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地理专题网页是基于web的课程资源库的一种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业内同行的重视。本文结合实践论述了地理专题网页制作的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地理专题网页制作的原则有:以学生为主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思维规律的模块结构,适合网络学习的恰当选题,同步异步相结合的互动设计等。
关键词:地理专题网页,原则,教学设计,模块,选题,互动。
一、地理专题网页的界定
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学习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因为它符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许多教师正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逐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网络教学的基本条件是网络资源。互联网作为一个海量信息库,其价值是不言而誉的。但互联网上的信息太庞杂,我们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用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才能称之为学习资源。目前,互联网上的地理学习资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面向大众的地理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http://{域名已经过期}等),由于其服务的对象是不确定的,主要是普通公众,资源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在教学中只可选择其中的一些素材辅助使用,而不能将其直接作为专题学习资源使用;另一类是各种地理教育主题网站。近几年来,地理教育专题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这些教育主题网站要么与门户网站雷同,栏目繁多且相似(如《地理频道工作室》的栏目有:地理在线、地理教学、资源中心、国家地理、天文频道、地理博览等;《地理教与学》的栏目有:网络资源、地理论坛、乡土地理、地理软件等;《地理频道》的栏目有:地理科普、地理教学、地理资源、地理论坛、学会主页等),这些网站没有清晰而鲜明的教育功能体现,其中的资源主要是服务于教师的资源而不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资源(如《地理港湾》资源中心的主要栏目有:试题荟萃、软件教程、网络课件、flash课件、powerpoint课件、authorwere课件等);有些则过于个人化,要么将与学习内容没有紧密联系的业余爱好和职业生活混淆在一起,要么反映教师对本专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工作,成为教师“走向新课程”心路历程的数字化体现,如《蔡明主页》的主要栏目有:地理素材、旅行专集、教研论文等。作为个人主页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作为专题学习网页,则主题不鲜明,教育功能不明确。真正面向学生,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地理专题网页真是少之又少,但确有一些教师正在这方面进行着艰难的探索。他们从各自的理解出发,制作了一些专题学习网页,有些还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张剑平老师的《地貌》,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陈国祥老师的《宇宙环境》等。正是由于地理专题网页制作处于初创阶段,因此,可以说是各显神通,各有千秋,缺乏一个起码的规范。
通过对互联网上一些地理专题学习网页的研究,结合自己制作地理专题网页的体会,笔者认为所谓地理专题学习网页应该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按新课程标准设计,应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传输,服务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新型的互动学习的平台,是地理学习资源库与学习工具有机结合,它的制作应该坚持下列一些原则。
二、地理专题网页制作的原则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1、了解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感受
学生是地理专题网页的使用者,地理专题网页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的,因此在制作地理专题网页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网页,欢迎什么样的网页,什么样的网页能够满足其学习的要求。为了使地理专题网页能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分别在制作地理专题网页之前和学生使用地理专题网页学习后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借助地理专题网页学习的主要优势是:(1)网页上有丰富多彩的资源,如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直观形象。(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主题,为自主学习提供可能。(3)强大的交互性为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它社会成员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4)网上自测可以及时了解学习的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评价。同时学生也指出通过专题网页学习的不足:(1)尽管网上知识本身的组织程度很高(经过教师加工),但学生在学习时大都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随意性很大,学到的知识比较零散,结构性差,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2)教师对学生的控制程度低,尽量有任务驱动但学生往往不能按照老师提出的任务去做。(3)由于少数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差,无法进行网上快速交流或交流的程度不高。这个调查与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蔡明老师的调查不谋而合,由此看来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个调查结果成为我们制作地理专题网页的出发点。认真分析这些不足,我们认为这些不足主要是由于学生长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和学生的信息能力还比较差造成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教学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如果学生已经习惯在网络上学习,网络教学的效益会进一步提高,也会受到更多同学的欢迎。
2、采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的关键在于人,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网络教学强调教学的主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如果在网络教学中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单纯把课本、作业移入网络,而不去研究上课的方式、上课的主体,那必将导致“人灌转网灌”、“新瓶装老酒”的现象。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体上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几种,在教学设计时可以综合运用了上述几种教学模式。如我们在制作《大气环境保护》专题网页时主要采用支架式教学,把教学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问题,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如“全球变暖部分”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地球真的在变暖吗?你有何证据? (2)有人说地球正在变冷,你有何看法? (3)美国总统布什之所以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就是因为他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地球正在变暖?对此你有何看法?(4)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证明或研究地球温度的变化? (5)如果地球真的在变暖,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6)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有何影响?(7)针对地球变暖我们应该怎么办?而在制作《新兴工业区》专题网页时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设计,我们在首页上给学生的问题是:有人说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教育家普捷洛夫说:“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这个问题对学生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学生在看到问题后马上就进行了认真的探究。
3、明确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角色。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研究者,教师在设计网页时,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确定认知策略、教学步骤,以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是教学资源的研究者。虽然学生通过网络可以独立自主地获取多种信息,但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时间内漫无边际搜寻,效率极低。因此,教师事先必须对各种来源的信息源进行反复研究、精选、整合,从而真正保证网页教学的高效和优质。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在网络学习中,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呈现,面对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调用信息,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在这种状况下,教师的引导者作用不可忽视。 教师应该通过网页上的导航条,指导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资源,如何选择学习策略等。教师还应该是学习过程的帮助者。网络学习主要是个体的自主学习,因此学习差异是网络学习中的必然现象,不可能指望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达到整齐划一的结果,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哪些学习落后者,通过师生互动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教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欣赏者,网络学习的评价主要是自评和其他学习者的互评,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对于学生上传的成果甚至论坛上的每一个精彩的提问或回答都要给予恰当的赏识。
4、引发高级思维活动的任务驱动。
学习任务是对学习活动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的描述。由于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必须提供给学生比较明确的任务。任务设计应该遵循下列原则:任务的目标明确,活动结果易生成和提交;任务的活动形式不超出学生的行为能力之外;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网络资源;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网络学习伙伴之间的合作和帮助;任务的活动内容应能引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高级思维能力是指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具体的说就是:阐明事物之间的类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将它们分类;通过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一般化的原理;通过给定的原理和法则,推论出未知的结果;分析错误:找出并阐明自己和他人思维中的错误;找出支持的论据:对每一个观点和看法,都要给出支持的论据;概括:找出庞杂的信息下面隐藏的规律和模式;提出观点:能够确定并阐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我们做的专题网页绝不是百科全书,也不能是固化的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国外一位教育学家说: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新思想、新方法、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
二、 符合思维规律的模块结构
每个学习地理专题学习网页应该包括导语、资源库、教学设计、学习工具、互动工具、网上测试、学习反馈等模块,网页各部分间通过超链接联系在一起,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学生可以方便地在各网页之间跳转。
导语:主要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我们为《大气环境保护》设计的导语是“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时,你可曾想过没有,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全球变暖、臭氧层变薄、酸雨这些环境问题离我们已越来越近。《联合国环境方案》曾用这句话来告诫世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这句话真是寓意深刻。 再如我们为《创建绿色家园设计》的导语是:“枯藤老树昏天,小桥黑水人家,路旁钢厂吱哑,断肠人是大家”,这是人们对自已家园环境的无赖调侃。曾几何时,在四野飘香的花丛中,我和蝶儿一起嬉戏、欢笑;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我与小鸟一起追逐、歌唱。清晨,我迈着轻盈的步履去原野上踏青;夜晚,我坐在稻谷飘香的农家小院里,仰望着璀璨的星空。然而,这一切离我们已十分遥远。我们蜗居在自己几十平方钢筋混凝土的“笼子”中,呼吸着混和各种化学物质的浑浊空气,忍受着不知从什么地方发出的噪声。难道这一切就是现代文明的必然吗?难道这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吗?不是,那就让我们来创设自己的绿色家园吧!”当然也可以用flash等做成影片片段创设情境。
资源:可以分为本地资源和网上资源两种形式。本地资源主要内容是电子教材,但电子教材不是教材的电子化。本地资源根据其教学中的地位可以分为必学内容(need to know)和选学内容(nice to know),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网上资源进行整合后形成的,增加原教材不足的内容,如《大气环境保护》尽管仍以文字为主,但增加了许多选学内容,图片则以地图册的形式集中展示;《岩石》则补充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如化石、矿物图片等,采用资源库的形式展示。对于视频资料由于目前网络的传输的速度还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网络教室中大多没有装耳机,因此尽可能少用。本地资源是专题学习网页的核心,针对性较强,是学生在线学习时主要浏览的部分,为便于学生浏览,每一个网页上的文字不宜超过200字。网上资源:主要提供一些有助于学习的网站链接,这些网站要认真筛选,并给予适当的评价,用于课堂学习的网上资源一般3到5个网站即可。
教学设计:主要是学习任务的分解、分配以及学习过程的指导等,要让学生一眼便能看出自己要做的事情以及怎样去做这些事情。
互动工具:主要是论坛和聊天室等,可以进行同步和异步交流。每一个专题网页提供给学生讨论的主题不宜太多,一般1到2个即可。
网上自测:要提供多种自试,可以用展示答案的方式,也可以进行网上自评的方式,或者用动画制成游戏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工具:主要是地图册或课件等。目前还没有一个适合学生使用的在线电子地图,因此教师可以自己用一些软件做一个简单的地图册。
学习反馈:主要是学生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思考和问题,还应包括经典题库、错误分析库等。
明确的导航设计在专题网页设计中十分重要,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呈现,面对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如何自主调用信息,如何自主控制顺序、进度等,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不能把握,因此每个页面上都应有明确的导航。
三、 适合网络学习的恰当选题
网络教学给教育带来观念上的变革,它强调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效率。这种观念在有网络的课堂上可以贯彻,在没有网络的课堂上同样可以贯彻。在没有必要使用网络的课堂上勉强使用网络只会降低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目标分析使用网络的必要性,根据网络信息状况以及自己和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分析使用网络的可行性。
我们认为人文地理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学习概念和原理,参与讨论和辩论,写作论文或报告,解决问题等,强调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网络可以在情境创设、资料查询、互动交流等方面提供方便,因此利用专题网页学习效果比较好,但也不是所有人文地理的课程都适合进行网络学习,我们认为难度较小便于学生自学的课程,容易引起思维冲突的课程,学生感兴趣的身边问题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目前尚无定论的知识等更适合采用网络学习,如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峡工程、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自然地理方面的课程强调逻辑与技能,网页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将难点分解,或通过视频给学生一些真实的感受,这些在传统教学中也可以实现。而对于运算能力(如有关时间、太阳高度等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等,现阶段的网络技术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现阶段自然地理部分采用网络教学的难度较大。但并不是说这是不可实现的,只是投入太大或地理教师目前尚没有掌握相关的技术,因为设计和开发模拟仿真情境是一个昂贵的长期过程。
四、 同步异步结合的互动设计
网络教学中的互动有多种方式(1)学生与学习媒体资源环境的交互活动。学生借助计算机,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阅读下载网上信息或调用网络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交互活动。学生可自己安排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上传自己学习的成果和体会。(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指发生在多个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学生之间可利用论坛、BBS等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活动。(3)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常适用于个别辅导型模式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有疑问时,通过论坛或其他方式向教师提出,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后者常用于讲授型模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互动活动中教师常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在专题学习网页制作时必须注意同步互动与异步互动相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有限的课余时间学生不太可能上网去学习,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课堂上同步互动是十分必要也是效益比较主的。但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在一堂课全部完成,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经验的丰富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可能会深化,因此网页上必须有让学生进行异步互动的场所,学生的这些体会还可能成为十分难得的学习资源,为后学者提供启示。另外,互联网各个终端背后的大脑又是学习过程中极其丰富的智慧资源,他们不可能同时上网,这些智慧资源能给学生进行异步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主题网站的评价量表》(作者:陈美玲 柳 栋 武 健,惟存教育)。
2、《教育主题网站的概念、分类与作用》(作者:陈美玲 柳 栋 武 健,惟存教育)。
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资源与资源库--概念、作用机理、分类和建设对策》(作者:柳 栋 陈美玲 潘华东 武 健 惟存教育)。
4、《关于网络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调查分析和应对策略》(作者:蔡 明,《教育信息化》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