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地理>>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信息时间:2004-01-07     阅读次数:

以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两套新的实验教材进入实验区实验为标志,基础地理课程改革工作已全面启动。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施教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这个基本环节上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以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实现本次课程改革的神圣使命呢?近一年来,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尝试一:“静悄悄”的课堂

我在“工业的区位选择”课上,提出两个问题“1、假如你是决策者,计划投资建设一个企业(如印刷厂、服装厂、制糖厂、家具厂、软件公司、热电厂、果酒厂、手表厂、钢铁厂、化工厂等等),除经营、管理方面设想外,仅从区位角度出发,你会考虑在哪个地方建厂?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主要是从什么方面进行考虑的?2、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请将下列工业(热电厂、食品厂、水泥厂、造纸厂、自来水厂、钢铁厂)布局在图中合理位置上(此处图略)”。问题展示以后,我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答案”,可以和同桌小声讨论,可以参考课本和课外书,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三十分钟,学生陆陆续续交上了“答卷”,我“只好”用剩下时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前我也曾经认为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展开活动,让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就是成功的课,就是体现教改的课,但经过调查,很多学生下课后感觉没有收获。而这堂课看似“沉闷”,却能让更多的学生独立地、较大限度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发展。

尝试二:争当小小科学家

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很多,这些热点问题融合了地理、历史、政治、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教师本人也不可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全面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我校周六的研究性学习中,我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自己制定学习目标,随意组合研究小组,借助各种资源渠道进行研究。我所教的班级曾研究的问题有“宇宙的起源”“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厄尔尼诺现象与气候异常”“地质灾害及其防御”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面对多如牛毛的信息去整理、加工和创造;学会了与他人团结合作;学会了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逐步养成了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在今年暑假我校学生社会调查课题研究中,我指导的课题研究“焦溪镇横沟村商品梨种植研究”获得一致好评。

尝试三:“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经常在课堂上采取对话式教学,向学生询问、请教他们可能比我更清楚的问题。我相信学生知道的肯定不比教师少,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同时也是我们的老师。比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时,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在信风的帮助下在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信风又有“贸易风”之称。有学生补充说北纬30°有“马纬度”之称,我马上请他为我和其他同学做了解释。又如在讲到“植物对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时,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看到一篇介绍贵州的文章,上面提到贵州西部地区,杜鹃花往往生长在煤山上,是不是可以说杜鹃花可以指示煤矿的分布?……所有这些,正应了那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尝试四:“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时,有一个学生对图1.26“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产生疑问:“冬至日的南极圈和夏至日的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画了两个,不是说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吗?”在学生的提醒下,我仔细研究发现图中的错误不止一处,图中有的角度表示的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而是太阳高度角而已,另外两图表达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不是全球范围的,冬至日的北极圈内和夏至日的南极圈内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负值,图中没有画出。在课堂上,我对该生大胆质疑教材和权威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并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以他为榜样,勇于向教材和教师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类似的尝试或小变革举不胜举。在“尝试——反思——实践——再反思”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是传授者还是引导者?

我们承认,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是,传授者已不是当今教师角色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核心特征。因为:其一,信息时代知识量多且发展迅猛,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其二,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开放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其三,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教师应该着眼于对学生终生发展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有限的知识。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那么,教师怎样担当引导者这一角色呢?

第一、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素质,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培养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用无穷。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试、自我选择、自我激励,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障碍,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悉心观察,把握住各种有利时机对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进行全方位的引导, 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以传递一种教育思想。

2、教学是以学习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毫无疑问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学习为本。因为不论多么丰富的学习活动也不过是一种教育手段而已,它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手段只能为目的服务而不是相反;当手段不能为目的服务、甚至影响目的的实现时,我们宁可放弃手段。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不是简单的将学习强加于学生。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呢?新课程要求:其一,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其二,要尽可能的赏识每一位学生。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欣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称赞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那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其三,让我们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我们把说话的自由和权力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

 3、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还是以生成问题为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和复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得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我们也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不带问题走出教室,这样的学习是不是完美的学习呢?现代教育理论人士提出“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因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开启教育教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没有求知欲、没有思考,也就没有学习。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问题之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教师应该十分珍惜和保护学生的这种天性,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考虑,我们不但要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同时更要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呢?第一,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虚心向学生学习。第二,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有赖于一定的知识基础、适宜的外部环境,还依赖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是靠实践来完成的。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