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地理>>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应注重的“五个统一”
信息时间:2004-01-07     阅读次数:

摘要:本文就地量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应注重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是五个统一:一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统一;二是“教”和“学”相统一;三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统一;四是常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统一;五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相统一。

关键词:

素质教育:以教育对象的素质结构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和课程的教育
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

非智力因素:则指人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需要等。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主要取决于公民素质的提高。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是素质教育,地理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在地理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呢?应该从以下的“五个统一”方面入手:

一、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统一

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着以应付高考、会考为主要目的,以考试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以反复灌输为主要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评价教师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管教,学生只管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等方面的因素。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欲,通过让学生讨论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变得喜欢想问题,善于思考问题,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所谓的“兴趣在思维中,思维在兴趣中”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高一地理新教材第二章第四节《大气环流》是难点较集中的一节课,为了充分激发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我使用了多媒体辅教的手法。我用电脑将闭合环流、三圈环流的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在视听活动中获得对大气环流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果这个书上的难点很容易被学生掌握;在学生明确三圈环流过程的基础上,我用实物投影仪示出“三圈环流的示意简图”,并用文字同步显示问题:低纬环流中的东北风,中纬环流中的西南风,高纬环流中的东北风分别相当于六个风带中的哪一带?学生回答后我再用电脑演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学生根据画面很容易地总结出:就北半球来说,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的规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的催化剂。

二、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再思考》中指出,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之一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素质教育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教会学生一些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表,数据分析地理现象,获取地理知识,并能通过地理学习获得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诀窍和方法,也就是老师的“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二者要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本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目的,我在上初一新教材《美国》一课时,精心设计上课程序,先让学生预习美国农业地区的专门化一栏以后,显示下列问题:“美国是世界上农产品输出最多的国家,但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不到全国人口的3%,这是为什么?学生看书思考后踊跃举手回答:美国农业实行高度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在此基础上出示第二个问题:“美国还需进口别国的农产品吗?”同学们热烈讨论,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需要进口,有的说不需要进口,并讲明自己的理由。在讲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分布时,就这部分内容我请学生自己讲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最后老师小结并请学生上黑板填美国的工业城市。总之,老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由“学什么”变成“我怎样学”,是学生主动地“学”,教师是教学中引导者和组织者,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

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统一

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课堂里”,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有一部分人错误地理解素质教育就是等于开设选修课,等于增加课外活动,等于发展特长。选修课、课外活动、发展特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而且要有特长素质,这也常常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两动”、“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学得主动,让学生学得生动,要达到这个目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主阵地,因学生在校时间有80%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必须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但学生知识来源是多方面的,课堂以外的天地我们也必须加以重视,如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都是完善学生基本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要结合课外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注意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学用结合能力得到培养。我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中,带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去梳篦厂、灯芯绒厂、自行车厂、城中城、小横山等地参观、考察。拍了不少照片、采集了不少标本,回来搞一个展览,吸引了不少学生观看。在此基础上在全年级推广,三至五人一组自己去搞调查,回来交调查报告,挑选比较好的进行小结。此外还搞一些如地理演讲、天气预报等活动,多鼓励学生收看像《正大综艺》、《人与自然》等节目,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了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进一步补充了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质。

四、        常规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统一

常规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张挂图挂半天,一支粉笔讲半天”。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这种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录像、计算机、视频投影仪等现代电教设备的作用,它们主要是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具有形声性和再现性的特点,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变得比较容易,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比如高二地理选修课的内容是全新的,其中第四单元《旅游活动》中的《旅游景观的欣赏》(一)(二)两节所涉及的知识,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已所见所闻,但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部分内容,并内化为知识素质,并不容易。我采取网络教学的方法,先讲清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请同学上网查我国及世界的著名旅游景点,最后资源共享。事后我给学生每人新建一个文件夹,把他们收集的资料调到我的机子上,分别放在他们自己的文件夹里,做为资料保存。这样用现代化手段上课能加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相当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常规教学方法。目前多媒体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达到广泛普及的程度,每一个课件的制作要耗费大量的教学资源,因此课件的内容应选择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讲”却又“必须讲”的内容,发挥其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教学优势。另一方面现代教学手段也不能脱离常规教学方法而存在,它是常规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否则一节课就容易流于形式,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常规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组合使用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我上《大气环流》这节课时,既采用计算机演示闭合环流、三圈环流的动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又用视频投影仪出示问题请学生回答,另外也在黑板上写板书,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画板图,采取边讲边画的形式,层层深入,再请学生上黑板填图,结果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错。总之,把常规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统一起来,创造更富感染力的现代立体式课堂,能进一步构建良好的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空间。

五、        素质教育和应试能力相统一

地理新大纲要求我们要重视地理过程,不要只重视结果。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把素质教育和应试能力对立起来,一个人的素质应该还包括应试能力,它们两者应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过程,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考试和升学作为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在素质教育中也适用,只不过素质教育把它不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教育的手段,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教会学生怎样应考,这也适应“3+1+1”高考要考地理的现实。

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做法上,我们要改革一些旧的做法,如题海战术、时间战术、堆砌式教学和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等等,应该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如通过对试题的精加工,使学生无法仅靠机械记忆就能回答,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重视知识记忆的学习转为对知识理解和运用,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努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对于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改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推行素质教育,不仅要求老师备课认真、讲好课就行了,同时还要求老师的自身素质要跟得上,要多吸取其他学科的长处,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抓好这五个方面的统一,才能更好在地理学科中推行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适应地理课改的要求。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