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地理>>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地理新课程教学中解决预设和生成矛盾的实践和探索
信息时间:2004-01-07     阅读次数:

摘要:预设内隐因素的呈现,学生学习中生成的小目标、教与学的过程性是当前地理新课程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中三个主要方面。增加开放式活动,在过程中观察、检测、反馈,在过程中呈现预设内隐目标,诱导生成目标向预设接近,及时调整小目标,是促进预设向生成转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成学习,预设,内隐因素,过程性,调整

 

学生生成学习的动态性和生成性,使得当前地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处理动态生成中的问题并将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在新课程教学中就显得更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有许多影响生成的因素,我们利用有利于动态生成的资源,通过增加开放式活动,采用在过程中呈现内隐目标、调整预设的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动态生成学习。

一.新课程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形成了新的预设与生成关系,一方面生成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生成的结果是实际意义上的学习目标,对生成来说,预设意味着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设置了固定程序和目标,两者存在着一定距离;另一方面对一定的生成(结果)来说,一定的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预设与生成在今天已演化为对立统一的发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从认知角度来看,就是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

根据认知学原理,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重视教学预设中内隐因素的呈现,处理好目标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目前,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常侧重于三方面的划分,对其表述强调行为的外显,这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忽略目标的内隐因素,并为完成预设目标而反复进行终结性评价,为达到统一要求,被迫中断一些学生的学习活动,显然,过于划一的预设目标低估了生成学习的多元性,外显行为的表征掩盖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之所以会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我们的预设侧重于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目标性行为,忽略了教与学的具体行为,忽略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心理习惯和认知基础水平差异,也就是说我们对目标的内隐因素和认知结构研究不够,对目标内隐因素的呈现研究不够。在实践中我发现,预设目标内隐因素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阶段的呈现来得到较好地实现。合理地呈现预设内隐目标,要在教与学的活动对学生认知结构的提高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努力使学生(逐步)明确内隐的多元化目标,另一方面要把教师、学生、课本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努力促进学生在其认知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个性发展。

2.及时了解学习中生成的小目标,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过程的关系

目前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不足,是我们对学生学习中生成的新目标和新需要了解不够,表现为目标教学的任务化及学生学习进程的封闭化。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所有学生通过其中枢活动实现预设目标,并产生连续的认知和行为?解决的途径惟有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动态生成的了解和调控。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比较清楚地了解学生生成的新目标、对学习内容的评价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预设,使之与生成目标相一致,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在过程中把握好动态生成学习,缩短教学过程的时间,而且可以帮助一些学生获得更大的主观冗余。

3.重视教与学的过程性,处理好教学过程与学生认识过程的关系

任务、动机、兴趣等因素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行为,它们通过利用记忆、理解、评价等基本内隐因素,来促进学生产生向预设目标生成的外显行为,当学生生成的新目标与预设内隐目标相一致时,他的学习行为是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效果将大于预设目标。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过程中不断调整预设目标、促进学生将新的预设转化为新的生成,是学生这个主体主动学习,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的必要保证。

二、解决预设和生成矛盾的实践与探索

1.增加开放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观察、检测、反馈

任务和时间是制约教师获得学生学习反馈信息的两个因素,如何在获得大量时间观察、了解反馈信息的同时,又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呢?我采取了开展开放式活动的教学方式。

我在教学中通过讨论、动手绘画、探究活动,让学生活动和思考,腾出大量的时间来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的目标等情况,借助多媒体、投影仪增加检测次数,了解学生知、能掌握情况。如在初一地理“地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启发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在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摸索过程,听到了学生生成的一些问题和目标。

 学生活动的动态性使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态度等情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教学中我采取在过程中反馈的策略,分阶段检测、询问和观察。如在上述“地图”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始终注意观察学生绘图的积极性、碰到困难时的表情;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分四次询问、检测,分别了解学生对比例尺、比例尺的应用、方向和方向的表示等内容的掌握情况,其中二次以试题(1-2道选择题、填充题)的形式,对“比例尺的应用”采用板演的方式,最后在新课结束时作综合检测,对以前教学中出现较多的问题 “比例尺的大小”、“南极房屋的朝向”等展开讨论,在不知不觉中补漏、强化。

2.在过程中呈现预设内隐目标

新课程教学有着多元化的目标,这些目标在内容上既有行为也有知识,在形式上既有外显的也有内隐的,学生对多元化目标的明确很难做到一步到位,所以呈现这些目标也应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在教学中作了多次探讨,觉得一般情况下的较好方法是,可用媒体先出示一般目标:知识、能力、情感要求,使学生先明确外显的行为和知识目标,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活动,并在适当时候创设情景,用媒体再现一般目标,说明其内隐目标,形成新的行为和知识目标,这样分阶段使学生逐步明确(内隐目标),逐步实现教学内隐目标。

例如:在“地图”的教学,预设目标为:了解地图的意义、识记并辨别方向、理解比例尺量算距离、估算海拨和相对高度,其内隐目标有:学习、使用地图的兴趣、使用地图的习惯、观察力(辨别方向等)的提高、比例尺的运用等。在导入后,我用投影仪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对该课要掌握地图、方向、比例尺等知识,还要掌握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拨和相对高度等技能一目了然,但极少有学生能了解培养兴趣等内隐情感要求,也极少有学生能明确“运用比例尺”、“提高观察力(辨别方向等)”等内隐目标。我从培养学生兴趣着手,以旅客问路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方向、比例尺、等高线等地图要素的组成,了解地图的重要性,接着我请学生动手绘一幅学校的平面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学生活动中,我感受到了高涨的学习热情。这告诉我,动手、探究等开放式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过程呈现内隐目标,要注意利用学生生成的小目标。如在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碰到了许多问题,也生成了许多小目标,我借这些问题,对照预设目标,逐步设问:如何在地图上画出我们的教室?教室怎么摆放?在南极洲能否用我们的方法?这样逐步使学生明确了“辨别方向” 、“运用比例尺”等内隐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

3.利用预设与生成的相似性,诱导生成目标向预设接近

学生生成学习的动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新目标与预设有很大的出入,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我在教学中抓住那些与预设相似的目标,鼓励学生讨论和创新,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上述“地图”的教学中,在学生绘图过程的起初,生成的问题和小目标有:纸这么小,如何才能画出学校?教室怎么摆放?先画校门好还是先画教室好?用钢笔画还是用铅笔画?怎么老是画不象,怎样画才能画的象?在路上画几个人……?这些问题和目标有些与学习无关,有些较为深奥,有些与当前教学目标“方向”相似,如“教室怎么摆放”。我以与教学目标相似的“教室怎么摆放”为问题请学生展开讨论,并一边讨论一边请学生尝试解决的方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终于明白绘制地图必须“设定方向”,而且“范围大小不同的地图可用不同的表示方法”,在此过程中我们很自然地完成了“方向的表示”的教学。

鼓励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促进作用,尤其在学习碰到困难时,鼓励和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成就感,帮助学生排除困难。所以我总是鼓励学生尝试问题的解决,对学习中的“错误”不立即作出中止,而是希望他换个途径试试,促使其纠正,使其在愉快和成功中学习,如上述“方向”的学习,学生就是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自己的摸索中获得愉快和成功,在愉快和成功的同时,掌握 “方向的表示”的。既然我们相信鼓励在帮助学生记忆、理解、评价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鼓励来诱导学生生成、促进学生的学习向预设接近呢?

4.在过程中及时调整小目标,促进预设向生成转化

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学生的生成学习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能否预设转化为生成,一要看学生生成的新目标,二要看教师能否及时调整预设目标,使新目标与大多数学生的生成目标相一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多年来一直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我采用的方法是在过程中调整预设目标,使预设目标与学生的小目标一致。如上述“地图”的教学中,在学生完成“方向”的学习后,我发现生成的问题和小目标没有一个与“比例尺”相同,当时我觉得可利用“纸这么小,如何才能画出学校”这一问题(小目标),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理解比例尺量算距离”调整为“按怎样的比例缩小”、“在地图上校门到我们教室的距离该画几厘米”等目标,在学生绘图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解决,使“比例尺”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主动学习,离不开间接兴趣的培养。问题具有启发、诱导、寓意等作用,用“悬念”创设生动的情景,设置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一致的目标,有助于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在日常教学中,我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例,用那些带来愉快感的事,用学生曾经获得成功的事,用新颖的事例,来设置问题,形成新目标,逐渐转化为生成。例如,上述的“按怎样的比例缩小”、“在地图上校门到我们的教室该画几厘米”,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常见问题,都很熟悉,都有过成功的体验,为学生学习“比例尺”架起了桥梁,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比例尺”的动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开放式活动中利用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调整目标,在促进预设向生成转化中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在上述“方向”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投影片上“绘出教室的朝向”(调整后的目标),让他们组成小小组,边商量边画,学生在活动中碰到了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尝试着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尝试-否定-再尝试中,逐步的使新的预设变为生成目标,实现预设向生成的转化,并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态度,最终使生成学习高于预设。

  

                     2003.7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

2吕型伟 阎立钦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基础教育卷[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7.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