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程。它既适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我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把握课程改革的脉搏,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经过近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探索,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绩。在课程的实施中比较明显地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活动开展的有序性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为关注实施过程这一特点,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推进中更多地体现出有序开展、步步推进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根据市教育局的有关精神,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从而健全了综合实践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2.在领导小组成员带头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资料并作慎重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及管理制度,同时自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材料印发给老师和学生。同时,老师们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也达成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共识。
3.召开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在大会上,教学分管校长详细阐述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实施的内容范围;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强调了如何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以提高活动效益等问题,大大激发了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同学们行动起来,根据兴趣爱好自行组成一个个综合实践活动小组,自行选定指导教师,进行认真的选题、制定课题方案等一系列活动。每个活动小组内分工明确合理,设有组长、资料员、宣传员、记录员等岗位。
5.学校教科室及时分别召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和活动小组长会议,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及活动开展的基本程序。
6.印发活动各阶段的通知、要求及活动记录手册等,确保指导教师和同学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
活动开展的有序性确保了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和本学期新一轮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课程资源的社区性、生活性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从事生活”(摘自张华《理念与框架》)的要求,我校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挖掘社区课程资源,把学生成长的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完全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同学们选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有:《社区环境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家庭环境卫生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社区生态环境改善有效措施的调查》、《社区环境谁来保护》、《翠竹新村环境情况的分析与探究》、《家庭污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社区水污染情况的调查》、《翠竹新村绿化覆盖面积的调查》、《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与整治设想》、《新村车辆停放的调查与对策》、《翠竹新村植物类型的研究》、《生活垃圾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社区空气污染的调查与治理》、《家用灯具演变情况的调查》、《中学生餐饮与学习的关系》、《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中学生爱穿怎样的校服》《中学生爱看怎样的课外书》、《常州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设想》、《常州人风俗习惯的调查与研究》、《代沟的调查与分析》、《现代科技发展的调查与畅想》等等。由于同学们的探究实践活动完全基于自身兴趣,从而形成了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在活动中不仅得到了锻炼,获得了许多亲身体验,而且发展了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加深了对自然、社会、自我、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在内容上必然呈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性。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中,我校注意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不同学科课程的学习相结合,既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对不同学科书本知识的理解。如课题《学校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整治设想》,由于它涉及的内容有水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环境卫生、绿化覆盖等等,就必然与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密不可分。因此,这些学科的老师在相应内容教学的时候,特意增加与此课题有关的知识、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资料搜集等方法的教学,并于课后与学生一起分析、化验、探究。“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有机整合使老师、学生在一同的探究实践中其乐融融,共同成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学科知识的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活动参与的全员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程改革后的一门新型的必修课,它必然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实践。但在新课程推进不久、还没有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系统教材、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情况下,全面开设这门课程显然又是不现实的。为顺利度过这一非常时期,我校经过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慎重商讨,决定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分别以“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主题,以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在上学期99个活动小组圆满结束第一轮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本学期又启动了新一轮的综合实践活动,全校组成了237个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从校长到老师到校医甚至一些家长都成了同学们选定的、值得信赖的指导老师。同学们在主动参与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有关自然、社会知识的亲身体验和丰富经验,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步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及合作、分享、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也认真撰写了活动心得、调查报告和探究论文。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然而,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我们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思考与困惑。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程领域,因为在这里学生的主体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意识生成的知识,有时比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它显然是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学生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无疑又必须占用学生的相当一部分时间,在现在“考试”这一指挥棒不变的情况下,在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新鲜感过去以后,综合实践活动还能维持多久?
2.谁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手中烫手的山芋。因为它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知识结构的极大挑战。然而在时下十分功利的教育环境——人们仍以考分的多少来权衡教师政绩的情况下, 有多少教师能有激情地、持久地去认真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程改革后的新型的必修课,是否需要形成一套系统的教材?因为自上而下的系统教材显然不能完全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区性、生活性,而教材的随意性又使对该课程的实施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和客观的评价。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否真的只在于直面学生生活,关注活动的过程,而不追求结果?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