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体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换位思考不妨被当作一种情境或一种思维模式,这对于学生获得体验性的知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从学习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新型的地理课程三方面来探讨换位思考的作用,试图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学生为本。
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老师必须蹲下来看学生,意思是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作为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也能进行换位思考呢?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其效果又如何呢?
案例1 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的教学过程中,过去,我只需向学生说明地球是球体,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也早知道地球是个球体,甚至还能描述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中间略鼓的球体,但是,至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却了解甚少,我让学生假设自己身处古代,联系古代的生活环境,设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会认为地球是何种形状?再假设几种场景,你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怎样?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案例2 在海陆变迁的教学过程中提到,人们对大洲大洋的分布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一方认为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认为海陆轮廓是固定的,学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中,早就了解到大陆漂移等理论,他们毫不犹豫赞同前者,我故意提出,如果我选择后者,有没有理由呢,学生只好站到后者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这样一来,学生也就知道了大陆漂移理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是人们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发现得来的。最后,我提出:你对牛顿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有何体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前人的积累。
案例3 在根据天气安排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遇到大雪天气,如果你是晋陵中学校长你会怎么做,学生站在校长的立场上,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起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应该有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换位思考无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活情境,或是古人的,或是成人的,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方式对人的认识是不同的。
在学习有用的地理方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换位思考法有着以下几种优势
1.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
换位思考虽不等同于角色扮演,但是在过程中,却有着角色扮演的效果,学生自己可能不知道,实际上,他已经是在扮演一定的角色了,只不过是从心理上表现出来,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望,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换位思考增大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了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突破了思维定势,发展了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毅力,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常常教导学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也常常呼唤“理解万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较大,课堂中运用换位思考,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课本,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这种状态之下,学生也容易说真心话。我们平常总是讲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前人的积累,但学生对这句话体会甚少,案例1和案例2中故意多设了一个步骤,虽然是明摆的事实,但是这个事实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一蹴而就的?用了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艰辛的,是快乐的。案例3中,有的学生假设自己是校长的话,他会在大雪天气里,让食堂晚点烧饭,以免同学们下课去时,饭菜已凉了。理论自然而然联系到了实际,而且也能用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3.有利于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地理课程不仅提供地理科学知识,而且能学到地理科学的精神,态度,习惯,方法,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研究能力包括:在新的情景下灵活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地理研究能力的培养,无论对今后从事与地理有关的科学研究,还是对将来进行的其他研究,均是终身受益的。换位思考为学生创设了全新的情景,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下思考问题,进行探究都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在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方面
1.改革学生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你告诉学生地球是球体还不如让他去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后者使地球形状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印象更深刻。初中学生的兴趣广泛而又相对迅速变换,学习还主要受外部动机的驱使。他们更多关注地理学习内容中新奇,有趣的事实或现象。但也应注意到,初中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换位思考无疑于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亲身体验现有知识的创造经历,既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又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地理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换位思考也符合地理研究性学习特点中的过程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现出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重视应用,强调学生应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自信心,进取心,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
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新课程要求地理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凸现学生能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种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并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提出换位思考,让学生平等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但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在价值引导上的神圣职责,仍然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应用知识的方法。
在构建新型的地理课程方面
换位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方式,它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灵感和灵气,激发了创新的冲动和欲望,使地理知识变得那么有趣而不再令人生厌,地理重归生活而不再那么遥远。在换位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得到充分舒展。
换位思考也实现了由“结果教学”向“过程教学”的转变。传统的地理教学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知识的结论,而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过程教学”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体验过程。当然,设置了换位思考,强调了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表面上看没有多少效果。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过程,一般经历感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等阶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索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一系列质疑,判断,推理,分析,总结等思维过程,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的开放性体现在不再以掌握知识为唯一目标,更强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换位思考不仅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增强了把握地理规律和理解地理现象的能力,学会了互相理解,培养了辨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就以上三个方面而言,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意识的运用换位思考,使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