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地理>>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地理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信息时间:2004-01-07     阅读次数:

中学阶段教学基础性内容,从对全体学生终身学习和今后发展提供基础服务的角度,着眼点应该在于突出其独特的工具作用和高位的地理思维能力。就地理而言具体可以考虑突出两点:其一是认知地域环境的简约化能力,即对地图工具掌握及熟练应用;其二是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思想(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指导下确立人地关系的科学思维习惯与能力的养成。本着以上两点,在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结构及评价体系上,正朝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发展学力、创造性学力”等目标和理念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学地理特别是高三地理的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和模式也须作不断的调整和更新。必须从原先学科能力教学转化为综合能力的教学。

结合前三年的文综试题、大综合模式及2003年单科命题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现行的高考对学生中学阶段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点突出主干知识,很少考虑知识的覆盖面。在近三年的文综和大综合中,突破了以往命题的“遵纲据本”和“知识覆盖面”等条框的束缚,而是以“双基”为基础,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地理学科的内容,如基础知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四部分主干知识在试卷中的分值比基本平衡,但涉及到教材内容来说,并不考虑章章节节俱到,有些章节分值只有了了几分,甚至有些整个章节根本不会涉及到。今年的大综合试题表现得尤为明显,一张试卷中必须包含六门课的知识。第二、提供陈述性知识,考查程序性知识。地理既有陈述性知识,又有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形成认知能力的基础。学习陈述性知识在于从中得出程序性知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说来试题中将地理概念、原理等程序性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而把陈述性知识以文字、图表资料、地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作为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的素材,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学生在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量,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资料、图表和地图材料中能获得思想上的收益,这是出题者的最终目的所在。第三、提供知识内容,考查学生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综合试题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联系和应用的问题,如2002年综合考试中选择题中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楼房高度与楼房的间距的选择题及2003年关于正午太阳高度测量等试题,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最后、减少对学生的答题限制,鼓励主观发挥和创新。在试卷中,有些题目没有给出答题项目和条理的要求或提示,而是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对所答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凡是解题言之有理,符合实际者就得分。鼓励学生进行主观发挥联系,进行大胆的联想使学生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如2003年高考最后一题。

针对以上特点,经过自己对高三地理教学的接触,结合目前的高考形式,通过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实践摸索,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我们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中就提出自己的一些简单的思路和设想,应该注意哪些重点,具体表述如下。

一、首先重视区域地理的教学。

从三年的文综试卷、文理综合和今年的单科考试可以发现,地理试题中涉及到区域地理的内容相当多,并且注重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有机结合。不论从体现地理学科特征还是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进行高中系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应有机联系初中的区域地理并且进行适当的拓宽和补充。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考试说明》,对初中地理中的世界的十二个分区、中国的行政分区、必须重点要求掌握的8---9个国家(适当再补充几个),必须再作一次系统的复习。当然复习的要求并不能停留在初中教学基础上,每一个分区和国家复习时必须作统一的分类归纳,如其位置特征(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交通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特征等),居民特征(人口、分布特点、民族、种族、宗教、风俗习惯特点等),经济特征(工业、农业、对外贸易特征)等等,在涉及到高中地理时,及时作适当的联系和穿插。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思考、分析和归纳,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关注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其次不断加强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判断能力。

关于地图的重要性在这里不再累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具有扎实的地图判读能力对政史知识的理解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简单说明我们在地图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判断能力。要求学生训练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地理环境、地理知识、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特征,运用事物内在的普通联系观念,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学会从地图上收集有用素材,归纳分析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完成从图上信息----具体地理知识----现实状况的转化。2001卷第9---12题即是典型范例。第二,培养学生读图计算能力。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从给出的地理图表或图中获取必要的地理数据进行地理计算,求出正确答案,然后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具体涉及等值线计算、时区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太阳高度的计算等。第三培养填绘图的能力。把某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用合适的图例填绘,这是地图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但却是学生最薄弱的一环。从2000年试题巴拿马运河和2001年试题简单地形剖面图的绘制要求来看,对学生绘图能力的要求似乎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在今后教学中的足够重视。

三、要加强单科基础知识,适当兼顾综合。

从试卷的试题来看,大部分试题具有知识跨度、时空跨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但是从根本上说,试题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为单科题目,并且任何一题的最终求解方法,也是从单科的基础入手的。例如2000年高考第34题根据所提供的图表要求得出气候特征,其出发的基本知识点就是简单的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所以高三地理的复习教学中,首先必须从加强地理科的基础着手。在整个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础放在重要位置,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要求有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一个统筹兼顾、行之有效的计划,要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从时间上来讲,怎样合理安排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总复习和专题复习的时间、课时和教学内容以及要求达到的目标的安排。从内容上来说,具体把知识分为基础知识、自然地理知识、区域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等四大块。如何把初中部分的地理知识有机融合到高中教材知识中去,这都必须有一个精心的设计。此外,在强调单科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交叉,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2年大综合中第二部分从36----40题,关于铜的知识几乎涵盖了综合课中所有课程的知识。

四、培养学生对隐含知识的提取能力。

就我们地理学科而言,试题中的隐含条件往往存在于所提供的文字内容或者是所给的图表、地图中。如2000年高考中第4---7题的隐含条件分别是全球昼夜平分、两分两至日和180°、0°经线的设定;2001年高考第12题澳大利亚的西部地区气候隐含条件是图中30.5°纬线,这些隐含条件都在图中。而第9题关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条件则出现在文字介绍中。隐含条件是解决问题、获得答案的突破口,是前提条件。在高三地理教学中道首先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其次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识记、理解、运用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再次,要使学生重视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最后,培养学生细心读题、读图,审题、审图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规范答题语句,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可以定位在知识的理解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所学知识的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新的考试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这就是所谓的创新精神。教师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和挖掘,那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大大提高。

六、关注社会,突出近年来各种热点问题。

从三年的综合和今年的单科试题中,近年的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的重要新闻热点已成为试题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综合卷形式的出现,热点问题由以前单一的时政题向综合各科有机结合方面发展,如2002年综合题中关于国际上核扩散、核恐怖问题。并且,一部分题目以地理背景的形式呈现。地理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又成为学生理解题目、了解出题者思路的工具。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