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实施新课程以来,笔者通过对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发现探究式学习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方面优于其它学习方式。本人从“学生有兴趣探究、有空间探究、有能力探究、有意义探究”四方面论述了如何促进地理课堂中的探究式学习。
【关 键 词】兴趣 空间 能力 意义 探究式学习 递进式探究学习
地理教学长期以来是教师 “主宰”课堂,课堂活动停留在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学生处在“你讲我记”的被动接受状态,地理学习偏重于结论的掌握而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地理新课程实施一年来,我觉得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如果地理教师仍以“干巴巴的知识点”讲解,学生就很容易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被老的学习方式所限制而不能发挥它的优越性。目前,在新课程理念的吹拂下提出了多种地理学习方式,什么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我对探究式学习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发现,探究式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
如何能使探究式学习持续、高效地开展,使地理学习成为轻松、愉快的事?本人通过一年的摸索,有一点看法跟大家商讨一下:
一、学生有兴趣去探究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个性化倾向,是持续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师生关系民主化。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特别是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这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情感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较容易接近你,就会喜欢你和你的学科。二是学习内容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学生联系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旅游区车流的增加使有害尾气的排放量大增,景点餐饮业的发展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对绿地、水面的白色污染加剧……,学生认识到发展旅游业不能忽视环境保护,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的实用性,学生自然就感兴趣。再如,在“人口问题”的学习中,我针对我们城市发展现状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情境:我们城市正在建设特大型城市,城市化进程、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同时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那么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呢?随着我们城市特大型城市的发展,我们要有冷静的头脑,试分析人口规模的扩大会给我们城市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呢?有什么解决策略?请你为我们的城市建设献上一计。学生兴趣盎然,带着问题去分析、调查,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学生的设想和创意超出了我的意料。这样的学习,使我们的地理学习走出了课堂,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学生怎会不感兴趣呢?
二、学生有空间去探究
这就需要教师处理教材时,要把握好尺度,有些陈述性知识,像概念、定义书本上有现成的就谈不上有讨论的空间;像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运用一定的数据资料,经过一定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也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产生争论,有探究和发现的空间,但往往结论是很容易得出的,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进行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探究就缺乏“空间”,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了。
三、学生有能力去探究
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由于学生的遗传物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等不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学生的爱好、兴趣、智能、特长就有差异,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认识到班级的差异,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因人施教。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不能千篇一律,才有实效,否则成了“假探究”现象。
其次,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学生的知识储备成正相关。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因此,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知识储备相适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去一味的追求探究式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学习问题。
四、学生有意义去探究
这里的有意义探究是指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的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探究式学习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掌握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学习问题时注重探究的过程,体现科学探究的逻辑顺序,通过有意义的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例如,“认识地球的形状”,学习“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的认识过程,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来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即从天圆地方学说来说,有很多生活现象无法解释:像登高远眺,站得高、看得远;像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为什么?这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不是平的、方的,会不会是圆的?然后,引出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我非常重视科学探索的过程,不是简单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再如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了启示而提出大陆漂移的故事”也是进行探究式学习比较好的内容,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这里揭示了地理学科探究的一般规律,我们让学生重温探究的过程,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十分有益。
地理学科的最大特征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当我们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问题来探究,不容易设计出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或者对学生的难度较大,可以把整个区域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即成为递进式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在中学地理学习中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我们教师不能教条主义,认为地理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堂堂课都来个探究式学习,反而使学生失去兴趣,探究式学习也就无法正常开展,即使开展也是有形无神。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采取多种学习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地理学科探究式学习的适宜性》 冯新瑞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