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为某单位设计了三幢建设在一大片空地上遥遥相望的漂亮大楼,建筑设计师超人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楼间却没有道路。大楼竣工后,建筑设计师出人意料地让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种上青草。一个夏天过后,草地上已经被来来往往的行人踩出了宽窄不一、蜿蜒伸展、错落有致的道路……建筑设计师就让人在大家“设计”路线上铺路,再在道路两旁种上树木和花草,这简直就是建筑史上最伟大的杰作,其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建筑设计师设计理念的人性化。教育的对象是生命力旺盛、思维活跃、需求层次多样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应体现人性化。然而,我们许多教师不善于推敲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习惯于随心所欲,目中无人,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低靡。
人性化的教学设计就是: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能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成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本文仅从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的几个教学片段来论述教学设计人性化的重要作用,以期引起各位同行共同关注这一话题。
一、了解学生知识储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堂教学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新知识的掌握其实是在用已有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并对已有知识进行调整和重组的过程,只有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才能牢固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必须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很好地加以利用。例如:“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高一 图1
二、设计复杂问题的研究程序,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有许多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限定变量的方法来分析,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又能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这需要明确研究条件,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然后逐步深入,学生的认识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能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而使太阳直射点产生回归运动。首先,明确研究条件:①太阳距离地球1.5亿千米(平均),认为太阳光线是一组平行光线;②黄道平面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地心在黄道平面上。其次,用“一组平行线中与圆垂直的只有一条,该线必然经过圆心”的结论,把平行光线与地球球面垂直转化为平行线与园线垂直的特征,经过反证,得出某一时刻只有一条光线与地球球面垂直,且该线必然在黄道平面内,其特征在图上表现为通过地心(假设地球为正球体)。再次,
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绕地球运动,因此很容易得出太阳直射点在此情况下一年内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轨迹是黄道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见图1)。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运动范围仅限于南北纬23026’之间。然后推翻地球不自转的假设,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得出同一天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运动轨迹为一条纬线。这样既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又能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三、设计材料呈现的序列,让教学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在问题的研究和知识的学习上,一般都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认知规律。因此,在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有一定序列,在难点内容的突破时尤其要注意材料呈现的序列,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让学生每进行一步就在认识上上一个台阶,通过一个个台阶的跨越逐步突破难点。如果把难点一下子呈现出来,使得知识跨度过大,学生很难达到,进而产生过度的学习焦虑,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甚至产生思维上的混乱和思维盲点。例如:在地球运动的意义“地方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在两个班分别用了两种不同的呈现序列,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前一班,学生在学习地方时及其换算、日界线等知识后,我就出了下面一道题(例1)图(图2)中阴影部分为9月26日,非阴影部分为9月25日,则1200E地方时为9月 日 时?
图2 图3 图4
学生无从下手,显得很焦急,思维很不通畅;我发现后,虽然极力弥补,但效果仍不理想,学生思维积极性显然受到打击。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改变了教学顺序,先出了另一道题(例2)“已知1200E的地方时为9月26日8时,求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学生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很容易计算出结果。然后我请学生利用示意图(图3)把题干和结果表达在图上。从图上很容易得到“从00经线到1800经线为9月26日,1800向东到00经线为9月25日”。进一步让学生计算(例3)“若1200E地方时为9月26日23时,求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并用示意图来表达(图4),然后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得出“全球一般有两个日期,其分界线一条是1800经线,另一条是地方时为0时(24时)的经线”结论,这个结论的获得应该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然后呈现例1让学生思考,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很快就有了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很流畅。
这样两种呈现序列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影响有很大差异。第一种呈现序列看似增加了思维容量,但由于学生缺少必备的知识储备,明显超过了大部分学生思维的承受能力,以致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造成了学生思维“断路”,而且学生心理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后一种呈现序列,使学生的知识在最近发展区上向外延伸和拓展,知识生长性强,学生的思维流畅,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正刺激和强化,从课堂教学检测的效果来看,明显好于前一种呈现序列。
四、设计“学习地图”,建立知识间联系,顺应学生自然思维
“学习地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复杂的知识结构,形象地呈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包括新旧知识间的关系,确定因果联系,是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将知识网络化。“学习地图”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各个符号、框图,能够帮助我们组织地理信息、事件间、系统和子系统间的连接等,使知识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建构活动。教师用设计好的“学习地图”来组织学习资源和学习进程,展示教学内容,使新知识有固着点、原有知识有生长性,便于记忆、理解,利于学生学习并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地图”来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把复杂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有意义的知识链和知识板块,产生信息综合的效果,有效抑制知识的遗忘,提高教学绩效。例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的四、五、六节其实是一个整体,在教学活动中要用“学习地图”的组织方式来呈现,有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有一个概览。
“学习地图”在教师方面而言,最主要表现为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讲究艺术性和科学性紧密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板书设计要有变化。例如:陈述性的知识板书线索化、逻辑性的知识板书网络化、易混知识板书对比化、发散性知识板书辐射化、抽象知识的板书图象化等,这样的板书设计能为学生构建“学习地图”提供范例,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做笔记的方式。“学习地图”式笔记的优势在于:首先,它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可以让思维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其次,“学习地图”能增进学生的记忆,“学习地图”采用网络结构加关键字的呈现方式,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学生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增加学生思维活动量。而且“学习地图”还激发学生的右脑,因为学生在创作“学习地图”的时候要使用符号、形状和想象力。因此,教师的板书要尽可能用“学习地图”来表达。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应人性化,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