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由内容、方式和各种过程性评价活动组成。重视内隐评价,培养自信心,鼓励反思,培养在过程中进行评价的习惯,诱导学生实施形成性评价,可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习惯,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关键词:自我评价,过程性,内隐评价,自信心,反思
各种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生成学习最具实际意义的是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评价的主体,通过个性化的评价模式,构建知识结构,并通过这个评价模式形成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或厌烦,产生对其学习情况的满意或不满情绪,并表现出相应的外显行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影响着他学习的速度、态度和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的组成
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评价在内容上是多元化的,在方式和策略上是多样的、个性的,学生个性化评价活动是学习过程中各种评价活动的组合,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由内容、方式和各种过程性评价活动组成。
1、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学习中知识、技能的掌握,解答问题的水平和教师、同学对此作出的反应,学习感兴趣程度,与同学的合作状况,爱好特长的发展,对学习进步的满意程度和学习的愉快程度等情感和态度,等等。在某一时段,他可能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来评价自己的学习。中学阶段,学生全面评价自己并且擅长评价其特长发展的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教师的培养和帮助,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师教学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历程,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然而,教师的帮助作用也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来实现。所以笔者认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要从学生的自我意识着手,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个体可独立进行的有:检测、提问、回忆、反思、自问自答等;同学之间的有:互查、互问(问答)、作业等方面的督促、相互间的比较等;集体中的有:练习和作业完成、讨论、观察等。通过这些方式的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心理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与其认知水平相一致的适合其个性的并有助于其学习的评价方式,并或多或少地能运用一定的评价策略。根据新课程标准,必须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和运用评价策略,用各种评价方式有效地实施自我评价。
3、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活动贯穿于他的学习过程,他总是适时地对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作出评估,或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对其学习情况的满意,产生学习的意愿,并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或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扼制和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不满。这些评价活动,承上启下,维持和制约着学习活动的进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评价活动,既有自发的,也有有意的,一个能够控制其学习评价活动的学生,毫无疑问,他已把学习评价作为其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他的学习是主动和有效的。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途径
1、重视内隐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注重的是在此过程中情感的投入、态度的转变、情绪的体验等,为此仅用量化的方式来作评价,会将教育的丰富性和学习的生成性消失在其中,也必然将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因此超越知识评价,而走向情感等内隐评价是学生评价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预设目标内隐因素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阶段的呈现来得到较好地实现,并可较为有效地激励学生进行情感等内隐评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逐步)明确内隐的情感目标,把教师、学生、课本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促使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如在初一《地理》“地图”的教学中,相对于地图知识来说,“阅读地图的兴趣”、“使用地图的习惯”等内隐目标更为重要,如何实施这些内隐目标?笔者采取了让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方法,由于把学习转化成了即兴创作,学生热情高涨,边商量边学习,学得十分主动,在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学生的困难、解决困难的摸索过程和成功的喜悦,了解了学生生成的一些问题和目标,根据这些小目标,笔者不断调整教学,逐步实现预设内隐目标,使学生满意、兴奋,形成了持续的“能否作进一步改进”的评价意愿。
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笔者最大程度地给予学生成功的感受,建立自信。一方面,我们注意那些真实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质及变化,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我们在学生成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如在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碰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退缩情绪,激励学生,笔者鼓励学生形成“愉快”评价法,让学生对照原先的平面图,找出进步的地方,(使学生形成“这个进步是我在学习中轻松取得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再对原图作更好的改进,在“我能行”的感觉中逐步解决问题。
2、鼓励反思,诱导学生实施评价
反思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核心,因为正是由于反思,才有了学习上的困难,也正是由于反思,才有困难的克服和问题的解决,才有认知上的创新,把学生的学习推向新的阶段。所以,促进学生对其行为内涵的反思而获得的知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学习上的反思包括逆向思维、回忆检测、反省学习行为等方面。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构建上位观念,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逆向思考,以促进学生反思活动。如在“地球运动.自转周期”的教学中,笔者引入“参照物”的概念,使学生发现“以什么作为参照物来确定地球自转周期”这一问题,并通过逆向思维,演绎形成“只有恒星才可作为地球自转周期的参照物”的观念,这是“地球自转周期”的上位观念,是学生认知“恒星日”框架。为充分调动学生逆向思维的积极性,笔者鼓励学生的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
回忆是检测学习情况和复习知识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要用好回忆。笔者的方法是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要点,然后以此为标准,让学生回忆复核。如果回忆能连续进行,表示学习任务顺利完成,反之,则表示学习中还存在问题和困难,需补缺。这是笔者“知识网络教学法”中一个环节。
学习中困难较多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上的不足,一般情况下笔者要与他单独谈话,反省学习行为上的不足,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思评价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学生情感上的支持,由于学生的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都是千差万别,笔者对学生的反思评价不作统一要求,以保护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制定“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3、在过程中及时检测,培养自我评价习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自我评价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其作用要比评价本身重大的多。要使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就要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潜移默化地诱导学生进行评价活动。笔者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检测活动,来培养学生及时评价的习惯。如在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的教学中,笔者分三次检测,第一次在“自转”互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填表,检测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规律的掌握情况,第二次在学完“公转”后,让学生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绘地球自转、公转方向,帮助学生检测对地球自转、公转的理解,第三次在“自转与公转关系”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公转示意图上不同位置的地球上寻找太阳直射点,边检测边教学,这样,教学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养成。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它注重从个体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其重要性就在于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其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收获。可以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贯穿于学生生成学习的始终的评价活动,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形成性评价能力,上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中的三次检测,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习惯也应长其长、短其短,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其擅长的评价方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学习中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使学生真实地了解他在一定时段内知识掌握、学习特色、发展变化等方面的情况,使他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学生的生成学习离不开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不断的评价活动,实施新课程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多元化评价能力作为个性化生成学习与课堂教学目标的结合点,不仅要重视被量化的认知评价(知识、能力),同时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情感、心理素质),使学生的评价能力、个体特长、自主学习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发展。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 213104 2003年09月
参考文献:
1、王木丹 .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