完成某一领域的具体任务上,而应注重各领域任务和内容的相互渗透和延伸。如学生开展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如垃圾问题、水污染问题、水土流失、噪声污染等)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得出了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案或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做些环境保护法律的社会宣传活动,开展力所能及的环境治理的义务劳动,这样较好地把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使得三类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又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发展目标。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应人为地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机械地割裂开来,不能简单地把综合实践活动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四门课程来教学。
我们学校虽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但对照新课程的要求,还远远不够,今后要在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及学科整合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OO三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